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部结构以及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2790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以及车身结构,所述车身侧部结构具备:开口,其在车身的侧部处,被设置在包括转向轮在内的车辆前后的车轮之间;卷帘门,其对所述开口进行堵塞,并且向车辆上方侧被开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侧部结构以及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侧部结构以及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2-205554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在小型公共汽车中具备宽度较宽的滑动门的车身结构。该滑动门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偏移的同时向车辆后方侧滑动从而被开放。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日本特开2002-205546号公报的车身结构中,由于滑动门向不会被转向的后轮侧滑动,因此滑动门和后轮不会发生干涉。然而,当宽度较宽的滑动门向作为转向轮的前轮侧被滑动的情况下,如果前轮未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则在滑动门的全部开放时,会产生滑动门和前轮发生干涉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车辆侧部处具备宽度较宽并且不与转向轮发生干涉的门的车辆侧部结构以及车身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第一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具备:开口,其在车身的侧部处,被设置在包括转向轮在内的车辆前后车轮之间;卷帘门,其对所述开口进行堵塞,并且向车辆上方侧被开放。第一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具备在车辆侧部处向车辆上方侧被开放的卷帘门,而不在转向轮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开放。因此,根据该车身侧部结构,能够将卷帘门设为较宽的宽度,且卷帘门和转向轮不发生干涉。第二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中,具备自动驾驶控制用的传感器,所述自动驾驶控制用的传感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设置于与所述卷帘门分离的场所处。在第二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中,在卷帘门的开闭时传感器不会被遮挡,从而能够掌握周围的状况。第三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车身侧部结构中,具备:车顶侧梁,其被设置在所述开口的车辆上方侧处,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自动驾驶控制用的传感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设置于与所述卷帘门重叠的位置处、且被设置在所述车顶侧梁上。在第三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中,在卷帘门的开闭时传感器不会被遮挡,从而能够掌握周围的状况。第四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为,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中,还具备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被设置在所述卷帘门上。根据第四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通过与宽度较宽的卷帘门相对应的显示装置,从而能够提高在使车辆行驶的情况下的广告宣传效果。第五方式为一种车身结构,其具备: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多个车顶横向构件,其被架设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所述车顶侧梁之间;卷帘门导轨,其被固定在所述车顶横向构件上,并且对所述卷帘门进行引导。根据第五方式的车身结构,能够利用车顶的结构物来设置卷帘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在车辆侧部处具备宽度较宽并且不与转向轮发生干涉的门。附图说明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侧视图。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正面剖视图(图1的沿2-2线的剖视图)。图3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平面剖视图(图2的沿3-3线的剖视图)。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顶的侧面剖视图。图5为在比较例的车辆中,对滑动门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图。图6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顶侧梁附近的正面剖视图。图7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正面剖视图(对应于图2的图)。图8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正面剖视图(对应于图2的图)。图9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侧视图(对应于图1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利用附图,对具备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侧部结构以及车身结构的车辆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标记RH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右方侧。[第一实施方式](结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10为可以进行完全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辆10的外观为,由车顶20B、前壁部20C、侧壁部20D以及后壁部20E围绕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在车辆前方处设置有作为转向轮的前轮24A,在车辆后方处设置有后轮24B。带有转向角的前轮24A以从侧壁部20D伸出的方式而被构成。如图1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通过多个模块被结合从而被构成。车辆10被构成为,包括:构成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分的中央模块16、与中央模块16的车辆前方侧结合的前模块17、和与中央模块16的车辆后方侧结合的后模块18。前模块17和中央模块16以前轮24A的稍靠车辆后方的部分为边界而被划分开,中央模块16和后模块18以后轮24B的稍靠车辆前方的部分为边界而被划分开。在此,在下文的说明中,在车辆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将前模块17所处的部分设为车辆前部,将中央模块16所处的部分设为车辆中央部,将后模块18所处的部分设为车辆后部。另外,中央模块16、前模块17以及后模块18也可以设为,各自仅构成车辆下方侧的模块。该情况下的车辆10以相对于被结合在一起的中央模块16、前模块17以及后模块18而还结合构成车辆上方侧的车顶模块的方式而被形成。中央模块16被构成为,包括侧壁部20D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分、以及下文叙述的蓄电池壳体31。另外,还可以构成为,准备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多个种类的中央模块16,从而能够改变车辆10的总长度。前模块17被构成为,包括前壁部20C、侧壁部20D的车辆前方部分。后模块18被构成为,包括后壁部20E、侧壁部20D的车辆后方部分、驱动单元32、动力单元34以及自动驾驶单元40。在车辆10的车辆下方侧处,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面构件14。侧面构件14具有:中央侧面构件14A,其从前轮24A的车辆后方侧起延伸至后轮24B的车辆前方侧;前侧面构件14B,其在从中央侧面构件14A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上方侧挠曲之后,向车辆前方侧延伸。此外,侧面构件14还具有后侧面构件14C,所述后侧面构件14C在从中央侧面构件14A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上方侧挠曲之后,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另外,中央侧面构件14A被设置于中央模块16处,前侧面构件14B被设置于前模块17处,后侧面构件14C被设置于后模块18处。在前侧面构件14B上固定有对前轮24A进行支承的前轴13,在后侧面构件14C上固定有用于对后轮24B进行驱动的驱动单元32。车辆10具备:车辆后部的动力单元室22A、和通过地板面板21而与动力单元室22A被分隔开的车厢20。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室22A为车辆后部处的车辆下方侧的部分,并且作为侧视观察时围绕后轮24B的范围的空间而被设置。在动力单元室22A中,除了驱动单元32之外,还收纳有作为高电压部件的动力单元34、作为控制单元的自动驾驶单元40。在驱动单元32中,至少被单元化有行驶用电机和变速驱动桥。此外,在动力单元34中,至少被单元化有升压变换器和逆变器。动力单元34通过电源电缆36而与下文叙述的蓄电池30电连接。另外,在电源电缆36中,在中央模块16与后模块18之间的结合部处设置有电力连接器3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具备:/n开口,其在车身的侧部处,被设置在包括转向轮在内的车辆前后车轮之间;/n卷帘门,其对所述开口进行堵塞,并且向车辆上方侧被开放。/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220 JP 2019-0289181.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具备:
开口,其在车身的侧部处,被设置在包括转向轮在内的车辆前后车轮之间;
卷帘门,其对所述开口进行堵塞,并且向车辆上方侧被开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中,
具备自动驾驶控制用的传感器,所述自动驾驶控制用的传感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设置于与所述卷帘门分离的场所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中,具备:
车顶侧梁,其被设置在所述开口的车辆上方侧,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自动驾驶控制用的传感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设置于与所述卷帘门重叠的位置处、且被设置在所述车顶侧梁上。


4.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康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