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0907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医疗器械领域,提供一种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包括护垫,所述护垫中部向外设置一根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一层或多层膨胀体,本装置通过将连接部置入阴道,膨胀体适当支撑原本失去支撑而松弛、下移的尿道,协助闭合尿道,适当增加膀胱流出道的阻力,防止腹压突然升高时膀胱内压升高程度大于膀胱颈和尿道括约肌收缩所产生的阻力而发生漏尿,达到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目的。患者需自解小便时,宜先将本装置取下再行排尿,排尿期间患者的膀胱逼尿肌收缩形成膀胱内高压高于尿道阻力,膀胱内尿液可经尿道排出。本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以及无创治疗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
技术介绍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ninaryincontinence,SUI)是指打喷嚏、咳嗽、大笑或运动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尿动力学检查表现为充盈性膀胱测压时,在腹压增高而无逼尿肌收缩的情况下出现尿液不自主地由尿道外口溢出。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发病率为15%~30%,流行病学研究发现SUI的发病率在45~49岁年龄段的妇女达到高峰65%。临床表现为正常状态下无遗尿,而腹压突然增高时尿液自动流出。正常情况下人体近端尿道压力等于或高于膀胱内压力,在腹内压增高时,腹压平均传递到膀胱和近端尿道,尿道内压与膀胱内压成比例增加,尿道内压仍保持等于或高于膀胱内压的状态,膀胱颈和尿道呈关闭状态,因而不会发生漏尿。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年龄、分娩、妇科手术、体重指数、便秘等高危因素通过诱导解剖学改变,包括支托膀胱颈及尿道的组织破坏,尿道管腔黏膜的封闭作用及膀胱颈、尿道括约肌的主动控尿功能受损等,导致患者膀胱颈和尿道周围韧带、筋膜以及盆底肌松弛,膀胱颈近端2/3尿道下移,解剖位置超出了腹压影响的范围,在腹压升高时,膀胱内压增高,而尿道内压增高很少或不增加,导致膀胱内压暂时高于尿道内压,遂引起尿液不自主流出,腹压一消失,尿失禁情况即停止。出现漏尿时,膀胱本身并无收缩,是突然升高的腹压传到膀胱使膀胱内压升高,超过了膀胱颈和尿道括约肌产生的阻力从而导致漏尿。近年来,手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在国内外不断涌现,无张力性尿道中段悬吊术(TVT)成为了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金标准。无张力性尿道中段悬吊术采用人工聚丙烯网带模拟“吊床”解剖结构,悬吊尿道中段(而不是悬吊膀胱颈),无张力支托尿道中段,从而加强和完善耻骨尿道韧带功能,同时又增强尿道下阴道壁“吊床”作用及与耻骨肌的连接,没有抬高膀胱颈,也未减少膀胱颈的活动度,只对尿道形成强有力的支托,近端尿道得以稳定,术后机体成纤维细胞长入网带,加固尿道中段结缔组织,防止压力性尿失禁。Kociszewski等研究显示从膀胱颈处起始当吊带位于尿道长度的50%~80%节段时,能够达到超过90%的控尿率,表明支托中段尿道即可缓解压力性尿失禁。目前而言,虽然无张力性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效果较好,但因其是一项有创治疗手段,且费用昂贵,不少患者难以承受该手术的费用或手术所带来的副作用、并发症而拒绝无张力性尿道中段悬吊术的治疗。此外,对于拟行无张力性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的患者以及未达到手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指针的患者,其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缓解压力性尿失禁症状的急切愿望。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旨在解决现有的治疗方案有创、费用昂贵、术前准备期间无法缓解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目前尚无能够有效缓解不能施行无张力性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措施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所述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包括护垫,所述护垫中部向外设置一根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一层或多层膨胀体。进一步的,所述膨胀体为硅胶圈。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圈位于连接部中部位置或末端位置,连接部的末端设有导向头。进一步的,所述膨胀体为气囊。进一步的,所述气囊位于连接部中部位置或末端位置,连接部的末端设有导向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的内部设有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的一端设有充气口,所述充气口位于所述护垫上,所述气体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囊连通。进一步的,所述气囊有多个,且相互独立,所述气体通道为一根,且与所有气囊连通,或者气体通道数量与气囊数量一致,每根气体通道连通至对应的气囊,每根气体通道一端均设置有所述充气口。进一步的,所述气囊充气后整体厚度为0.2-9.5cm,直径为1.5-5.5cm,所述护垫距离最近气囊的距离为0.4-8.5cm。进一步的,所述充气口位于所述护垫的表面以内,所述充气口为弹性开口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通过将连接部置入阴道,膨胀体适当支撑原本失去支撑而松弛、下移的尿道,协助闭合尿道,增加膀胱流出道的阻力,防止腹压突然升高时膀胱内压升高程度大于膀胱颈和尿道括约肌收缩所产生的阻力而发生漏尿,达到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目的。患者需自解小便时,宜先将本装置取下再行排尿,排尿期间患者的膀胱逼尿肌收缩形成膀胱内高压高于尿道阻力,膀胱内尿液可经尿道排出。本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以及无创治疗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层硅胶不带导向头的治疗器具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单层硅胶带导向头的治疗器具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层硅胶带导向头的治疗器具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硅胶带导向头的治疗器具结构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单层气囊的治疗器具结构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层气囊连通且共用一根气体通道的治疗器具结构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气囊连通且共用一根气体通道的治疗器具结构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层气囊相互独立且共用一根气体通道的治疗器具结构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气囊相互独立且共用一根气体通道的治疗器具结构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层气囊相互独立且每个气囊单独对应一根气体通道的治疗器具结构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气囊相互独立且每个气囊单独对应一根气体通道的治疗器具结构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气口的一种结构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性橡胶件的立体图;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的充气口的另一种结构图;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治疗器具使用方法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为了说明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包括护垫1,所述护垫1中部向外设置一根连接部2,所述连接部2上设置有一层或多层膨胀体3。本实施例中,所述膨胀体可以为硅胶圈。图1-4中,膨胀体为硅胶圈,硅胶圈层数有若干层,图2-4中硅胶圈分别为1-3层。使用时,患者根据自身阴道宽度以及尿道下移程度选用硅胶圈大小合适的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连接部连同硅胶圈经阴道口置入,再穿上内裤,内裤向上固定住护垫,防止装置掉出,此时,硅胶圈给尿道中段一个支持作用,使尿道闭合而防止尿失禁。当硅胶圈有多层时,硅胶圈支持尿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垫,所述护垫中部向外设置一根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一层或多层膨胀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垫,所述护垫中部向外设置一根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一层或多层膨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体为硅胶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圈位于连接部中部或末端位置,连接部的末端设有导向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体为气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位于连接部中部或末端位置,连接部的末端设有导向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无创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内部设有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的一端设有充气口,所述充气口位于所述护垫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利龙黄超彭景涛邓炎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