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4891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34
蓄热装置应用于冷却装置(20、30),所述冷却装置具备使由在工作时伴随发热的发热部(40、41、42、43、70)加热后的冷却水所具有的热散热的热交换器(23、33)和使冷却水在发热部与热交换器之间循环的循环路径(CH3、CL1、CL2)。蓄热装置具备对冷却水所具有的热进行蓄热的蓄热部(112)、在供冷却水流通的部位配置蓄热部的第一流路(F1)、使冷却水绕过蓄热部而流通的第二流路(F2)、以及对在第二流路(F2)中流通的第二冷却水流量相对于在第一流路中流通的第一冷却水流量的流量比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部(150)。流量调整部随着冷却水的温度降低而使第一冷却水流量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蓄热装置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2018年1月1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004398号,该公开内容通过参照而编入本申请。
本公开涉及蓄热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对发动机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具备使吸收了发动机的排热的冷却水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使发动机的排热向外部空气散热的散热用的热交换器即散热器、以及用于弥补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不足的蓄热装置等。在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中,在发动机的发热量大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蓄热装置对发动机的排热进行蓄热,从而抑制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不足,抑制冷却水的急剧的温度上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08162号公报然而,专利文献1的蓄热装置是仅在冷却水回路内配置蓄热材料的结构,因此无法根据需要调整蓄热量。因此,在通过散热器能够充分地对发动机的排热进行散热时,发动机的排热也被蓄热装置吸热。其结果是,在发动机的发热量增大而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不足时,无法使蓄热装置吸收充分的热量,有时无法抑制冷却水的急剧升温。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冷却水的急剧升温的蓄热装置。本公开的一个特征例的蓄热装置应用于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具备热交换器和循环路径,该热交换器使由在工作时伴随发热的发热部加热的冷却水所具有的热散热,该循环路径使冷却水在发热部与热交换器之间循环。蓄热装置具备对冷却水所具有的热进行蓄热的蓄热部、在供冷却水流通的部位配置蓄热部的第一流路、使冷却水绕过蓄热部而流通的第二流路、以及对在第二流路中流通的第二冷却水流量相对于在第一流路流通的第一冷却水流量的流量比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部。而且,流量调整部随着冷却水的温度降低而使第一冷却水流量降低。由此,随着冷却水的温度降低,第一冷却水流量降低,流入蓄热部的冷却水的流量降低。因此,当热交换器的散热能力没有不足,在循环路径中流通的冷却水的温度低,不需要在蓄热部中吸收冷却水所具有的热时,能够抑制在蓄热部中进行不必要的蓄热。因此,当热交换器的散热能力不足,在循环路径中流通的冷却水的温度高,需要在蓄热部中吸收冷却水所具有的热时,能够使在蓄热部中冷却水所具有的热充分吸热。因此,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冷却水的急剧升温的蓄热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热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热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图3是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蓄热装置的热交换器的整体结构图。图4是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蓄热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图5是在高温侧冷却水回路配置有蓄热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使用图1、图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热装置100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热装置100应用于从发动机70及电动发电机43这双方得到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混合动力车辆。在该混合动力车辆中,蓄热装置100应用于对车室内的空调及各种车载设备进行冷却的制冷循环装置1。此外,混合动力车辆构成为所谓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中,能够将在车辆停车时从外部电源(例如商用电源)供给的电力向搭载于车辆的电池40充电。并且,在如行驶开始时那样电池40的蓄电余量成为预先确定的行驶用基准余量以上时,以EV行驶模式行驶。EV行驶模式是通过从电动发电机43输出的驱动力使车辆行驶的行驶模式。另一方面,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中,在车辆行驶中电池40的蓄电余量低于行驶用基准余量时,以HV行驶模式行驶。HV行驶模式是主要通过发动机70输出的驱动力使车辆行驶的EG行驶模式,但在车辆行驶负荷成为高负荷时,使行驶用电动马达工作来辅助发动机70。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中,通过切换EV行驶模式和HV行驶模式,能够对仅由发动机70得到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通常的车辆抑制发动机70的燃料消耗量,提高车辆燃料经济性。另外,如图2的整体结构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热装置100配置于发挥作为在制冷循环装置1中对作为车载设备的电池40等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的功能的低温侧冷却水回路30。蓄热装置100具有在低温侧冷却水回路30中对冷却水所具有的热进行蓄热的功能。在说明制冷循环装置1的详细结构之前,对本实施方式的蓄热装置10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热装置100具有容器111、蓄热部112、支承部件113以及流量调整部150。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1的纸面左右方向为轴线方向,以图1的纸面左侧为一端侧,以图1的纸面右侧为另一端侧,以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为径向。容器111由耐热性优异的合成树脂(具体而言为聚丙烯)形成。容器111可以由金属(具体而言为铝)形成。容器111具有内管部111b、外管部111c、一端侧内锥形管部111d、一端侧外锥形管部111e、另一端侧外锥形管部111f、流入口111g以及流出口111h。内管部111b为圆管形状。外管部111c为圆管形状。外管部111c在内管部111b的外周侧与内管部111b同心圆状地配置。一端侧内锥形管部111d是与内管部111b的一端侧连接且内径及外径朝向一端侧变小的锥形管形状。一端侧外锥形管部111e是与外管部111c的一端侧连接且内径及外径朝向一端侧变小的锥形管形状。一端侧外锥形管部111e在一端侧内锥形管部111d的外周侧与一端侧内锥形管部111d呈同心圆状地配置。另一端侧外锥形管部111f是与外管部111c的另一端侧连接且内径及外径朝向另一端侧变小的锥形管形状。流入口111g为圆筒形状,形成于容器111的一端侧,与一端侧外锥形管部111e连接。流出口111h为圆筒形状,形成于容器111的另一端侧,与另一端侧外锥形管部111f的另一端侧连接。一端侧内锥形管部111d的内部空间及内管部111b的内部空间是配置后述的蓄热部112的第一流路F1。一端侧外锥形管部111e与一端侧内锥形管部111d之间的空间以及外管部111c与内管部111b之间的空间是使冷却水绕过蓄热部112而流通的第二流路F2。支承部件113配置在内管部111b与外管部111c之间,将内管部111b固定支承于外管部111c。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113为圆环板形状,在周向上隔开一定角度地连通形成有多个流通孔113a。在第二流路F2中流通的冷却水通过多个流通孔113a而流通到流出口111h。蓄热部112与冷却水接触,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蓄热。蓄热部112配置在作为内管部111b内的空间的收容空间111a内。即,蓄热部112配置于第一流路F1。蓄热部112不能移动地固定于内管部111b。上述的第二流路F2使冷却水绕过蓄热部112而流动。在蓄热部112沿着蓄热部112的轴线方向形成有多个流通路112a。多个流通路112a相对于冷却水的流动方向并列地形成。多个流通路112a的通路截面形状形成为矩形状。当然,多个流通路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热装置,应用于冷却装置(20、30),所述冷却装置具备热交换器(23、33)和循环路径(CH3、CL1、CL2),该热交换器使由在工作时伴随发热的发热部(40、41、42、43、70)加热的冷却水所具有的热散热,该循环路径使冷却水在所述发热部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循环,所述蓄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n蓄热部(112),该蓄热部对所述冷却水所具有的热进行蓄热;/n第一流路(F1),该第一流路在供所述冷却水流通的部位配置有所述蓄热部;/n第二流路(F2),该第二流路使所述冷却水绕过所述蓄热部而流通;以及/n流量调整部(150),该流量调整部调整在所述第二流路(F2)中流通的第二冷却水流量相对于在所述第一流路中流通的第一冷却水流量的流量比,/n所述流量调整部随着所述冷却水的温度降低而使所述第一冷却水流量降低。/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115 JP 2018-0043981.一种蓄热装置,应用于冷却装置(20、30),所述冷却装置具备热交换器(23、33)和循环路径(CH3、CL1、CL2),该热交换器使由在工作时伴随发热的发热部(40、41、42、43、70)加热的冷却水所具有的热散热,该循环路径使冷却水在所述发热部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循环,所述蓄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蓄热部(112),该蓄热部对所述冷却水所具有的热进行蓄热;
第一流路(F1),该第一流路在供所述冷却水流通的部位配置有所述蓄热部;
第二流路(F2),该第二流路使所述冷却水绕过所述蓄热部而流通;以及
流量调整部(150),该流量调整部调整在所述第二流路(F2)中流通的第二冷却水流量相对于在所述第一流路中流通的第一冷却水流量的流量比,
所述流量调整部随着所述冷却水的温度降低而使所述第一冷却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布施卓哉冈村徹谷冈邦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