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温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并行式电池包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0114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并行式电池包散热装置,包括电池组本体,电池组本体由若干电池单体组成,电池组本体下端设有下挡座、上端设有上挡座,在该电池组本体的四周设有围板;下挡座具有冷却进口,且在该下挡座的内部开设有下冷却通道,下冷却通道的截面高度沿冷却介质的流向逐渐变窄;上挡座具有冷却出口,冷却出口朝向与冷却进口朝向相背设置,上挡座的内部开设有上冷却通道,上冷却通道的截面高度沿冷却介质的流向逐渐变宽;上挡座开设有出风孔,该出风孔位于上冷却通道相对于冷却出口的另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具有均衡散热、使用效果好、工作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便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并行式电池包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散热,特别涉及一种并行式电池包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等问题的日益加剧,电动汽车由于在节能和减排方面优势,已受到了人们的格外重视。发展电动汽车,核心是动力电池,温度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寿命有显著的影响。电动或者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电池组在大电流充放电工况下更易引起热量的大量产生与堆积,电池产生热量的若没有及时排出,电池容易出现过热、燃烧、爆炸等安全问题。而且,过高的局部温度将会造成电池包内温差的增加。为了使电池发挥最佳工作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增大其应用范围。必须将电池的工作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超过电池的正常工作范围,就会影响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利用率等性能。因此,合理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对于电动汽车发展格外重要。现有的风冷式电池包只考虑冷却介质均匀流过电池单体间冷却通道的情况,造成越靠近冷却进口处的电池单体温度越高,越靠近冷却出口处的电池单体温度越低,使得电池组本体内温差过大,影响电池单体的容量、循环寿命、能量利用率等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并行式电池包散热装置,通过改变电池组本体的结构,提高了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工作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便于推广使用。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并行式电池包散热装置,包括电池组本体,所述的电池组本体由若干电池单体组成;所述的电池组本体下端固定设置有下挡座、上端固定设置有上挡座,所述的电池组本体由上挡座和下挡座夹持限位,且在该电池组本体的四周固定设置有与上挡座和下挡座相配合,以将电池组本体封闭的围板;所述的下挡座具有一供冷却介质进入的冷却进口,且在该下挡座的内部开设有让从冷却进口进入的冷却介质流通至电池组本体的下冷却通道,所述的下冷却通道的截面高度沿冷却介质的流向逐渐变窄;所述的上挡座具有一供冷却介质流出的冷却出口,所述的冷却出口朝向与冷却进口朝向相背设置,所述的上挡座的内部开设有让位于电池组本体处的冷却介质流通至冷却出口的上冷却通道,所述的上冷却通道的截面高度沿冷却介质的流向逐渐变宽;所述的上挡座开设有一将上冷却通道与上挡座外部相连通的出风孔,该出风孔位于上冷却通道相对于冷却出口的另一侧。进一步设置是:各所述的电池单体均按阵列布置,且各所述的电池单体的下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上。进一步设置是:每一列上各所述的电池单体组成电池列,相邻所述的电池列之间均设置有散热间距,且沿着冷却介质的流向,各所述的电池列之间的散热间距成等差数列。进一步设置是:沿着冷却介质的流向,各所述的电池列之间的散热间距成公差为0.5mm的等差数列递减。进一步设置是:每一个所述的电池单体的外周均设置有若干沿其长度方向固定的直肋片,各所述的直肋片均等距排列。进一步设置是:每一个所述的电池单体上的直肋片的数量均为12个。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出风孔的截面呈矩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冷却介质由冷却进口通入,经过下挡座分流后进入电池组本体以对各电池单体进行冷却,电池单体温度下降,冷却介质温度升高,之后一小部分冷却介质经过出风孔流出,其余的冷却介质经过上冷却通道从冷却出口流出,出风孔的设置,可以不用增加整个电池组本体的空间,且不会影响到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设计,使得冷却进口处携带的热量的冷却介质可以尽快散出去,降低了冷却进口处的电池单体的温度。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保证电池组本体在大电流放电过程中的温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且缩小温差,保持电池组本体发挥最佳使用性能。2、电池列之间的散热间距影响着下冷却通道和上冷却通道的横截面积,最终决定了冷却介质速度分布和传热的效果。在本技术中各电池列之间的散热间距成等差数列,使得更多冷却介质与冷却进口处的电池单体进行换热,降低了冷却进口处的电池单体温度,从而减小电池组本体的温差,提升了电池组本体内温度的均匀性。3、为了减小电池组本体内电池单体的温差和提升散热效果,在电池单体上增加散热用的直肋片。由于增大了和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所以提高了传热效率,进而降低了电池单体的温度,实现了整体的换热优化。可有效解决电池组本体在产热过程中各电池单体温度过高的问题,将各电池单体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降低各电池单体表面温差。4、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可靠性高、便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实施例中隐藏一侧围板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中电池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中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6为实施例中电池组本体的俯视图。图中:1、下挡座;11、冷却进口;12、下冷却通道;2、上挡座;21、冷却出口;22、上冷却通道;3、围板;4、出风孔;5、电池组本体;51、电池单体;511、直肋片;61、电池列;62、散热间距。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考附图1至附图6,一种并行式电池包散热装置,包括电池组本体5,电池组本体5由若干电池单体51组成。电池组本体5下端固定设置有下挡座1、上端固定设置有上挡座2,电池组本体5由上挡座2和下挡座1夹持限位,且在该电池组本体5的四周固定设置有与上挡座2和下挡座1相配合,以将电池组本体5封闭的围板3。下挡座1具有一供冷却介质进入的冷却进口11,且在该下挡座1的内部开设有让从冷却进口11进入的冷却介质流通至电池组本体5的下冷却通道12,下冷却通道12的截面高度沿冷却介质的流向逐渐变窄;上挡座2具有一供冷却介质流出的冷却出口21,冷却出口21朝向与冷却进口11朝向相背设置,上挡座2的内部开设有让位于电池组本体5处的冷却介质流通至冷却出口21的上冷却通道22,上冷却通道22的截面高度沿冷却介质的流向逐渐变宽。在本实施例中,冷却介质为冷却用的气体;下挡座1的上端与电池组本体5的下端相贴,且下挡座1的上端理应能知晓其具有供冷却气体通过的孔道;上挡座2的下端与电池组本体5的上端相贴,且上挡座2的下端理应能知晓其具有供冷却气体通过的孔道。且上冷却通道22和下冷却通道12的截面形状均为三角形。上挡座2开设有一将上冷却通道22与上挡座2外部相连通的出风孔4,该出风孔4位于上冷却通道22相对于冷却出口21的另一侧。出风孔4的截面呈矩形,且长为96mm,宽为17mm。本实施例的原理为:冷却介质由冷却进口11通入,经过下挡座1分流后进入电池组本体5内以对各电池单体51进行冷却,电池单体51温度下降,冷却介质温度升高,之后一小部分冷却介质经过出风孔4流出,其余的冷却介质经过上冷却通道22从冷却出口21流出,出风孔4的设置,可以不用增加整个电池组本体5的空间,且不会影响到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设计,使得冷却进口11处携带的热量的冷却介质可以尽快散出去,降低了冷却进口11处的电池单体51的温度。这一系列的措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并行式电池包散热装置,包括电池组本体(5),所述的电池组本体(5)由若干电池单体(51)组成,其特征在于:/n所述的电池组本体(5)下端固定设置有下挡座(1)、上端固定设置有上挡座(2),所述的电池组本体(5)由上挡座(2)和下挡座(1)夹持限位,且在该电池组本体(5)的四周固定设置有与上挡座(2)和下挡座(1)相配合,以将电池组本体(5)封闭的围板(3);/n所述的下挡座(1)具有一供冷却介质进入的冷却进口(11),且在该下挡座(1)的内部开设有让从冷却进口(11)进入的冷却介质流通至电池组本体(5)的下冷却通道(12),所述的下冷却通道(12)的截面高度沿冷却介质的流向逐渐变窄;/n所述的上挡座(2)具有一供冷却介质流出的冷却出口(21),所述的冷却出口(21)朝向与冷却进口(11)朝向相背设置,所述的上挡座(2)的内部开设有让位于电池组本体(5)处的冷却介质流通至冷却出口(21)的上冷却通道(22),所述的上冷却通道(22)的截面高度沿冷却介质的流向逐渐变宽;/n所述的上挡座(2)开设有一将上冷却通道(22)与上挡座(2)外部相连通的出风孔(4),该出风孔(4)位于上冷却通道(22)相对于冷却出口(21)的另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并行式电池包散热装置,包括电池组本体(5),所述的电池组本体(5)由若干电池单体(51)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电池组本体(5)下端固定设置有下挡座(1)、上端固定设置有上挡座(2),所述的电池组本体(5)由上挡座(2)和下挡座(1)夹持限位,且在该电池组本体(5)的四周固定设置有与上挡座(2)和下挡座(1)相配合,以将电池组本体(5)封闭的围板(3);
所述的下挡座(1)具有一供冷却介质进入的冷却进口(11),且在该下挡座(1)的内部开设有让从冷却进口(11)进入的冷却介质流通至电池组本体(5)的下冷却通道(12),所述的下冷却通道(12)的截面高度沿冷却介质的流向逐渐变窄;
所述的上挡座(2)具有一供冷却介质流出的冷却出口(21),所述的冷却出口(21)朝向与冷却进口(11)朝向相背设置,所述的上挡座(2)的内部开设有让位于电池组本体(5)处的冷却介质流通至冷却出口(21)的上冷却通道(22),所述的上冷却通道(22)的截面高度沿冷却介质的流向逐渐变宽;
所述的上挡座(2)开设有一将上冷却通道(22)与上挡座(2)外部相连通的出风孔(4),该出风孔(4)位于上冷却通道(22)相对于冷却出口(21)的另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辉玄东吉王标赵小波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