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流量油浆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9436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流量油浆泵,包括转动模块、泵盖、泵体、进液管和出液管,转动模块中包括转轴,且转轴的一端穿过泵盖位于泵体中间,泵盖上设置有泵盖衬里,泵体内部设置有泵体衬里,转轴伸入泵体内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叶轮,且叶轮位于泵盖衬里和泵体衬里构成的环形空腔之间,且泵体衬里的侧壁开有通孔使泵盖衬里和泵体衬里构成的环形空腔与泵体的出液管相通,叶轮的左端开有平衡孔与泵盖衬里相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流量油浆泵
本技术涉及油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流量油浆泵。
技术介绍
现有的油浆泵最大流量普遍较低,最大流量都不高于1200m3/h,如果流量要求较高,达到为1600m3/h时,需要通过两台流量为800m3/h的油浆泵并联运行才能满足使用需求,而并联运行需要增加泵的数量,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泵送效率低、能耗高,同时也增加了设备占地面积和控制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流量油浆泵,具有泵送流量大可以达到1600m3/h、稳定性好、泵送效率高的优点,能明显降低设备占地面积,拓宽油浆泵的性能范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大流量油浆泵,包括转动模块1、泵盖2、泵体3、进液管10和出液管11,转动模块1中包括转轴4,且转轴4的一端穿过泵盖2位于泵体3中间,所述泵盖2上设置有泵盖衬里7,所述泵体3内部设置有泵体衬里8,所述转轴4伸入泵体3内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叶轮6,且叶轮6位于泵盖衬里7和泵体衬里8构成的环形空腔之间,且泵体衬里8的侧壁开有通孔804使泵盖衬里7和泵体衬里8构成的环形空腔与泵体3的所述出液管11相通,所述叶轮6的左端开有平衡孔601与泵盖衬里7相通;所述泵体衬里8左端设有支撑幅板803,所述支撑幅板803通过螺栓805与所述泵体3的左端连接,所述泵体衬里8右端设有与所述进液管10适配的进液口802,所述泵体衬里8位于所述进液口802处的外壁设有径向定位段801,所述泵体3上设有配合容纳所述径向定位段801的定位腔303,所述定位腔303的底面设有环槽301,所述环槽301内装设有密封圈302,所述进液口802端面与所述密封圈302及所述定位腔303的底面抵接。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模块1内还包括底座101,所述底座101内固定连接有轴承5,所述转轴4可转动连接在轴承5上,所述轴承5为圆柱轴承。进一步的,所述泵盖衬里7的左端与泵盖2固定连接;所述泵体衬里8左端的内壁与泵盖衬里7右端的外壁贴合。进一步的,所述叶轮6右端的外壁与泵体衬里8右端的内壁贴合,所述叶轮6左端的外壁与泵盖衬里7右端的内壁贴合;所述叶轮6的吸入端602与所述进液口802对正连通;所述叶轮6的吐出端603与所述泵盖衬里7和所述泵体衬里8构成的环形空腔连通。进一步的,所述泵体3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9,所述加强筋9从泵体3的左端延伸至右端,且多个加强筋9在泵体3上呈环形阵列分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大流量油浆泵,采用叶轮以及泵盖衬里和泵体衬里的配合使用满足流量使用需求,提高最大流量;泵体在结构上沿着圆周方向均匀的加了多个加强筋减少热变形,提高泵体的散热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强度及刚性,避免泵高速大流量工况下出现喘振,保证泵大流量泵送时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的定位腔与径向定位段配合,使泵体衬里与泵体的结合定位准确牢固,提高泵在大流量工况下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的密封圈防止出液管一侧的高压水回流到进液口,进一步提高大流量时的泵送效率;由于大流量下产生的很大的径向力作用于转轴上给转轴带来了很大的径向载荷,所以在轴承选择上采用能承受大径向负荷的圆柱轴承;在叶轮上开有平衡孔自适应平衡轴向力,从而对避免叶轮对转轴产生轴向拉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大流量油浆泵的正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大流量油浆泵的叶轮的正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大流量油浆泵的泵体衬里的正剖视图。图4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中:1、转动模块;101、底座;2、泵盖;3、泵体;4、转轴;5、轴承;6、叶轮;601、平衡孔;602、吸入端;603、吐出端;7、泵盖衬里;8、泵体衬里;9、加强筋;10、进液管;11、出液管;301、环槽;302、密封圈;303、定位腔;801、径向定位段;802、进液口;803.支撑幅板;804、通孔;805、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考图1-图4所示的一种大流量油浆泵,包括转动模块1、泵盖2、泵体3、进液管10和出液管11,转动模块1中包括转轴4,且转轴4的一端穿过泵盖2位于泵体3中间,泵盖2上设置有泵盖衬里7,泵体3内部设置有泵体衬里8,转轴4伸入泵体3内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叶轮6,且叶轮6位于泵盖衬里7和泵体衬里8构成的环形空腔之间,且泵体衬里8的侧壁开有通孔804使泵盖衬里7和泵体衬里8构成的环形空腔与泵体3的出液管11相通,叶轮6的左端开有平衡孔601与泵盖衬里7相通;泵体衬里8左端设有支撑幅板803,支撑幅板803通过螺栓805与泵体3的左端连接,泵体衬里8右端设有与进液管10适配的进液口802,泵体衬里8位于进液口802处的外壁设有径向定位段801,泵体3上设有配合容纳径向定位段801的定位腔303,定位腔303的底面设有环槽301,环槽301内装设有密封圈302,进液口802端面与密封圈302及定位腔303的底面抵接。优选的,转动模块1内还包括底座101,底座101内固定连接有轴承5,转轴4可转动连接在轴承5上,轴承5为圆柱轴承。优选的,泵盖衬里7的左端与泵盖2固定连接;泵体衬里8左端的内壁与泵盖衬里7右端的外壁贴合。优选的,叶轮6右端的外壁与泵体衬里8右端的内壁贴合,叶轮6左端的外壁与泵盖衬里7右端的内壁贴合;叶轮6的吸入端602与进液口802对正连通;叶轮6的吐出端603与泵盖衬里7和泵体衬里8构成的环形空腔连通。优选的,泵体3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9,加强筋9从泵体3的左端延伸至右端,且多个加强筋9在泵体3上呈环形阵列分布。上述实施例用于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将本技术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理解为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流量油浆泵,包括转动模块(1)、泵盖(2)、泵体(3)、进液管(10)和出液管(11),转动模块(1)中包括转轴(4),且转轴(4)的一端穿过泵盖(2)位于泵体(3)中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2)上设置有泵盖衬里(7),所述泵体(3)内部设置有泵体衬里(8),所述转轴(4)伸入泵体(3)内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叶轮(6),且叶轮(6)位于泵盖衬里(7)和泵体衬里(8)构成的环形空腔之间,且泵体衬里(8)的侧壁开有通孔(804)使泵盖衬里(7)和泵体衬里(8)构成的环形空腔与泵体(3)的所述出液管(11)相通,所述叶轮(6)的左端开有平衡孔(601)与泵盖衬里(7)相通;所述泵体衬里(8)左端设有支撑幅板(803),所述支撑幅板(803)通过螺栓(805)与所述泵体(3)的左端连接,所述泵体衬里(8)右端设有与所述进液管(10)适配的进液口(802),所述泵体衬里(8)位于所述进液口(802)处的外壁设有径向定位段(801),所述泵体(3)上设有配合容纳所述径向定位段(801)的定位腔(303),所述定位腔(303)的底面设有环槽(301),所述环槽(301)内装设有密封圈(302),所述进液口(802)端面与所述密封圈(302)及所述定位腔(303)的底面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流量油浆泵,包括转动模块(1)、泵盖(2)、泵体(3)、进液管(10)和出液管(11),转动模块(1)中包括转轴(4),且转轴(4)的一端穿过泵盖(2)位于泵体(3)中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2)上设置有泵盖衬里(7),所述泵体(3)内部设置有泵体衬里(8),所述转轴(4)伸入泵体(3)内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叶轮(6),且叶轮(6)位于泵盖衬里(7)和泵体衬里(8)构成的环形空腔之间,且泵体衬里(8)的侧壁开有通孔(804)使泵盖衬里(7)和泵体衬里(8)构成的环形空腔与泵体(3)的所述出液管(11)相通,所述叶轮(6)的左端开有平衡孔(601)与泵盖衬里(7)相通;所述泵体衬里(8)左端设有支撑幅板(803),所述支撑幅板(803)通过螺栓(805)与所述泵体(3)的左端连接,所述泵体衬里(8)右端设有与所述进液管(10)适配的进液口(802),所述泵体衬里(8)位于所述进液口(802)处的外壁设有径向定位段(801),所述泵体(3)上设有配合容纳所述径向定位段(801)的定位腔(303),所述定位腔(303)的底面设有环槽(301),所述环槽(301)内装设有密封圈(302),所述进液口(802)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光杨顺银陈相祥徐挺李云勇张世武刘道祥
申请(专利权)人:嘉利特荏原泵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