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声骨刀刀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26820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声骨刀刀头,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刀身、一端与刀身的一端固定连接的刀杆、一端与刀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刀柄、一端与刀柄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切割部,刀柄与切割部为一体式连接且呈扁片状,且切割部为钩形,切割部的周向四个侧面为内凹面、与内凹面相对设置的外凸面、与内凹面垂直的相对设置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内凹面上设有第一齿部,外凸面上设有第二齿部,上端面和下端面均朝一个方向倾斜于刀杆的轴线方向,切割部与刀柄连接端的相对端形成刀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时能够将能量汇聚于刀尖,定位准确,不易打滑,能够提供更开阔的视野,操作更加灵活方便,能够避免卡刀,能够限制切割部切割的极限深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声骨刀刀头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超声骨刀刀头。
技术介绍
超声骨刀利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通过换能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经高频超声震荡,使所接触的组织细胞内水汽化,蛋白氢键断裂,从而将手术中需要切割的骨组织彻底破坏。在使用时,超声刀刀头的温度低于38℃,周围传播距离小于200微米。由于该高强度聚焦超声波只对特定硬度的骨组织具有破坏作用,不仅不会破坏到血管和神经组织,还能对手术伤口处起到止血作用,进一步缩小微创手术的创口,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现有技术的超声骨刀刀头包括刀身、刀杆、刀头,刀头通过刀杆与刀身连接,刀头一般为三角形扁片状,其斜边上设有多个用于切割的齿部,在切割时,其尖端竖直向下切割,容易用力多度,损害周围软组织;同时其刀头的延伸方向与刀杆的轴线方向相同,此种方式适合竖直向下切割和单一水平方向横向切割,不适于横向有弧度的切割方式,在进行此类切割时,容易造成刀头断裂以及对骨组织产生较大的破坏;同时现有技术的刀头在进行切割、磨削等操作时,因刀尖在其刀杆正下方,视野遮挡严重,不利于进行切割磨削等操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声骨刀刀头。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超声骨刀刀头,包括刀身1、一端与所述刀身1的一端固定连接的刀杆2,还包括一端与所述刀杆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刀柄3、一端与所述刀柄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切割部4,所述刀柄3与所述切割部4为一体式连接且呈扁片状,且所述切割部4为钩形,所述切割部4的周向四个侧面为内凹面401、与所述内凹面401相对设置的外凸面402、与所述内凹面401垂直的相对设置的上端面403和下端面404,所述内凹面401上设有第一齿部405,所述外凸面402上设有第二齿部406,所述上端面403和所述下端面404均朝一个方向倾斜于所述刀杆2的轴线方向,所述切割部4与所述刀柄3连接端的相对端形成刀尖5。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刀柄3与所述刀杆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上端面403与所述刀柄3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并在过渡处形成内凹弧407。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下端面404与所述刀柄3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并在过渡处形成外凸弧408。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上端面403至所述下端面404之间的垂直距离自所述刀柄3所在端至所述刀尖5所在端逐渐变大。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齿部405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齿409,且相邻的所述第一齿409之间的距离自所述刀尖5所在端至所述刀柄3所在端逐渐变大。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齿部406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齿410,且相邻的所述第二齿410之间的距离相等。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刀柄3与所述切割部4的外凸面402连接处形成台肩301,且所述台肩301处的所述内凹面401与所述外凸面40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刀柄3的两个窄边之间的距离。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刀身1、刀杆2、刀柄3、切割部4的内部中空且相互连通形成水流通道,所述内凹面401与所述外凸面402上均设有与所述水流通道连通的通孔4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中切割部为钩形,且其端部为刀尖,使用时能够将超声换能器产生的能量汇聚于刀尖,使刀尖处具有最强的能量输出,且刀尖在使用时,定位准确,不易打滑;同时切割部为钩形,其刀尖向一侧弯曲,切割部向刀杆的轴线方向一侧偏离,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供更开阔的视野;且因内凹面上的第一齿部和外凸面上的第二齿部,使得切割部在使用时,可以以刀尖为支点,做横向弧形转动,操作更加灵活方便;上端面至下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自刀柄所在端至刀尖所在端逐渐变大,此种方式可避免切割部切割、磨削时,切割部靠近刀柄的一端卡住,影响操作顺利进行;台肩用于控制切割部切割的极限深度,当切割深度过深时,台肩会抵住骨的外侧边缘,避免失手的情况下,对骨以及周围软组织产生过大的伤害;本技术内部的水流通道用于通冷却液,用于切割部工作时,保证得到充分的冷却。附图说明下面根据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超声骨刀刀头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超声骨刀刀头的仰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超声骨刀刀头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超声骨刀刀头的后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超声骨刀刀头的局部放大图A;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超声骨刀刀头的局部放大图B。图中:1、刀身;101、夹持面;2、刀杆;3、刀柄;301、台肩;4、切割部;401、内凹面;402、外凸面;403、上端面;404、下端面;405、第一齿部;406、第二齿部;407、内凹弧;408、外凸弧;409、第一齿;410、第二齿;411、通孔;5、刀尖。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将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超声骨刀刀头,包括刀身1、一端与刀身1的一端固定连接的刀杆2、一端与刀杆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刀柄3、一端与刀柄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切割部4,刀柄3与切割部4为一体式连接且呈扁片状,且切割部4为钩形,切割部4的周向四个侧面为内凹面401、与内凹面401相对设置的外凸面402、与内凹面401垂直的相对设置的上端面403和下端面404,内凹面401上设有第一齿部405,外凸面402上设有第二齿部406,上端面403和下端面404均朝一个方向倾斜于刀杆2的轴线方向,切割部4与刀柄3连接端的相对端形成刀尖5;本技术实施例中,内凹面401的弧度为30-60度,优先采用45度;外凸面402的弧度为30-60度,优先采用45度;刀身1与刀杆2连接端的相对端设有内螺纹(图中未示出),用于与超声换能器(现有技术)螺纹连接,刀身1上沿其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个夹持面101,用于使用扳手夹住夹持面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声骨刀刀头,包括刀身(1)、一端与所述刀身(1)的一端固定连接的刀杆(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端与所述刀杆(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刀柄(3)、一端与所述刀柄(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切割部(4),所述刀柄(3)与所述切割部(4)为一体式连接且呈扁片状,且所述切割部(4)为钩形,所述切割部(4)的周向四个侧面为内凹面(401)、与所述内凹面(401)相对设置的外凸面(402)、与所述内凹面(401)垂直的相对设置的上端面(403)和下端面(404),所述内凹面(401)上设有第一齿部(405),所述外凸面(402)上设有第二齿部(406),所述上端面(403)和所述下端面(404)均朝一个方向倾斜于所述刀杆(2)的轴线方向,所述切割部(4)与所述刀柄(3)连接端的相对端形成刀尖(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声骨刀刀头,包括刀身(1)、一端与所述刀身(1)的一端固定连接的刀杆(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端与所述刀杆(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刀柄(3)、一端与所述刀柄(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切割部(4),所述刀柄(3)与所述切割部(4)为一体式连接且呈扁片状,且所述切割部(4)为钩形,所述切割部(4)的周向四个侧面为内凹面(401)、与所述内凹面(401)相对设置的外凸面(402)、与所述内凹面(401)垂直的相对设置的上端面(403)和下端面(404),所述内凹面(401)上设有第一齿部(405),所述外凸面(402)上设有第二齿部(406),所述上端面(403)和所述下端面(404)均朝一个方向倾斜于所述刀杆(2)的轴线方向,所述切割部(4)与所述刀柄(3)连接端的相对端形成刀尖(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骨刀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柄(3)与所述刀杆(2)采用圆弧过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骨刀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面(403)与所述刀柄(3)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并在过渡处形成内凹弧(40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骨刀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面(404)与所述刀柄(3)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并在过渡处形成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西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杰生聚力医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