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车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6758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智能车用座椅,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姿态检测输入端连接姿态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姿态报警输出端连接姿态报警模块输入端,所述控制模块温度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温度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湿度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湿度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通风加热输出端连接通风加热驱动模块输入端,所述控制模块按摩输出端连接按摩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心率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心率血压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疲劳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疲劳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体温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体温检测传感器体温检测信号输出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车用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座椅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车用座椅。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很多情况下驾驶员不得不长时间驾驶汽车,那么对汽车座椅舒适度的要求不断地在提高,现在的汽车座椅虽然已增设电动按摩座椅,但是功能仅仅局限于按摩功能,功能相对较少,无法对当前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检测,除此之外,还缺少控制系统,控制方式也为简单的开、关按摩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智能车用座椅。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车用座椅,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姿态检测输入端连接姿态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姿态报警输出端连接姿态报警模块输入端,所述控制模块温度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温度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湿度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湿度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通风加热输出端连接通风加热驱动模块输入端,所述控制模块按摩输出端连接按摩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心率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心率血压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疲劳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疲劳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体温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体温检测传感器体温检测信号输出端。上述方案中: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第一连接器,通过第一连接器连接电源,第一连接器第一端连接第一按钮一端,第一连接器第二端连接电源地,第一按钮另一端连接第一降压电路高压输入端和第二降压电路高压输入端;所述第一降压电路和第二降压电路的低压输出端分别输出5V电压和3.3V电压,所述第一降压电路和第二降压电路均包括降压器,所述降压器高压输入端连接第一按钮另一端和第三电容一端,第三电容另一端和降压器接地端均连接电源地,所述降压器高侧栅极连接第一电容一端,第一电容另一端连接降压器高侧源极、第一二极管负极和第一电感一端,第一电感另一端连接第二电容一端、第三电阻一端和第四电阻一端,第一二极管正极和第二电容另一端均连接电源地,所述第一电感另一端为低压输出端,所述第三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一贴片电阻一端和降压器反馈电压端,所述第一贴片电阻另一端连接电源地和第二发光二极管负极,第二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第四电阻另一端。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模块疲劳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无线接收模块信号输出端,所述疲劳检测模块输出端连接无线发送模块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和无线发送模块进行数据传输。上述方案中: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和无线发送模块均为蓝牙传输模块,所述疲劳检测模块安装在汽车中控台上,所述疲劳检测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汽车电源输出端。上述方案中: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和湿度检测模块为一体式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湿度检测模块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三十一接线排第二端和第三十一电阻一端,所述第三十一电阻另一端连接温湿度检测模块工作电压输入端,所述温湿度检测模块工作电压输入端连接第三十一接线排第一端和第三十一电容一端,所述第三十一接线排第三端和第三十一电容另一端均连接电源地。上述方案中:所述体压分布检测模块包括四个坐姿检测芯片,四个所述坐姿检测芯片分别为主检测芯片、左检测芯片、右检测芯片和前检测芯片,左检测芯片、右检测芯片和前检测芯片分别分布在主检测芯片的左侧、右侧和前侧,且左检测芯片、右检测芯片和前检测芯片信号输出端均与主检测芯片信号接收端连接有排插,所述主检测芯片信号输出端连接控制模块姿态检测输入端。上述方案中:所述心率血压监测模块包括检测单元、计算单元和心率供电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安装在座椅右侧或左侧扶手上,所述检测单元检测信号输出端连接计算单元输入端,所述计算单元驱动输出端连接检测单元驱动输入端,所述计算单元PPG信号端连接检测单元PPG信号端;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心率血压检测芯片、心率脉搏检测芯片和心率第二工作芯片;所述计算单元包括心率算法芯片和心率第一工作芯片。上述方案中:所述体温检测传感器安装在座椅本体头枕的高度调节杆上,所述体温检测传感器包括封装盒和安装在封装盒内的体温检测电路板,所述体温检测传感器为非接触式体温检测传感器,所述封装盒上设有检测孔,所述封装盒上开设有走线孔;所述封装盒包括前盖和后壳,所述检测孔设置在前盖上,所述走线孔设置在后壳的下侧壁上,所述后壳内部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体温检测电路板的固定桩。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模块第一晶振电路输入端连接第一晶振输出端和第四百零七电容一端,所述控制模块第一晶振电路输出端连接第一晶振输入端和第四百零八电容一端,第四百零七电容另一端和第四百零八电容另一端均连接电源地;所述控制模块第二晶振电路输入端连接第二晶振输出端、第四百零九电容一端和第四百一十一电阻一端,所述控制模块第二晶振电路输出端连接第二晶振输入端、第四百零一十电容一端和第四百一十一电阻另一端,第四百零九电容另一端和第四百零一十电容另一端均连接电源地。上述方案中:控制模块重置端连接第四百一十八电阻一端、第二开关一端和第四百一十七电容一端,第二开关另一端和第四百一十七电容另一端均连接电源地。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实现座椅通风、散热、加热,提高驾乘舒适感,同时还能在驾驶过程中进行一些人体基础生理指标的检测,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交通事故,保障人车安全。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控制模块的电路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电源模块的系统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降压电路的电路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心率血压检测模块与控制模块的系统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检测单元的电路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计算单元的电路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PPG信号处理电路的电路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心率供电单元的电路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疲劳检测模块的系统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疲劳检测控制器电路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疲劳降压模块电路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数据传输启闭电路电路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数据传输模块电路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按摩气囊组件的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的腰托气囊组件的示意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的按摩气囊和腰托气囊的控制电气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的腰托气囊组件和悬挂钢丝的安装示意图;图19是图18的后视图;图20是本专利技术温度检测模块的安装示意图;图21是本专利技术温度检测模块的封装盒的爆炸图;图22是本专利技术温度检测模块的封装盒的爆炸图;图23是本专利技术的温度控制芯片的电路图;图24是本专利技术的温度降压电路的电路图;图25是本专利技术的体温检测传感器的电路图图26是本专利技术通风模块的系统示意图;图27本专利技术通风模块的电路图;图28是本专利技术坐垫检测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U15),所述控制模块(U15)姿态检测输入端连接姿态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U15)姿态报警输出端连接姿态报警模块输入端,所述控制模块(U15)温度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温度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U15)湿度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湿度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U15)通风加热输出端连接通风加热驱动模块输入端,所述控制模块(U15)按摩输出端连接按摩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U15)心率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心率血压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U15)疲劳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疲劳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U15)体温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体温检测传感器体温检测信号输出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U15),所述控制模块(U15)姿态检测输入端连接姿态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U15)姿态报警输出端连接姿态报警模块输入端,所述控制模块(U15)温度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温度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U15)湿度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湿度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U15)通风加热输出端连接通风加热驱动模块输入端,所述控制模块(U15)按摩输出端连接按摩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U15)心率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心率血压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U15)疲劳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疲劳检测模块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U15)体温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体温检测传感器体温检测信号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第一连接器(H1),通过第一连接器(H1)连接电源,第一连接器(H1)第一端连接第一按钮(S1)一端,第一连接器(H1)第二端连接电源地,第一按钮(S1)另一端连接第一降压电路高压输入端和第二降压电路高压输入端;
所述第一降压电路和第二降压电路的低压输出端分别输出5V电压和3.3V电压,所述第一降压电路和第二降压电路均包括降压器(TPS1),所述降压器(TPS1)高压输入端连接第一按钮(S1)另一端和第三电容(C3)一端,第三电容(C3)另一端和降压器(TPS1)接地端均连接电源地,所述降压器(TPS1)高侧栅极连接第一电容(C1)一端,第一电容(C1)另一端连接降压器(TPS1)高侧源极、第一二极管(D1)负极和第一电感(L1)一端,第一电感(L1)另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一端、第三电阻(R3)一端和第四电阻(R4)一端,第一二极管(D1)正极和第二电容(C2)另一端均连接电源地,所述第一电感(L1)另一端为低压输出端,所述第三电阻(R3)另一端连接第一贴片电阻(Res1)一端和降压器(TPS1)反馈电压端,所述第一贴片电阻(Res1)另一端连接电源地和第二发光二极管(D2)负极,第二发光二极管(D2)正极连接第四电阻(R4)另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U3)疲劳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无线接收模块信号输出端,所述疲劳检测模块输出端连接无线发送模块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和无线发送模块进行数据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和无线发送模块均为蓝牙传输模块,所述疲劳检测模块安装在汽车中控台上,所述疲劳检测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汽车电源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和湿度检测模块为一体式的温度传感器(U21),所述温湿度检测模块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三十一接线排(J31)第二端和第三十一电阻(R31)一端,所述第三十一电阻(R31)另一端连接温湿度检测模块工作电压输入端,所述温湿度检测模块工作电压输入端连接第三十一接线排(J31)第一端和第三十一电容(C31)一端,所述第三十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元定徐军领陈尧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宏立至信科技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