一种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2282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它包括左模板、设于左模板右侧的右模板,所述右模板的内部设有快速冷却装置,所述快速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第三冷却回路,所述第一冷却回路设于右模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冷却回路设于第一冷却回路的底部,所述第三冷却回路设于第一冷却回路的顶部,所述第一冷却回路的内侧设有流动腔,所述快速冷却装置的外部设有包覆于第一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第三冷却回路外部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导热片,所述导热片固定在右模板的内部,所述右模板远离左模板的一侧设有设有注入口,所述流动腔设于注入口的一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注塑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注塑机又名注射成型机或注射机,它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其能够能加热塑料,对熔融塑料施加高压,使其射出而充满模具型腔。目前,公开号为CN20727374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它包括注塑模具本体、与所述注塑模具本体相配合的吊模板,所述注塑模具本体包括底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模脚、由所述模脚支撑且与所述底板间隔设置的下模板、位于所述下模板上方与所述下模板配合形成成型腔的上模板、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下模板之间的顶针板,所述吊模板设有分别用于与所述上模板、所述下模板相固定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模板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背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的阻挡部,当所述吊模板固定在所述注塑模具本体上时,所述阻挡部凸伸入所述底板与所述下模板之间限制所述顶针板朝向所述下模板和/或所述底板移动。这种注塑模具虽然在注塑模具本体不工作时能够固定顶针板,避免顶针板移动以致注塑模具损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但是:这种注塑模具没有考虑到模具内冷却性能的提升,当融化后的流体塑料物料通过注嘴注入到模具中时,使其快速冷却能够大幅度提升模具成型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其具有便于快速冷却注入流体物料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左模板、设于左模板右侧的右模板,所述右模板的内部设有快速冷却装置,所述快速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第三冷却回路,所述第一冷却回路设于右模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冷却回路设于第一冷却回路的底部,所述第三冷却回路设于第一冷却回路的顶部,所述第一冷却回路的内侧设有流动腔,所述快速冷却装置的外部设有包覆于第一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第三冷却回路外部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导热片,所述导热片固定在右模板的内部,所述右模板远离左模板的一侧设有设有注入口,所述流动腔设于注入口的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快速冷却装置用于对进入到右模板中的物料进行快速冷却,第一冷却回路直接作用于注入口的外侧,并且设置了流动腔,能够大面积地快速地将冷却液的作用最大化,大幅度提升注入口处快速冷却的效率,第二冷却回路、第三冷却回路对称分布在右模板的顶部和底部,用作物料进入左模板、右模板之间时的二次冷却。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冷却回路包括设于右模板一侧的进液口、连通于进液口上的进液管、设于进液口顶部的出液口、连通于出液口上的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出液管均设于右模板的内部,所述进液管远离进液口的一端连通在流动腔的底部,所述出液管远离出液口的一端连通在流动腔的顶部。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冷却回路包括设于右模板底部的第一循环口、连通于循环口上的循环管及设于进液口底部的第二循环口,所述循环管弯曲回折分布在右模板的内部,所述第三冷却回路的结构与第二冷却回路的结构相同。进一步设置:所述左模板的顶部设有注入嘴,所述注入嘴的底部连通有设于左模内部的冷却流道,所述左模板靠近右模板的一侧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设有更换板,所述更换板及左模板之间设有定位稍,所述冷却流道设于左模板内靠近更换板的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槽和更换板的配合安装,实现了模具形状的快速变更,可以快速更换生产的模具板,通过定位稍实现定位安装,快速精准。进一步设置:所述左模板内设有贯穿左模板的顶柱,所述顶柱远离右模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压紧弹簧,所述压紧弹簧远离左模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柱。进一步设置:所述左模板与右模板之间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远离左模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远离左模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缸,所述伸缩缸上固定连接有脱料柱。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快速冷却装置的设置,将冷却的流道设置的右模板和左模板内部,大幅度提升了物料进入模具后的冷却速度,提升了冷却效率,模具本身结构简单,可以实现部分零部件的快速更换,方便快捷。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中顶柱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中右模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1中左模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左模板;2、右模板;3、快速冷却装置;31、第一冷却回路;311、进液口;312、进液管;313、出液口;314、出液管;32、第二冷却回路;321、第一循环口;322、循环管;323、第二循环口;33、第三冷却回路;4、流动腔;5、导热管;6、导热片;7、注入口;8、注入嘴;9、冷却流道;10、安装槽;11、更换板;12、定位稍;13、顶柱;14、压紧弹簧;15、移动板;16、支撑柱;17、导向柱;18、固定板;19、伸缩缸;20、脱料柱。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附图4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实施例1:一种注塑模具,如图所1示,左端为伸缩缸19,伸缩缸19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8,伸缩缸19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脱料柱20,固定板18远离伸缩缸1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四根导向柱17,导向柱17分布在固定板18的四个角上,导向柱17之间靠近固定板18的一侧设有移动板15,移动板15左端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6,支撑柱16的位置与脱料柱20对应,移动板15右端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四组压紧弹簧14,压紧弹簧14的一端固定在移动板15上,另一端固定在左模板1左端的侧壁上。如图1、图2所示,左模板1的内部设有贯穿左模板1的四根顶柱13,四根顶柱13分别固定在压紧弹簧14靠近左模板1的一侧,当压紧弹簧14受到挤压时,顶柱13会从左模板1的右侧伸出。如图1、图4所示,左模板1右侧的侧壁设有安装槽10,安装槽10的内部设有更换板11,更换板11与左模板1之间设有横向贯穿两者的固定销,固定销通过其两端的螺母固定在左模板1上。如图1、图4所示,左模板1顶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注入嘴8,注入嘴8的底部为设置的左模板1内部的冷却流道9,冷却流道9贴合更换板11的一侧。如图1、图3所示,右模板2设于左模板1的右端,其位置与左模板1相互对应,右模板2与左模板1之间设有导向柱17,导向柱17的左端固定在固定板18上,右端可从右模板2的右侧伸出,右模板2的中心位置设有注入口7。如图1、图3所示,右模板2的内部设有快速冷却装置3,快速冷却装置3包括第一冷却回路31、第二冷却回路32和第三冷却回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左模板(1)、设于左模板(1)右侧的右模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模板(2)的内部设有快速冷却装置(3),所述快速冷却装置(3)包括第一冷却回路(31)、第二冷却回路(32)、第三冷却回路(33),所述第一冷却回路(31)设于右模板(2)的一侧,所述第二冷却回路(32)设于第一冷却回路(31)的底部,所述第三冷却回路(33)设于第一冷却回路(31)的顶部,所述第一冷却回路(31)的内侧设有流动腔(4),所述快速冷却装置(3)的外部设有包覆于第一冷却回路(31)、第二冷却回路(32)、第三冷却回路(33)外部的导热管(5),所述流动腔(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热片(6),所述导热片(6)固定在右模板(2)的内部,所述右模板(2)远离左模板(1)的一侧设有注入口(7),所述流动腔(4)设于注入口(7)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左模板(1)、设于左模板(1)右侧的右模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模板(2)的内部设有快速冷却装置(3),所述快速冷却装置(3)包括第一冷却回路(31)、第二冷却回路(32)、第三冷却回路(33),所述第一冷却回路(31)设于右模板(2)的一侧,所述第二冷却回路(32)设于第一冷却回路(31)的底部,所述第三冷却回路(33)设于第一冷却回路(31)的顶部,所述第一冷却回路(31)的内侧设有流动腔(4),所述快速冷却装置(3)的外部设有包覆于第一冷却回路(31)、第二冷却回路(32)、第三冷却回路(33)外部的导热管(5),所述流动腔(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热片(6),所述导热片(6)固定在右模板(2)的内部,所述右模板(2)远离左模板(1)的一侧设有注入口(7),所述流动腔(4)设于注入口(7)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回路(31)包括设于右模板(2)一侧的进液口(311)、连通于进液口(311)上的进液管(312)、设于进液口(311)顶部的出液口(313)、连通于出液口(313)上的出液管(314),所述进液管(312)、出液管(314)均设于右模板(2)的内部,所述进液管(312)远离进液口(311)的一端连通在流动腔(4)的底部,所述出液管(314)远离出液口(313)的一端连通在流动腔(4)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峰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凯锦华塑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