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伟潮专利>正文

自撑式重量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7696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自撑式重量传感器,包括应变杆体1、安装在应变杆体1上的应变片2和框架3,应变杆体1的尾端与框架3连接,框架3的底面作为整个传感器的受力承载面4,其特征在于应变杆体1的顶端的顶面上安装连接受力支承板5,受力支承板5的顶部设置另一承载面6,承载面6位于框架3之上,它有效消除金属应变杆在承受负载时承受不必要的力矩,有效消除回零误差和滞后误差的出现,结构简单,安装制造方便,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撑式重量传感器。2、
技术介绍
目前,电子秤上使用称重传感器一般以单独的金属杆的形式,金属杆上安装有应变片,应变片连接一电子电路以便将应变片产生的变形转换成电信号,由于被称重量的作用点可能与传感器偏置,从而使传感器承受不需要的力矩,影响测量精度,由于承受不必要的力矩产生不同方向的变形,导致回零误差和滞后误差的出现,在这种秤中,金属杆两端必须刚性连接在秤的底座上,负载直接作用在金属杆上并通过金属杆将作用力传送到底座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自撑式重量传感器,它有效消除金属应变杆在承受负载时承受不必要的力矩,有效消除回零误差和滞后误差的出现,结构简单,安装制造方便,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它包括应变杆体、安装在应变杆体上的应变片和框架,应变杆体的尾端与框架连接,框架的底面作为整个传感器的受力承载面,应变杆体的顶端的顶面上安装连接受力支承板,受力支承板的顶部设置另一承载面,承载面位于框架之上。上述所述的受力支承板是通过铆钉铆接在应变杆体的顶端。上述所述的框架可以是矩形、“[”形或圆弧形。上述所述的受力支承板的顶部承载面位于应变杆体中部的上方。上述所述的应变杆体位于框架的中央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的受力支承板位于框架之上,安装使用时更加方便;2)受力支承板位于应变杆体正上方,当受力支承板承受负载时,将力传递到变杆体,有效消除金属应变杆在承受负载时承受不必要的力矩,测量精度更加高;3)这种结构的应变杆体受力变形较为规则,有效消除回零误差和滞后误差的出现;4)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较低。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框架的另一种实施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应变杆体1、安装在应变杆体1上的应变片2和框架3,应变杆体1的尾端与框架3连接,框架3的底面作为整个传感器的受力承载面4,应变杆体1的顶端的顶面上安装连接受力支承板5,受力支承板5的顶部设置另一承载面6,承载面6位于框架3之上。受力支承板5是通过铆钉7铆接在应变杆体1的顶端。框架3可以是矩形、“[”形或圆弧形。受力支承板5的顶部承载面6位于应变杆体1中部的上方。应变杆体1位于框架3的中央处。权利要求1.自撑式重量传感器,包括应变杆体(1)、安装在应变杆体(1)上的应变片(2)和框架(3),应变杆体(1)的尾端与框架(3)连接,框架(3)的底面作为整个传感器的受力承载面(4),其特征在于应变杆体(1)的顶端的顶面上安装连接受力支承板(5),受力支承板(5)的顶部设置另一承载面(6),承载面(6)位于框架(3)之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撑式重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受力支承板(5)是通过铆钉(7)铆接在应变杆体(1)的顶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撑式重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框架(3)可以是矩形、“[”形或圆弧形。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撑式重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受力支承板(5)的顶部承载面(6)位于应变杆体(1)中部的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撑式重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应变杆体(1)位于框架(3)的中央处。专利摘要自撑式重量传感器,包括应变杆体1、安装在应变杆体1上的应变片2和框架3,应变杆体1的尾端与框架3连接,框架3的底面作为整个传感器的受力承载面4,其特征在于应变杆体1的顶端的顶面上安装连接受力支承板5,受力支承板5的顶部设置另一承载面6,承载面6位于框架3之上,它有效消除金属应变杆在承受负载时承受不必要的力矩,有效消除回零误差和滞后误差的出现,结构简单,安装制造方便,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文档编号G01G21/23GK2690866SQ200420015320公开日2005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7日专利技术者潘伟潮 申请人:潘伟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撑式重量传感器,包括应变杆体(1)、安装在应变杆体(1)上的应变片(2)和框架(3),应变杆体(1)的尾端与框架(3)连接,框架(3)的底面作为整个传感器的受力承载面(4),其特征在于:应变杆体(1)的顶端的顶面上安装连接受力支承板(5),受力支承板(5)的顶部设置另一承载面(6),承载面(6)位于框架(3)之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伟潮
申请(专利权)人:潘伟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