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送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51753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09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站台送风系统,包括:站台板、与站台板垂直的站台立柱以及设置在站台板下方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沿站台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站台板上设置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环绕在站台立柱的外围;所述送风风道通过送风口与站台板上方的站台空间连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站台送风系统能够扩宽站内空间,还能减小吹风感以提高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站台送风系统
本申请涉及站台送风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站台送风系统。
技术介绍
地铁地下车站的公共区是人们进出车站、候车停留的区域,公共区内需要设置送风系统,以满足站内人员对舒适度的需求。图1为相关技术中车站公共区的纵向断面视图。如图1所示,公共区通常分为站厅区域11和站台区域12,站厅区域11和站台区域12可以为上下两层,也可以在同一层。以上下两层的布局为例,站台区域12位于下层,站台区域12的顶部设置送风管13,送风管13从站台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或延伸至车站中心里程位置附近,送风管13的底部开设多个送风口131。送风管13的下方设置吊顶14用于遮挡送风管13,已达到美观的效果。吊顶14开设有多个送风孔,送风孔与送风口131的位置对应,以通过送风口131和送风孔向下送风。相关技术中,送风孔是设置在地铁站台门外侧的候车区域上方的吊顶内,乘客在安全门的外侧排队候车,相当于送风孔在乘客的头顶向下送风,当风力较大时,会降低乘客的舒适度。而且进风管13设置在站台区域12的顶部占据了较大的站内空间,导致吊顶14较低,一方面影响装修效果,另一方面还会给乘客带来空间压抑的感觉。为了减小进风管13的体积,可采用增大风速的手段,但随之带来的是送风设备功率增大、能耗增多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站台送风系统。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站台送风系统,包括:站台板、与站台板垂直的站台立柱以及设置在站台板下方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沿站台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站台板上设置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环绕在站台立柱的外围;所述送风风道通过送风口与站台板上方的站台空间连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站台板的下方设置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送风风道,在站台板上设置送风口,送风口环绕在站台立柱的外围,送风风道通过送风口与站台板上方的站台空间连通,实现通过送风风道从站台立柱的外围向站台空间送风,一方面能够提高送风舒适性,克服传统方案中从乘客头顶送风而引起的不适感;另一方面,不在站台空间的上方设置送风管,能够提高吊顶的装修标高,增大站台区域的视野;再一方面,采用从下向上送风的方式,提高了站台空间下部的空气品质,还能在出现火灾时进行补风,用送风气流将烟气气流顺着烟气流动方向进行驱赶,增大下层疏散空间的清晰度,增大逃生疏散的安全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相关技术中车站公共区的纵向断面视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车站站台区域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视图;图4为图3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三提供的车站站台区域的俯视图;图6为图5中C区域的放大视图;图7为图5中D-D截面的视图;图8为图7中E区域的放大视图。附图标记:11-站厅区域;12-站台区域;13-送风管;131-送风口;14-吊顶;2-站台板;21-送风口;3-送风风道;31-送风风道隔墙;32-隔墙;4-站台立柱;5-送风支通道;51-导风管路;6-板下结构面;7-送风格栅。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站台送风系统,能够应用于地铁的地下站台。地下站台包括:站厅区域和站台区域。本实施例以站台区域位于站厅区域的下层为例,对送风系统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同样也适用于站厅区域。站台区域通常分为两种:第一种方式为:站台板在中间,列车上、下行线路轨道(后面简称:列车轨道)位于站台板的两侧,称为岛式车站。第二种方式为列车轨道在中间,站台板位于列车轨道的两侧,称为侧式车站。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站台送风系统既能够应用于岛式车站,又能够应用于侧式车站。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采用站台板向上送风、贴壁射流送风的方式,能够解决传统方案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将与地铁列车行进方向称为纵向方向,与纵向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称为横向方向,将竖直方向称为垂向。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车站站台区域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视图,图4为图3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如图2至图4所示,站台送风系统包括:站台板2、与站台板2垂直的站台立柱4以及设置在站台板2下方的送风风道3,送风风道3沿站台的纵向方向延伸。站台立柱4沿垂向穿过站台板2,起到对站台板及车站其他结构进行支撑的作用。站台板2上设置有送风口21,送风口21环绕在站台立柱4的外围。送风风道3通过送风口21与站台板2上方的站台空间连通。送风口21的宽度或面积可根据站台空间的需要进行设定。送风风道3可以为设置在站台板2下方的送风管路内的通道,也可以为土建结构所形成的通道。对于一些站台板2下方设置有轨底排热风道的情况而言,可以直接利用轨底排热风道作为送风风道3,可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送风风道3的端部设置有送风设备,用于向送风风道3内送风。送风设备可以为风机或空调器等设备,设置在通风空调机房内。送风口21设置在站台板2上,为贯通站台板2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开口。送风口21的中心线可以与竖直方向平行,也可以与竖直方向呈一定夹角。站台立柱4的数量为多个,其中一部分站台立柱4的外围设置送风口21,或者所有站台立柱4的外围设置送风口21。送风设备向送风风道3内送风,流动的气体从各送风口21送出,沿着站台立柱4的外围向上或向侧上方流动。传统方案是在候车区域的上部向下送风,使乘客感觉头顶吹风,舒适度较差。相比于传统方案,本实施例采用从站台立柱4的外围向上送风的方案,能够提高舒适度,乘客在候车的时候几乎感觉不到吹风。而且,当站台发生火灾而产生较大烟气时,从站台立柱4的外围向上送风能够使得洁净空气处于站台区域的下层,透光性较好,有利于乘客正常呼吸且能看清楚安全出口的指示尽快逃生。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站台板的下方设置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送风风道,在站台板上设置送风口,送风口环绕在站台立柱的外围,送风风道通过送风口与站台板上方的站台空间连通,实现通过送风风道从站台立柱的外围向站台空间送风,一方面能够提高送风舒适性,克服传统方案中从乘客头顶送风而引起的不适感;另一方面,不在站台空间的上方设置送风管,能够提高吊顶的装修标高,增大站台区域的视野;再一方面,采用从下向上送风的方式,提高了站台空间下部的空气品质,还能在出现火灾时进行补风,用送风气流将烟气气流顺着烟气流动方向进行驱赶,增大下层疏散空间的清晰度,增大逃生疏散的安全性。实施例二在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站台板、与站台板垂直的站台立柱以及设置在站台板下方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沿站台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站台板上设置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环绕在站台立柱的外围;所述送风风道通过送风口与站台板上方的站台空间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站台板、与站台板垂直的站台立柱以及设置在站台板下方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沿站台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站台板上设置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环绕在站台立柱的外围;所述送风风道通过送风口与站台板上方的站台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板的底面与站台板下方的板下结构面之间设置有两排竖向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送风风道隔墙,两排送风风道隔墙与站台板、板下结构面之间围成的区域作为送风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道内设置有竖向的隔墙,所述隔墙与送风风道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隔墙将送风风道分隔为两个独立的送风通路;两个送风通路各自与送风设备相连,两个送风通路中的送风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板上开设送风孔,所述站台立柱位于送风孔内,站台立柱与送风孔侧壁之间的间隙作为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的上方盖设送风格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板上开设送风孔,所述站台立柱位于送风孔内,站台立柱与送风孔侧壁之间的间隙作为送风口;
还包括:送风凸台,设置在站台立柱与送风孔侧壁之间的间隙内,沿着站台立柱的外壁垂向延伸;送风凸台的顶部高于站台板;送风凸台内设有与送风口连通的送风通道,送风凸台的顶部开口与送风通道连通且顶部开口盖设送风格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庆慈张仕杰赵超峰欧阳焕英黄新连罗章波高煌邱浩梁园崔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