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和扫地机器人及其降噪风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63018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器和扫地机器人及其降噪风道装置,其中降噪风道装置包括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壳体、设于所述风道壳体内部且限定出贯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的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朝向所述风道的边缘呈流线形以作为风道侧壁。本发明专利技术降噪风道装置能够大大降低风道装置的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器和扫地机器人及其降噪风道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家居
,尤其涉及一种机器和扫地机器人及其降噪风道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扫地机器人等机器装置的风道系统噪音较大,传统方法采用降低风机的工作效率、降低吸力等方式实现风道系统噪音的降低,然而,采用上述的方法,不仅在保证产品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难以有效地降低噪音,而且,由于追求降噪导致产品的性能有所下降,十分影响用户体验。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噪且不影响产品性能的降噪风道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噪且不影响产品性能的降噪风道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降噪风道装置的机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降噪风道装置的扫地机器人。为实现该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降噪风道装置,包括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壳体、设于所述风道壳体内部且限定出贯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的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朝向所述风道的边缘呈流线形以作为风道侧壁。优选地,所述风道至少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上风道,以及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下风道,所述上风道的宽度小于所述下风道的宽度,所述下风道沿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宽度逐渐变宽,所述上风道与所述下风道组成喇叭状的风道。优选地,所述风道侧壁在迎风位置增加对应的所述消音组件的平均宽度和/或平均厚度。优选地,所述风道壳体包括相互盖合的上盖和下盖,所述消音组件固定在所述下盖中,所述上盖对应于所述出风口处设有凸出于所述上盖边缘的外围板,所述外围板与所述下盖配合形成高度超过所述风道壳体高度的出风口。优选地,所述消音组件采用消音器和/或消音材料。优选地,所述消音材料为消音海绵。优选地,所述风道的进风口连接有风机,所述风机包括风机进风口和风机出风口,所述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相连;所述风机进风口连接有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设于第二风道壳体内部。优选地,所述风机出风口处设有减震垫。一种机器,其内部设有供气流穿过的系统,其采用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降噪风道装置。一种扫地机器人,其采用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降噪风道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备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降噪风道装置通过在风道的两侧设置消音组件,风道在消音组件之间,从而降低风道装置的噪音,同时消音组件朝向所述风道的边缘呈流线形而无凸起,有利于保证风道顺畅出风。2.本专利技术降噪风道装置中,在靠近进风口处的上风道设为窄风道,有利于聚集进风口附近的风,聚集起来的风在上风道中形成一定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部分风进入消音组件从而实现一次降噪;靠近出风口的下风道设为宽风道有利于降低风速,从而实现二次降噪。3.本专利技术降噪风道装置中,所述上风道与所述下风道组成喇叭状的风道,并且下风道的宽度逐渐变宽,一方面能够降低风速,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出风的稳定,避免产生噪音。4.本专利技术降噪风道装置中,通过在风道中对流体冲击较大的一侧的消音组件进行加厚加量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噪音。5.本专利技术降噪风道装置中,通过在上盖对应于出风口处设外围板,使得大大增加了出风口,有效降低了风速,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降噪风道装置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降噪风道装置的另一个典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示例性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全部指的是相同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降噪风道装置1,包括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的风道壳体10、设于所述风道壳体10内部且限定出贯通所述进风口11和所述出风口12的风道13的消音组件14,所述消音组件14朝向所述风道13的边缘呈流线形以作为风道侧壁141。所述消音组件14设置在风道13的两侧,两侧所述消音组件14自靠近所述进风口11处向所述出风口12方向连续延伸,直至所述出风口12。通过在风道13的两侧设置消音组件14,风道13在消音组件14之间,能够有效降低风道13装置的噪音,同时消音组件14朝向所述风道13的边缘呈流线形而无凸起,有利于保证风道13顺畅出风,避免产生多余噪音。进一步地,为避免消音组件14阻挡出风口12,所述消音组件14与所述进风口1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或者,所述消音组件14也可以沿所述进风口11的侧边方向布置。具体地,所述风道13至少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11的上风道131,以及靠近所述出风口12的下风道132,所述上风道131的宽度小于所述下风道132的宽度,所述下风道132沿所述出风口12的方向宽度逐渐变宽,所述上风道131与所述下风道132组成喇叭状的风道13。在靠近进风口处的上风道131设为窄风道,有利于聚集进风口附近的风,聚集起来的风在上风道131中形成一定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部分风进入消音组件14从而实现一次降噪;靠近出风口的下风道132设为宽风道有利于降低风速,从而实现二次降噪。所述上风道131与所述下风道132组成喇叭状的风道13,并且下风道132的宽度逐渐变宽,一方面能够降低风速,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出风的稳定,避免产生噪音。此外,所述上风道131与下风道132的过渡连接处还可以设为弯曲形状,以延长风道13的长度,有利于增加风与消音组件14的作用时间,从而实现有效降噪。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风道131与所述进风口11形成20°~60°的夹角,所述上风道131与所述下风道132之间形成90°~150°的夹角。上风道131与进风口11形成20°~60°的夹角,延长了上风道131的长度,有利于增加风与消音组件14的作用时间,从而实现有效降噪;上风道131与下风道132之间形成90°~150°的夹角,有利于为风提供无阻碍通道,保证出风的稳定,降低风速同时避免产生噪音。在实际情况中,所述风道13的形状、角度、长度还需结合机器内部零件的排布进行适应性调整,此处不进行限定。所述消音组件14采用消音器和/或消音材料。优选地,所述消音器的选择包括但不限于阻性消音器、抗性消音器、阻抗复合式消音器、微穿孔板消音器、小孔消音器和有源消音器等。所述消音材料为消音海绵。所述风道侧壁141在迎风位置增加对应的所述消音组件14的平均宽度和/或平均厚度。所述迎风位置为直接受到气流冲击的位置,或者受气流冲击较强的位置。例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风道131朝向所述出风口12的延伸方向一侧为直接受到气流冲击的位置,则可对该侧的消音组件14的进行加宽加厚处理。所述风道壳体10包括相互盖合的上盖15和下盖16,所述消音组件14固定在所述下盖16中。优选地,所述消音组件14可拆卸固定在所述下盖16中,以方便于更换。所述上盖15对应于所述出风口12处设有凸出于所述上盖15边缘的外围板151,具体地,所述外围板151包括若干沿所述出风口12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噪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壳体、设于所述风道壳体内部且限定出贯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的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朝向所述风道的边缘呈流线形以作为风道侧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噪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壳体、设于所述风道壳体内部且限定出贯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的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朝向所述风道的边缘呈流线形以作为风道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至少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上风道,以及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下风道,所述上风道的宽度小于所述下风道的宽度,所述下风道沿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宽度逐渐变宽,所述上风道与所述下风道组成喇叭状的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侧壁在迎风位置增加对应的所述消音组件的平均宽度和/或平均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体包括相互盖合的上盖和下盖,所述消音组件固定在所述下盖中,所述上盖对应于所述出风口处设有凸出于所述上盖边缘的外围板,所述外围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泉杨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