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肩关节固定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0921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肩关节固定架,包括胸壁固定带、上臂固定带、第一托板、第二托板和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包括伸缩构件、第一旋转副和第二旋转副,所述伸缩构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旋转副与所述第一托板连接,所述第一托板连接有所述胸壁固定带,所述伸缩构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旋转副与所述第二托板连接,所述第二托板连接有所述上臂固定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其长度可调,角度可调,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肩关节固定架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肩关节固定架。
技术介绍
在患者腋窝及周围区域手术后通常会采用纱布填塞、绷带加压包扎固定或者绷带加压固定配合石膏托固定肩关节。但是纱布填塞、绷带加压固定需要很好的医从性,但部分病人医从性差或者忍耐力差,以及生活中不自主的一些活动,导致绷带固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仍有较多病人术后术区积血,甚至有术后一周以后出现出血的情况。另外由于纱布加压力后病人上肢需要自行固定在一个位子,肩部长期用力,容易出现肩关节疼痛不适;如肩部处于放松状态,则可能出现纱布挤压导致上肢血运障碍的可能。一些医院也在术后采用石膏托固定托举,但由于石膏一旦固定,则无法再调整,在更换敷料时上臂、胸壁的角度无法保持首次包扎的位子,石膏托可能不在适合,强行安置可能导致腋窝受压导致上肢血运障碍或者纱布松脱无法达到加压目的。因此亟需一种可调节的、简单的固定肩关节支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肩关节固定架,其长度可调,角度可调,结构简单。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肩关节固定架,包括胸壁固定带、上臂固定带、第一托板、第二托板和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包括伸缩构件、第一旋转副和第二旋转副,所述伸缩构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旋转副与所述第一托板连接,所述第一托板连接有所述胸壁固定带,所述伸缩构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旋转副与所述第二托板连接,所述第二托板连接有所述上臂固定带。使用时将第一托板用胸壁固定带固定在人体胸壁上,第二托板用上臂固定带固定在上臂上,调节第一固定架的伸缩构件的长度,即可调节上臂的外展角度。能够防止上臂的外展、内收,避免了因肩部活动而出现的一些并发症;不需肩部长期用力维持体位,避免了肩部因长期施力而出现的疼痛等不适;用所述固定带和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上臂,保持了纱布的压力恒定,避免纱布松脱出现压力不足而导致的皮瓣下积液、积血、皮瓣不贴附等问题;能够调节长度,以适应不同条件下患者对肩部的不同固定角度的需求。优选地,所述伸缩构件包括齿条体、齿条外壳、手动齿轮、驱动手动齿轮转动的齿轮轴和齿轮外壳,所述齿条外壳为长方体形的管道,所述齿条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旋转副,所述齿条体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齿条外壳内,所述齿条外壳的中部连接所述齿轮外壳,所述手动齿轮位于所述齿轮外壳内且与所述齿条体相啮合,所述齿轮外壳上设有一中心孔,所述齿轮轴穿过所述中心孔与所述手动齿轮连接。以所述齿条体和所述手动齿轮作为调节伸缩构件的方式,结构简单,信赖性高,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为任意长度。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齿条体与所述齿条外壳内部滑轨连接。所述齿条体和齿条外壳沿凹槽相对滑动,能够增强伸缩构件的稳定性,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晃动。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伸缩构件还包括齿条限位卡扣,该齿条限位卡扣安装于所述齿条外壳的靠近第一旋转副的一端。当通过转动齿轮轴使伸缩构件到达一个合适的长度时,将所述齿条限位卡扣插入所述通孔中,以使伸缩构件长度固定。优选地,所述肩关节固定架还还包括第二固定架和第三托板,所述第二固定架与所述第一固定架结构相同,所述第三托板与所述胸壁固定带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托板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托板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设于同一平面上。如此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和患者胸壁之间形成一个类三角形的稳定结构,能够固定患者的手臂位置,使其无法前后摆动。在术后更换敷料时,也可根据包扎的角度来调整支架角度,适应患者包扎后体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架还包括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包括止推轴承和由同轴连接的圆盘和圆柱构成的连接件,所述第一旋转副的远离所述齿条体的一端设有空腔,所述连接件的圆盘端与所述止推轴承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止推轴承设于所述连接件的圆盘端和所述第一旋转副之间,所述连接件的圆柱端穿过所述第一旋转副的空腔与所述第一托板连接,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与所述第一旋转构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旋转副与所述第二托板间通过所述第二旋转构件连接。当调节伸缩构件的长度时,伸缩构件与上臂和胸壁的夹角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用旋转构件配合旋转副,能够实现任意角度旋转,达到将上臂固定在任意位置的目的。优选地,所述第一托板包括硬质底板、包覆所述硬质底板设置的软质填充材料和包覆所述软质填充材料设置的保护套,所述第二托板与所述第一托板结构相同,所述第三托板与所述第一托板结构相同。用所述托板托举上臂,可避免由于上臂内侧压力过大,托板压迫组织造成压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使用时将第一托板用胸壁固定带固定在人体胸壁上,第二托板用上臂固定带固定在上臂上,调节第一固定架的伸缩构件的长度,即可调节上臂的外展角度。能够防止上臂的外展、内收,避免了因肩部活动而出现的一些并发症;不需肩部长期用力维持体位,避免了肩部因长期施力而出现的疼痛等不适;用所述固定带和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上臂,保持了纱布的压力恒定,避免纱布松脱出现压力不足而导致的皮瓣下积液、积血、皮瓣不贴附等问题;能够调节长度,以适应不同条件下患者对肩部的不同固定角度的需求。2、以齿条作为调节伸缩构件的方式,结构简单,信赖性高,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为任意长度。3、所述齿条和齿条外壳沿凹槽相对滑动,能够增强伸缩构件的稳定性,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晃动。4、当通过转动齿轮轴使伸缩构件到达一个合适的长度时,将所述齿条限位卡扣插入所述通孔中,以使伸缩构件长度固定。5、如此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和患者胸壁之间形成一个类三角形的稳定结构,能够固定患者的手臂位置,使其无法前后摆动。在术后更换敷料时,也可根据包扎的角度来调整支架角度,适应患者包扎后体位。6、当调节伸缩构件的长度时,伸缩构件与上臂和胸壁的夹角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用旋转构件配合旋转副,能够实现任意角度旋转,达到将上臂固定在任意位置的目的。7、用所述托板托举上臂,可避免由于上臂内侧压力过大,托板压迫组织造成压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肩关节固定架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肩关节固定架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第一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伸缩构件拆离齿轮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3中的齿条限位卡扣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6的一种肩关节固定架的俯视图;图7为图6中A区域的放大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7的第一固定架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7的第一托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B-B截面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1-胸壁固定带,12-上臂固定带,2-第一托板,21-保护套,22-软质填充材料,23-硬质底板,3-第二托板,4-第三托板,5-第一固定架,51-伸缩构件,511-齿条体,512-齿条外壳,5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肩关节固定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胸壁固定带、上臂固定带、第一托板、第二托板和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包括伸缩构件、第一旋转副和第二旋转副,所述伸缩构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旋转副与所述第一托板连接,所述第一托板连接有所述胸壁固定带,所述伸缩构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旋转副与所述第二托板连接,所述第二托板连接有所述上臂固定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肩关节固定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胸壁固定带、上臂固定带、第一托板、第二托板和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包括伸缩构件、第一旋转副和第二旋转副,所述伸缩构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旋转副与所述第一托板连接,所述第一托板连接有所述胸壁固定带,所述伸缩构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旋转副与所述第二托板连接,所述第二托板连接有所述上臂固定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肩关节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构件包括齿条体、齿条外壳、手动齿轮、驱动手动齿轮转动的齿轮轴和齿轮外壳,所述齿条外壳为长方体形的管道,所述齿条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旋转副,所述齿条体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齿条外壳内,所述齿条外壳的中部连接所述齿轮外壳,所述手动齿轮位于所述齿轮外壳内且与所述齿条体相啮合,所述齿轮外壳上设有一中心孔,所述齿轮轴穿过所述中心孔与所述手动齿轮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肩关节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体与所述齿条外壳内部滑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肩关节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构件还包括齿条限位卡扣,该齿条限位卡扣安装于所述齿条外壳的靠近第一旋转副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必清
申请(专利权)人: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自贡市急救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