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泥水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50134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反应池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左右隔断为反应区和澄清区,反应区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二隔板左右隔断为混合反应腔和推流反应腔,澄清区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三隔板隔断为预沉段和浓缩段,浓缩段的右侧上方设置有斜板,斜板的上方形成斜板沉淀区,原水经反应池左侧的原水入口进入混合反应腔后,首先通过第二隔板下端的间隙流入推流反应腔,然后从第一隔板下端的间隙进入预沉段,再经过第三隔板上端的间隙进入浓缩段,最后从浓缩段进入斜板沉淀区,并最终从反应池右侧的澄清水出口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水力负荷大,且分离的污泥浓度高,无需经浓缩池进行脱水处理的小型泥水分离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型泥水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设备的
,尤其涉及一种小型泥水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水和废水的混合处理工艺包括水和药剂的混合、反应及絮凝体与水的分离三个阶段。传统泥水分离设备的做法是将絮凝与沉淀阶段综合于一个构筑物中完成,主要依靠活性泥渣达到澄清目的。当脱稳杂质随水流与活性泥渣层接触时,便被泥渣层拦截下来,从而使泥水分离,其具有适应性强、运行稳定、出水水质好等优点。但是目前的泥水处理设备通过重力浓缩工艺对污泥进行浓缩,其浓缩效率低下,水力负荷小,占地面积大,且分离的污泥浓度低,使得后续脱水工艺能耗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水力负荷大,且分离的污泥浓度高,无需经浓缩池进行脱水处理的小型泥水分离装置,旨在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阐述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包括反应池,所述反应池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左右隔断为反应区和澄清区,所述反应区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二隔板左右隔断为混合反应腔和推流反应腔,所述澄清区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三隔板隔断为预沉段和浓缩段,所述浓缩段的右侧上方设置有斜板,所述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型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池,所述反应池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左右隔断为反应区和澄清区,所述反应区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二隔板左右隔断为混合反应腔和推流反应腔,所述澄清区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三隔板隔断为预沉段和浓缩段,所述浓缩段的右侧上方设置有斜板,所述斜板的上方形成斜板沉淀区,原水经所述反应池左侧的原水入口进入所述混合反应腔后,首先通过所述第二隔板下端的间隙流入推流反应腔,然后从所述第一隔板下端的间隙进入预沉段,再经过所述第三隔板上端的间隙进入浓缩段,最后从所述浓缩段进入所述斜板沉淀区,并最终从所述反应池右侧的澄清水出口排出,其中:/n所述浓缩段的底部设置有刮泥装置,所述刮泥装置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池,所述反应池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左右隔断为反应区和澄清区,所述反应区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二隔板左右隔断为混合反应腔和推流反应腔,所述澄清区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三隔板隔断为预沉段和浓缩段,所述浓缩段的右侧上方设置有斜板,所述斜板的上方形成斜板沉淀区,原水经所述反应池左侧的原水入口进入所述混合反应腔后,首先通过所述第二隔板下端的间隙流入推流反应腔,然后从所述第一隔板下端的间隙进入预沉段,再经过所述第三隔板上端的间隙进入浓缩段,最后从所述浓缩段进入所述斜板沉淀区,并最终从所述反应池右侧的澄清水出口排出,其中:
所述浓缩段的底部设置有刮泥装置,所述刮泥装置的下方设置有污泥回收槽,所述污泥回收槽与所述混合反应腔之间设置有污泥回流管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的左端通过安装板固定在所述反应池的池壁上,且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三隔板之间形成所述浓缩段的进水通道。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先强郑小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太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