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毛新业专利>正文

均速环流量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2143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均速环流量计。包括管道,位于管道内的含内、外文丘利管的双文丘利管,位于管道和双文丘利管间的两端分别与管道和双文丘利管连接或接触的至少三根总压检测杆,装于管道外周的分别与每根总压检测杆连通的总压均环,双文丘利管上有与内文丘利管的喉部相通的静压孔,连接在双文丘利管上的低压检测杆与静压孔相通,每根总压检测管上有至少四个总压孔。准确度高,输出压差大,不易堵塞,对流向不敏感。(*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测量精确高、输出大的均速环流量计有关。
技术介绍
根据柏努利定理,皮托管可以测流体的流速(参见图9),如果测管道中某一截面的流速分布,就可以得到流经此截面的流量。但太繁琐,如果管道长度达25~30倍管径,则流体因粘性作用;成为对称于轴线的速度分布,在此情况下仅测直径方向上的流速即可反映整个截面的流速,由此推算流量。均速管是沿管径方向插入管道,正对流向有数对总压孔,所测总压反映了管内的流速分布,在管内均衡后的平均总压接至变送器高压端,背流向一侧有一个(或数个)背压孔,其大小反映流体的静压接至变送器低压端。差压变送器输出差压平方根与流量成正比。均速管由于结构简单安装维修简便、价格不随管径增大成倍增长,因而特别适用于大管径,而实际现场难以提供30倍管径,仅测直径方向上的几点流速,不能充分反映管道内的流速分布,准确度一般有±3~5%。国外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推出均速管,检测杆截面形状从圆形演变到菱形,现在美国Emerson公司所属Dieterich Standard公司推出的Probar均速管,截面由三个套管纽成的菱形,迎流向有6~8孔,背流向亦有6~8孔,检测杆仍沿直径插到底。此外美国的Verabar公司推出的弹头截面均速管,据称因控制附面层厚度可提高精度,经认真计算并非如此,精确也仅为±2~3%。Emerson近二年又推出了T形结构(485型Annubar),据称可较Probar提高输出差压20%,但无助于解决均速管输出差压过低的问题。国内近三十年来有与几十家生产均速管厂家多为仿制国外早已淘汰的上世纪80年代产品,背压仅-φ3细管易于堵塞,国内厂家的均速管几乎已无市场。国内近二三十年也有这些专利,如姚春荣的机翼剖面,西安航联的托巴式,重庆所的大差压……等,均未推向市场。①均速管应用三十余年,主要存在以下三大缺点均速管多用于大口径,要求直管段长度达20~30D,现场难以保证,因而管内流速分布等速线无法形成对称于轴线的同心圆,插入后仅取直径方向几点流速难以反映整个管道的流动情况,因而准确度不高。②输出差压小,在气体流速低于10m/s时,输出差压仅50~70pa,难以选用差压变送器,况且流体流动中会有紊流脉动,信噪比太小影响它的应用,③易于堵塞,均为小孔取压,在含粉尘较重的气固、液固二相流中,难以应用。④对管内流速方向较敏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准确度高,输出压差大,不易堵塞且对流向不敏感的均速环流量计。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本技术均速环流量计包括管道,位于管道内的含内、外文丘利管的双文丘利管,位于管道和双文丘利管间的两端分别与管道和双文丘利管连接或接触的至少三根总压检测杆,装于管道外周的分别与每根总压检测杆连通的总压均环,双文丘利管上有与内文丘利管的喉部相通的静压孔,连接在双文丘利管上的低压检测杆与静压孔相通,每根总压检测管上有至少四个总压孔。上述的总压检测管上的总压孔为四个或五个。上述的总压孔上装有导流嘴,流向偏差可达±30°。上述的总压检测杆为三根,均匀分布在管道与双文丘利管间。上述的总压检测杆为四根,均匀分布在管道与双文丘利管间。上述的管道上沿周边均匀分布有四个安装座,四根总压检测杆的一端分别穿过四个安装座与双文丘利管接触而另一端通过连接件被连接在管道上。上述的总检测杆和静压检测杆固定于装在双文丘利管上的对称翼型支杆中。与已有的均速管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工业现场(特别是大口径管道)一般难以保证有20~30倍直径长度的直管段。管内流速分布不规则,已有的均速管仅测直径方向上几点流速,难以反映整个截面的流速分布,准确度较低,本技术采用了至少三支检测杆,可相距120°均匀分布。每检测杆上有4~5个总压孔,整个截面有12~15个检测孔可以较充分地反映管道中的流速情况,提高测量准确度。原则上讲测点越多越准确,但检测杆上测点过多,削弱了强度,而且这些总压并非一一测量,仅取均值,过多无意义。每个检测杆取4~5点已足够;其次检测杆太多,将阻塞流动,改变流动情况,因而一般以3至4为宜。每个检测杆所测4~5点总压在总压检测杆内平均后,输出至总压均环,再次平均后接至差压变送器高压端。2、加大输出差压,已有均速管低压取出检测杆侧或背部,总压取自前面迎流向,要加大输出差压,总压无法提高,只有设法降低低压。本技术低压取出双文丘利管。当气流通过外文丘利管时,在其喉部因气流加速而使压力降低,内文丘利的尾部正处于外文丘利管的喉管,将促使内文丘利管再次加速,使内文丘利管的喉部局部产生更高的流速,根据柏努利流体中动能与位能之和恒定的原理,在喉部产生了更低的压力,这个压力经静压孔通过内文丘利支杆传至低压检测杆接到差压变送器低压端。本技术与已有均速管相比,可提高输出差压2倍以上。3、不但适用于新建项目,也适用于改造项目。在新建项目中,本技术采取图1布局,要求配长约1~1.5倍D(管内径)长的短管,为提高截面积准确度,短管内表面应加工,如无法加工则应保证管道圆度及内表面无锈斑、焊渣及污物。如改造项目,无法加入短管,则采取图5布局,其中两测杆仍为翼形剖面,而另两检测杆仅为总压检测杆,为简化结构为圆管。其中两检测杆由管道上矩形方孔插入方法兰固定;另两检测杆相距90°插入,由接头固定。各检测杆总压孔有4~5个(整个截面16~20孔)。在各检测杆内总压平均后,用总均压管相连,最后传至差压变送器高压端,低压取压方式同上。4、在直管段较短情况下,管道内流向不平行于轴线,为提高总压测量准确度每个总压孔上安装了导流咀,这种导流咀经实试验测试,在气流偏离轴线达±30°以内时,对流向不敏感,仍可保证总压测量准确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中的I部放大图。图4为图1中的右视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B-B剖视图。图7为图5中的C-C剖面图。图8为图5的右视图。图9为已有均速管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4给出了本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管道1内有双文丘利管2。双文丘利管中有含喉部3的外文丘利管4,含喉部5、静压孔6、内文丘利支杆7的内文丘利管8。三根总压检测杆9均匀分布在管道和双文丘利管间且两端分别与管道和双文丘利管连接。每根总压检测管上分布有四个总压孔10,其上装有导流嘴11。在管道外周有分别与每根总压检测杆连通的总压均环12。连接在双文丘利管上的低压检测杆13与静压孔6连通。总压检测杆和静压检测杆固定于装在双文丘利管上的对称翼型支杆14中。本实施例特别适于新建项目中,要求配长约1~1.5倍管内径长的短管,为提高圆截面准确度,短管内表面应加工,如无法加工则应保证内表面无锈斑、焊渣及污物。实施例2图5~图8为本实施例2图。本实施例2基本与实施例.1同。不同处是有四根截面形状为圆形的总压检测杆。其中两根总压检测杆由管道上矩形孔的安装座15插入与双文丘利管接触后另一端由方法兰16固定。另两根总压检测杆相矩90°插入由接头17固定。本实施例2特别适用于改造项目。图9为已有的皮托管示意图。图中18、19、20、21分别为总压孔,背压孔、总压引出管、静压引出管。权利要求1.均速环流量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均速环流量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位于管道内的含内、外文丘利管的双文丘利管,位于管道和双文丘利管间的两端分别与管道和双文丘利管连接或接触的至少三根总压检测杆,装于管道外周的分别与每根总压检测杆连通的总压均环,双文丘利管上有与内文丘利管的喉部相通的静压孔,连接在双文丘利管上的低压检测杆与静压孔相通,每根总压检测管上有至少四个总压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新业
申请(专利权)人:毛新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