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国玲专利>正文

一种中医内科护理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0988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医内科护理床,包括护理床主体,护理床主体的顶端表面安装有床板,床板的底端安装有支架,床板的表面一侧设置有床头,床头的中部一侧设置有凹槽,床板的两端安装有旋转轴,旋转轴的一端安装有侧板,侧板的表面安装有卡扣块,侧板的底端安装有把手,侧板的内侧安装有转动支座,转动支座的一端安装有折叠杆,折叠杆的中部安装有支撑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床板两端设置旋转轴,当病人需要翻身时可展开侧板固定至地面并将病人移动至侧板表面,通过侧板表面的卡扣块与紧束带固定患者一侧的四肢后,可将侧板沿转旋转轴翻转使病人翻转至床板表面,更方便看护人员操作的同时,不会对被褥的舒适度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医内科护理床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医内科护理床。
技术介绍
护理床一般都是动力床,分为电动或手动护理床,是根据病人的卧床生活习性和治疗需要,而设计的带有家属可以陪护,具有多项护理功能和操作按钮,使用绝缘安全的床,如体重监测、起背就餐、定时翻身报警、预防褥疮、负压吸尿尿床报警、移动运输、休息、康复(被动运动、站立)、输液给药、相关提示等功能,能够预防病员坠床。但是,由于中医内科的诊断中经常需要患者配合翻身等动作,而有些患者因其他并发症或将导致无法自行翻身,需要他人的推动翻转身体,不仅患者本身会造成不适也会对看护人员造成麻烦,同时因翻身是全身动作,在病床上翻身后极易产生被褥皱褶等现象,降低病人的舒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中医内科护理床。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中医内科护理床,包括护理床主体,所述护理床主体的顶端表面安装有床板,所述床板的底端安装有支架,所述床板的表面一侧设置有床头,所述床头的中部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床板的两端安装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一端安装有侧板,所述侧板的表面安装有卡扣块,所述侧板的底端安装有把手,所述侧板的内侧安装有转动支座,所述转动支座的一端安装有折叠杆,所述折叠杆的中部安装有支撑杆。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卡扣块两端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侧中部固定安装有中板,所述固定板的顶端内侧固定安装有顶板,所述顶板和中板之间设置有间隙,且间隙与中板和侧板之间的间隙相同。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床板和侧板为ABS材料制作而成,所述卡扣块的材料与侧板所使用的材料相同,所述支架为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侧板和床板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床板和支架为固定连接,所述床头的内侧底端中部安装有转动轴,且床头和床板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折叠杆和侧板通过转动支座转动连接,且折叠杆在转动支座上的转动幅度为九十度,所述支撑杆由内活动杆和外活动杆组成,且支撑杆分别与折叠杆和侧板为转动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的节点处内侧安装有固定杆,其固定杆另一端安装有相同结构的支撑杆,所述折叠杆的底端安装有橡胶垫。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把手和侧板为固定连接,所述把手的表面包覆有海绵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在床板两端设置旋转轴,当病人需要翻身时可展开侧板固定至地面并将病人移动至侧板表面,通过侧板表面的卡扣块与紧束带固定患者一侧的四肢后,可将侧板沿转旋转轴翻转使病人翻转至床板表面,更方便看护人员操作的同时,不会对被褥的舒适度产生影响。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护理床主体;2、床板;3、支架;4、床头;5、凹槽;6、旋转轴;7、侧板;8、卡扣块;9、把手;10、转动支座;11、折叠杆;12、支撑杆;13、固定板;14、中板;15、顶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全部指的是相同的部件。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中医内科护理床,包括护理床主体1,所述护理床主体1的顶端表面安装有床板2,所述床板2的底端安装有支架3,所述床板2的表面一侧设置有床头4,所述床头4的中部一侧设置有凹槽5,所述床板2的两端安装有旋转轴6,所述旋转轴6的一端安装有侧板7,所述侧板7的表面安装有卡扣块8,所述侧板7的底端安装有把手9,所述侧板7的内侧安装有转动支座10,所述转动支座10的一端安装有折叠杆11,所述折叠杆11的中部安装有支撑杆12。进一步的,卡扣块8两端安装有固定板13,所述固定板13的内侧中部固定安装有中板14,所述固定板13的顶端内侧固定安装有顶板15,所述顶板15和中板14之间设置有间隙,且间隙与中板14和侧板7之间的间隙相同,使看护人员可将如皮带一类结构的紧束带通过卡扣块8固定放置,并通过紧束带固定患者的四肢一侧,辅助固定。床板2和侧板7为ABS材料制作而成,所述卡扣块8的材料与侧板7所使用的材料相同,所述支架3为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使卡扣块8和侧板7因所使用的材料相同,其相互固定性能较好,方便使用。侧板7和床板2通过旋转轴6转动连接,所述床板2和支架3为固定连接,所述床头4的内侧底端中部安装有转动轴,且床头4和床板2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使侧板7可沿旋转轴6为轴心产生180度转动,而床头4则能够与床板2形成角度使患者躺在床板2上的姿势更舒适。折叠杆11和侧板7通过转动支座10转动连接,且折叠杆11在转动支座10上的转动幅度为九十度,所述支撑杆12由内活动杆和外活动杆组成,且支撑杆12分别与折叠杆11和侧板7为转动连接,使患者在需要翻身时,可将侧板7展开并通过折叠杆11旋转固定至地面,其支撑杆12支撑内侧的重力,此时将患者移动至侧板7表面,将紧束带束缚患者的四肢一侧,之后通过把手将侧板7向上抬起,使患者由另一端躯体为支点产生翻转趋势,随后松开紧束带使患者完整翻身。支撑杆12的节点处内侧安装有固定杆,其固定杆另一端安装有相同结构的支撑杆12,所述折叠杆11的底端安装有橡胶垫,使支撑杆12之间可由固定杆相互固定横向荷载力,其侧板7的支撑更加稳定。把手9和侧板7为固定连接,所述把手9的表面包覆有海绵层,使用者在使用侧板7翻转患者时,可由把手9抬起侧板7,更方便操作。具体的,在患者躺在床板2上需要翻身时,可将侧板7展开并通过折叠杆11以转动支座10为原点旋转固定至地面,其支撑杆12支撑内侧的重力,此时将患者移动至侧板7表面,将将如皮带一类结构的紧束带通过卡扣块8固定放置,并通过紧束带固定患者的四肢一侧,辅助固定束缚患者的四肢一侧后,经把手将侧板7向上抬起,侧板7将翻转超过45度后,使患者由另一端躯体为支点产生翻转趋势时,松开紧束带使患者完整翻身,其结构简单,能够更方便看护人员操作的同时,不会因患者在床板2表面的翻身动作造成被褥褶皱,降低舒适度。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医内科护理床,包括护理床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理床主体(1)的顶端表面安装有床板(2),所述床板(2)的底端安装有支架(3),所述床板(2)的表面一侧设置有床头(4),所述床头(4)的中部一侧设置有凹槽(5),所述床板(2)的两端安装有旋转轴(6),所述旋转轴(6)的一端安装有侧板(7),所述侧板(7)的表面安装有卡扣块(8),所述侧板(7)的底端安装有把手(9),所述侧板(7)的内侧安装有转动支座(10),所述转动支座(10)的一端安装有折叠杆(11),所述折叠杆(11)的中部安装有支撑杆(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内科护理床,包括护理床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理床主体(1)的顶端表面安装有床板(2),所述床板(2)的底端安装有支架(3),所述床板(2)的表面一侧设置有床头(4),所述床头(4)的中部一侧设置有凹槽(5),所述床板(2)的两端安装有旋转轴(6),所述旋转轴(6)的一端安装有侧板(7),所述侧板(7)的表面安装有卡扣块(8),所述侧板(7)的底端安装有把手(9),所述侧板(7)的内侧安装有转动支座(10),所述转动支座(10)的一端安装有折叠杆(11),所述折叠杆(11)的中部安装有支撑杆(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块(8)两端安装有固定板(13),所述固定板(13)的内侧中部固定安装有中板(14),所述固定板(13)的顶端内侧固定安装有顶板(15),所述顶板(15)和中板(14)之间设置有间隙,且间隙与中板(14)和侧板(7)之间的间隙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板(2)和侧板(7)为ABS材料制作而成,所述卡扣块(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玲
申请(专利权)人:杨国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