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理灭杀污损生物的模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29456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物理灭杀污损生物的模拟装置,包括实验槽、温度控制器、超声发生机构、换能器和水循环机构;实验槽内设有放置架和发热管;温度控制器与发热管电连接,温度控制器用于控制发热管的发热温度;超声发生机构连接换能器,换能器设于实验槽的底部,超声发生机构用于驱动换能器产生振动;水循环机构与实验槽内部连接导通,水循环机构用于实现实验槽内的水源循环流动;此方案能够评价超声灭杀污损生物的效果,能够指导实际工程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不但解决了生物侵蚀的难题,而且为建筑物安全有效运行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物理灭杀污损生物的模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物理灭杀污损生物的模拟装置。
技术介绍
污损生物主要以沼蛤为主,包括水虱、石笋、藻类等生活在水中并附着于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表面的一类水生物的统称,目前,全球已知的污损生物达4000余种,我国已记录的附着型污损生物约600种,主要包括:水虱、水螅、外肛动物、苔虫、龙介虫、海鞘、藤壶、沼蛤以及藻类等。生物污损是一个发展的、渐进的过程,主要污损生物包括藻类、藤壶、苔藓虫等的孢子或幼虫附着于水工建筑物表面并生长,这些污损生物群落产生的物理、化学、生物效应可以“蚕食”钢筋混凝土,会对建筑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包括分泌有机酸侵蚀、形成结晶盐胀裂混凝土等,从而引起或促进材料性能的逐步劣化和破坏,降低建筑物的耐久性,最终影响水工建筑物结构的正常使用与安全有效运行。根据相关调查资料,近些年,我国每年因污损生物侵蚀导致的经济损失数以万亿元计,鉴于生物污损对建筑物危害的严重性,国内外已全面开展针对水工混凝土生物侵蚀的研究,包括侵蚀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目前,生物侵蚀防治方法可大致分为物理防污法、化学防污法和生物防污法三大类。物理防污法是指通过物理方法减少或阻止污损生物的附着,从而达到防污的目的,包括机械清除法、空穴化水喷射流除污法和紫外线防污法等。化学防污法是指利用特定的化学物质对污损生物进行灭活或毒杀,干扰其附着过程或降低附着强度。化学防污法主要可分为直接加入法、防污橡胶、化学防污涂料法和电解防污法。生物防污法主要是利用生物天敌进行灭杀的方法。以上方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灭杀污损生物,但在灭杀效果、灭杀成本或节能环保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影响了各种防污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理灭杀污损生物的模拟装置,以提高进行污损灭杀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物理灭杀污损生物的模拟装置,包括实验槽、温度控制器、超声发生机构、换能器和水循环机构;所述实验槽内设有放置架和发热管;所述温度控制器与所述发热管电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发热管的发热温度;所述超声发生机构连接所述换能器,所述换能器设于实验槽的底部,所述超声发生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换能器产生振动;所述水循环机构与所述实验槽内部连接导通,所述水循环机构用于实现所述实验槽内的水源循环流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拟装置还包括隔音盖,所述隔音盖遮盖所述实验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循环机构包括导流管和循环泵,所述导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实验槽相对的两侧连接导通,所述循环泵接通于所述导流管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泵的输入端与所述实验槽导通的通路上设有第一手动阀门;所述循环泵的输出端与所述实验槽导通的通路上设有第二手动阀门;所述循环泵与所述第一手动阀门或所述第二手动阀门连接的通路上设有流量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管与所述实验槽的导通处均设有所述发热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槽内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承托所述放置架,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放置架进行升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超声发生机构设有定时器,所述定时器用于控制所述超声发生机构的工作时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置架的顶面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用于固定测试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管为不锈钢发热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槽为不锈钢实验槽。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所述实验槽内设有放置架和发热管,所述温度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发热管的发热温度,所以当测试件放置于放置架后,实验槽内便可装载合适的水样,然后通过温度控制器控制发热管调节水温至合适状态,并且所述水循环机构用于实现所述实验槽内的水源循环流动,从而使得生态环境环境的模拟得以实现。此时启超声发生机构,由于所述换能器设于实验槽的底部,所述超声发生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换能器产生振动,所以换能器产生的振动将会使得实验槽内能够产生数以万计的微小气泡,气泡在传播过程中的负压区形成与生长,又在正压区迅速闭合,并形成瞬时高压气泡冲击培养于实验槽中的污损生物,干扰其生活习性,达到灭杀的效果。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评价超声灭杀污损生物效果的装置,能够指导实际工程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不但解决了生物侵蚀的难题,而且为建筑物安全有效运行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三个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四个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五个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六个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10、实验槽;21、温度控制器;211、升温按钮;212、降温按钮;22、发热管;23、温度显示屏;30、超声发生机构;31、频率显示屏;32、控制旋钮;40、换能器;50、水循环机构;51、导流管;52、循环泵;531、第一手动阀门;532、第二手动阀门;54、流量计;60、放置架;61、卡槽;70、测试件;80、隔音盖;90、升降机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物理灭杀污损生物的模拟装置,该模拟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实验槽10、温度控制器21、超声发生机构30、换能器40和水循环机构50。所述实验槽10内设有放置架60和发热管22;其中,实验槽10主要用于装载水样,以模拟实验测试件70被侵蚀的环境,所以此时可以优选设置实验槽10为不锈钢实验槽,以避免实验槽10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被侵蚀损坏;类似的,发热管22用于对实验槽10内的水进行加热,其设置位置并无特殊限制,可以设于实验槽10的侧壁、底面或者悬挂于实验槽10内,但为了避免发热管22在实验过程中被侵蚀损坏,可优选设置发热管22为不锈钢发热管;而放置架60的作用是承托测试件70,所以为了确保测试件70的平稳承托,本实施例的实验槽10底部设有多个支撑脚,放置架60大致呈平板状,放置架60承托于各个支撑脚上,从而便于测试件70平稳放置于放置架60上。其中,为确保测试件70能够牢固放置于放置架60上,此实施例优选设置放置架60的顶面设有卡槽61,卡槽61用于固定测试件70,譬如卡槽61可以是一种凹陷结构,测试件70只要一部分嵌入卡槽61内,便可实现测试件70与放置架60的安装固定,从而避免在实验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物理灭杀污损生物的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n包括实验槽、温度控制器、超声发生机构、换能器和水循环机构;/n所述实验槽内设有放置架和发热管;/n所述温度控制器与所述发热管电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发热管的发热温度;/n所述超声发生机构连接所述换能器,所述换能器设于实验槽的底部,所述超声发生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换能器产生振动;/n所述水循环机构与所述实验槽内部连接导通,所述水循环机构用于实现所述实验槽内的水源循环流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物理灭杀污损生物的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实验槽、温度控制器、超声发生机构、换能器和水循环机构;
所述实验槽内设有放置架和发热管;
所述温度控制器与所述发热管电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发热管的发热温度;
所述超声发生机构连接所述换能器,所述换能器设于实验槽的底部,所述超声发生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换能器产生振动;
所述水循环机构与所述实验槽内部连接导通,所述水循环机构用于实现所述实验槽内的水源循环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装置还包括隔音盖,所述隔音盖遮盖所述实验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机构包括导流管和循环泵,所述导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实验槽相对的两侧连接导通,所述循环泵接通于所述导流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泵的输入端与所述实验槽导通的通路上设有第一手动阀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杰龙张君禄王梓鑫蔡灿旭谢淼峰杨坚锐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