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岩桐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491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岩桐栽培方法,以组织培养的无根苗为材料,其步骤是,首先将大岩桐嫩梢切下;其次是将新梢插入基质中;第3是浇灌营养液;第4是将生根苗定植在相同的基质中。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易行,操作方便,不受季节限制,生产成本低,成活率高,从育苗到开花所需时间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栽培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大岩桐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大岩桐又名落雪泥,为苦苣苔科大岩桐属植物,多年生球根花卉。大岩桐原产巴西,野生于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的热带高原地区。大岩桐生长期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目前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品种甚多,是一种极好的春夏季节室内盆花。大岩桐叶茂翠绿,花大而美丽,有丝绒感,颜色有白、粉、红、紫红、蓝及复色,是著名的室内盆栽花卉。每年春、秋两季开花,为五一节和国庆佳节提供装饰盆花。大岩桐的繁殖方法有播种繁殖、扦插繁殖、球茎分割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播种繁殖春、秋两季均可播种。用腐叶土、培养土和细沙的混合土壤,经消毒后装入播种浅盆,抹平压实。大岩桐每克种子28000粒,播时必须均匀撒上,盆底润水后盖上玻璃;或用泥炭土和珍珠岩混合,装入穴盘后播种。室温保持18~22℃,播后10~21天发芽。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移植浅盆,6~7片真叶时定植于12~15厘米盆。苗期避免强光直射,适当遮荫,经常喷雾,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一般播种后6-8个月开花,即3~5月播种,9~10月开花,9~10播种,翌年4~5月开花。扦插繁殖大岩桐块茎上常萌发出嫩茎,剪取嫩茎,长2~4厘米,插于膨胀珍珠岩或细沙中,室温维持18~20℃,插后15~20天生根。叶插,花落后,选取优良单株,剪取健壮叶片,留叶柄1厘米,剪平,叶片的1/3插入沙床、2/3留在地面,适当遮荫,保持一定湿度,插后10~15天可生根。待长出小苗后移入小盆。5~7月扦插,翌年6~7月开花。球茎分割繁殖春季换盆时、块茎发芽后,用芽接刀将块茎割成几块,每块需带芽眼,否则仅能生根,形成不了生长枝。分割的伤口用草木灰涂抹,以防止块茎腐烂。组织培养繁殖用茎段或茎尖为材料,经消毒后接种到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在无菌的容器中、室内光照条件生长、繁殖;待苗长到3-4厘米高时,在无菌条件下将3-4厘米高的苗切下,转接入配制好的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培养20-30天后即可生根;将生了根的大岩桐组培苗人无菌的容器中取出,移入泥炭和珍珠岩混合的基质中炼苗,40-50天后将成活的大岩桐组培苗定植到12-15厘米盆中;栽培60-90天后即可开花。栽培用基质是泥炭土和珍珠岩混合或腐叶土、培养土和细沙的混合土壤。现有的大岩桐的栽培技术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是所需栽培时间长。用种子播种繁殖方法,从播种到开花需6-8个月,扦插繁殖所需时间更长。二是受到季节限制不能做到周年供花。种子播种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夏季的高温和冬季的低温都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扦插繁殖也需要维持18-20℃的温度才能有较高的成活率,高温嫩茎容易腐烂,低温不易生根。组织培养繁殖方法,炼苗阶段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一般气温20-30℃成活率较高,可达到90%以上35℃以上的气温则完全不能成活。第三,扦插繁殖和球茎分割需要大量的母株材料,因此大规模生产受到限制。大岩桐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常会从球茎上萌发嫩茎出,为了使植株生长健壮,发出的嫩茎都要及时除去,一般是2厘米以下。因除去的这些嫩茎太小所以不能用于扦插;如要进行扦插繁殖就必须使嫩茎长大,这样又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和正常的开花;一般一株大岩桐植物可用于扦插的嫩茎只有4-5个。又由于母株萌发嫩茎的数量和萌发时间无法人为控制,所以在生产上扦插繁殖不能做到定时定量。球茎分割繁殖的数量更少。第四,长期的扦插繁殖和球茎分割还会造成植物生长衰退,开花品质下降的问题。第五,现有组织培养繁殖大岩桐种苗的技术,可以做到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出优质种苗,但种苗的生产成本较其它繁殖方法略高。现在种子繁殖一株苗0.6元左右,而组培苗要0.8-1.00元。因此目前大岩桐盆花生产主要是以播种繁殖为主。在栽培基质的选用方面,现在栽培大岩桐所用的基质主要是泥炭和珍珠岩混合面成或腐叶土、培养土和细沙的混合土壤。泥炭(PEAT),又称草炭,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矿产资源,它是古代沼泽环境特有的产物,它包含着高比例的、积聚了数千年死亡有机物(其中主要是植物)的土壤,其形成过程十分缓慢,1厘米厚的泥炭约需10年。泥炭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由于它独特的质轻,持水、透气和富含有机质、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环保、农业、能源、建材和化工领域,近年来在我国及世界园艺上广泛应用。人类对泥炭地的利用已有几个世纪,上个世纪以前,炭地被作为燃料、食物的来源和动物的庇护所加以利用,虽遭到了部分破坏,但绝大部分地区都因未受人类影响而完整地保存下来。可是情况却在20世纪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住房、能源和农业用地的大量需求,增加了对天然湿地的开发,致使全球泥炭地总量急剧下降。据了解,截至目前,西欧约有90%以上的泥炭地已经丧失,其中,荷兰已破坏殆尽。而全球大约有500万公顷泥炭地被开采用于燃料和园艺、3000万公顷用于林业和农业。因此大量使用泥炭不仅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而且生长成本较高。腐叶土是由树林下多年落叶腐烂后形成,大量的挖取林下表层的腐叶土同样会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大岩桐栽培方法,方法易行,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不受季节限制,移栽成活率高,从育苗到开花所需时间短。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1、以大岩桐植株茎段、茎尖作为外植体,首先将植株用流水冲洗1小时,洗净,切成1~2cm长的茎段,用75%酒精浸泡10~30秒钟,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0.1%升汞消毒10~15分钟,用无菌水冲洗4~5次,将消毒好的茎段接入配制好的培养基中,这种培养基包括MS基本培养基和附加不同成份的物质;. MS基本培养基的成份(单位mg/L)硝酸氨(NH4NO3)1650硝酸钾(KNO3) 1900二水氯化钙(CaCl2·2H2O) 440七水硫酸镁(MgSO4·7H2O) 370磷酸二氢钾(KH2PO4)170碘化钾(KI) 0.83硼酸(H3BO3) 6.2四水硫酸锰(MnSO4·4H2O) 22.3七水硫酸锌(ZnSO4·7H2O) 8.6二水钼酸钠(Na2MoO4·2H2O)0.25五水硫酸铜(CuSO4·5H2O) 0.025六水氯化钴(CoCl2·6H2O) 0.025 七水硫酸亚铁(FeSO4·7H2O)27.8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2H2O)37.3肌醇100烟酸0.5盐酸吡哆醇 0.5盐酸硫胺素 0.1甘氨酸 2附加不同的物质为琼脂6000~8000mg/L、糖20000~30000mg/L;光照培养(室内),每天光照12~14小时,光强2000~3000Lx,温度为20~25℃,培养10~30天,茎节处开始萌发出幼芽。2、将长出的幼芽转入增殖培养基中,这种增殖培养基包括MS基本培养基(同上)和附加不同成份的物质,附加不同的物质为6-苄氨基嘌呤(6-Benzyl aminopurine简称BA)0.1~2.0mg/L、萘乙酸(I-NaphthyIacetic acid简称NAA)0.01~0.5mg/L、琼脂6000~8000mg/L、糖20000~30000mg/L;光照培养(室内),每天光照12~14小时,光强2000~3000Lx,温度为20~25℃;培养30~40天,幼芽会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岩桐栽培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A、以大岩桐植株茎段、茎尖作为外植体,将植株用流水冲洗,洗净,切成1~2cm长的茎段,用75%酒精浸泡10~30秒钟,无菌水冲洗,再用0.1%升汞消毒10~15分钟,用无菌水冲洗4~5次;将消毒好 的茎段接入配制好的MS培养基中,这种培养基包括MS基本培养基和附加不同成份的物质,附加不同的物质为:琼脂6000~8000mg/L、糖20000~30000mg/L;光照培养,每天光照12~14小时,光强2000~3000Lx,温度为20~25℃,培养10~30天;B、将长出的幼芽转入增殖培养基中,这种培养基包括MS基本培养基和附加不同成份的物质,附加不同的物质为:6-苄氨基嘌呤0.1~2.0mg/L、萘乙酸0.01~0.5mg/L、琼脂、糖和光照培养、光强、温度与步 骤A相同,培养30~40天,幼芽长出丛生芽,以后每30天扩繁一次;C、瓶外生根培养,将从生苗分切成3~4cm长的嫩梢,将嫩梢插在基质中培养,在基质中浇灌配制好的营养液,营养液为硝酸氨500-900mg/L、硝酸钾600-1000mg /L、硫酸镁100-200mg/L、氯化钙150-250mg/L、磷酸二氢钾60-90mg/L;在避雨,温度18-40℃,自然光照条件下10~20天就可生根;D、待生根苗长到5-8厘米高时即可移栽到装有基质的直径为12-15厘米的花 盆中定植,每半个月浇灌一次营养液,2-3个月开花,营养液与步骤C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岩桐栽培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A、以大岩桐植株茎段、茎尖作为外植体,将植株用流水冲洗,洗净,切成1~2cm长的茎段,用75%酒精浸泡10~30秒钟,无菌水冲洗,再用0.1%升汞消毒10~15分钟,用无菌水冲洗4~5次;将消毒好的茎段接入配制好的MS培养基中,这种培养基包括MS基本培养基和附加不同成份的物质,附加不同的物质为琼脂6000~8000mg/L、糖20000~30000mg/L;光照培养,每天光照12~14小时,光强2000~3000Lx,温度为20~25℃,培养10~30天;B、将长出的幼芽转入增殖培养基中,这种培养基包括MS基本培养基和附加不同成份的物质,附加不同的物质为6-苄氨基嘌呤0.1~2.0mg/L、萘乙酸0.01~0.5m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波李洪林付志惠张建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