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1753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其中,电容触控膜组件包括触控膜、触控板卡、第一FPC以及第二FPC,其中,触控膜包括位于沿同一出线边缘设置的第一接线部与第二接线部;触控板卡具有相互邻接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触控板卡包括第三接线部及第四接线部,第二FPC连接第二接线部与第四接线部;第四接线部沿第二侧边设置,在沿出线边缘延伸的方向上,第二接线部邻近触控板卡对应的第二侧边;第二FPC为连续一体结构,且包括第一延伸部及与第二延伸部,在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延伸部沿第二侧边延伸,第二延伸部沿第一侧边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同时利用触控板卡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设置接线部,如此缩短了触控板卡的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本技术涉及触控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智能交互显示设备种类越来越多,而随着电容方案的快速发展,电容触控技术的交互智能产品也越来越多。大尺寸的电容膜片材料有ITO(氧化铟锡)、MM(金属网)、SNW(银纳米线)等,现有大尺寸的电容膜片单边走线方式如图1所示,现有的触控方案走线出线位为膜片的上侧或者下侧,FPC无弯曲直接引出与触控板卡上的插座相连接。但是随着人们对触控性能和效果的高要求,电容方案网格越来越密,需要的通道数越来越多,这样触控板卡设计通道数也越来越多,即触控板卡的长度也越来越长,例如Tx*Rx=144*256通道的触控方案,触控板卡长*宽为36cm*12cm。过长的触控板卡,为了保证足够的预留空间而避免与其他部件干涉,导致触控板卡在交互显示设备背板侧结构设计空间变小,缺乏安装上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现状,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触控板卡长度较小而易于安装的电容触控膜组件以及交互显示设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包括触控膜、触控板卡、第一FPC以及第二FPC,其中,所述触控膜包括位于沿同一出线边缘设置的第一接线部与第二接线部;所述触控板卡具有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的第一侧边,以及与所述第一侧边垂直或交叉的第二侧边;所述触控板卡包括第三接线部及第四接线部,所述第一FPC连接所述第一接线部与第三接线部,所述第二FPC连接所述第二接线部与第四接线部;所述第四接线部沿所述第二侧边设置,在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接线部邻近所述触控板卡对应的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二FPC为连续一体结构,所述第二FPC包括第一延伸部及与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FPC在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二侧边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侧边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外侧边到对应的所述第二侧边的距离为D1,所述第四接线部的安装区域沿所述第二侧边的宽度为D2,所述D1>D2。优选地,所述第三接线部设置有多个,在所述第二侧边的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所述第三接线部错开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三接线部为接口连接器,所述第三接线部与所述第一FPC插接,且插接方向垂直于所述触控板卡。优选地,所述第四接线部为接口连接器,所述第四接线部与所述第二FPC插接,且插接方向垂直于所述触控板卡。优选地,所述触控膜所述触控膜包括沿所述出线边缘设置的第一走线区域,以及与所述出线边缘两端邻接两个第二走线区域,所述第一接线部与第二接线部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域内;所述第二接线部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接线部分两组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线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接线部通过引线与所述触控膜的第一电极连接,两组所述第二接线部各自通过引线与所述触控膜的第二电极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FPC对应两组所述第二接线部设置多个;两组所述第二接线部对应的所述第二FPC分别位于所述触控板卡的两侧。优选地,所述触控板卡呈矩形,所述第一走线区域、第二电极沿所述触控膜的长边设置,所述第二走线区域、第一电极沿所述触控膜的短边设置;所述第一电极为接收侧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驱动侧电极。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交互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屏及如上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所述触控膜贴合在所述显示屏的前侧面。优选地,所述交互显示设备还包括后壳及保护盖,所述后壳具有朝前的敞口,所述显示屏安装在所述敞口处,所述后壳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所述触控板卡、保护盖固定在所述后壳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第一FPC、第二FPC自所述触控膜分别穿过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与所述触控板卡连接;所述保护盖覆盖所述触控板卡、所述第一FPC、第二FPC、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优选地,所述后壳包括背板及设于所述背板外围的边框,所述背板上设有外凸的加强筋,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开设在所述边框上;所述交互显示设备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在所述加强筋上,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柱,以及多个第二固定柱,所述触控板卡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柱与所述支撑板固定,所述保护盖通过所述第二固定柱与所述支撑板固定。在本技术中,通过将第二FPC沿触控板卡的第二侧边设置,这样同时利用触控板卡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设置接线部,如此缩短了触控板卡的长度,从而提升了触控板卡自身在交互显示设备背板侧的设计空间,并且带来了安装上的灵活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容触控膜组件的走线布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容触控膜组件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走线布局结构;图3为2中布局走线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电容触控膜组件另一实施例的走线布局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交互显示设备的背板架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交互显示设备的一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现有的电容触控膜组件100'采用异侧双驱、三侧走线的布局设计,驱动电极TX10的引线主要设置在左右两侧,但最终从下侧的走线区域出线;接收电极RX20的走线均位于下侧的走线区域。无论与接收电极RX20连接的FPC线材30还是与驱动电极TX连接的FPC线材40,均无弯曲直接引出与触控板卡50上的接口相连接。触控板卡50上的接口均沿触控板卡50的同一侧边布置。但是随着人们对触控性能和效果的高要求,电容网格越来越密,需要的通道数越来越多,这样触控板卡50设计通道数也越来越多,即触控板卡50的长度也越来越长。针对现有技术的触控板卡过长,缺乏安装上的灵活性。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100,请参照图2,该电容触控膜组件100包括触控膜110、触控板卡120、第一FPC130以及第二FPC140,其中,所述触控膜110包括位于沿同一出线边缘设置的第一接线部112与第二接线部113,具体地,触控膜110包括位于边缘且呈长条状的第一走线区域111,第一走线区域111的外侧边形成所述出线边缘,第一接线部112与第二接线部113位于第一走线区域111内;第一接线部112、第二接线部113用以各自通过引线分别与触控膜110的第一电极114、第二电极115连接;触控板卡120具有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的第一侧边,以及与第一侧边垂直或交叉的第二侧边;触控板卡120包括第三接线部123及第四接线部124,第一FPC130连接第一接线部112与第三接线部123,第二FPC140连接第二接线部113与第四接线部124。具体的,第四接线部124沿第二侧边设置,第三接线部123沿第一侧边设置,在所述出线边缘的延伸方向上,第二接线部113位于第一接线部112的外侧、且第二接线部113邻近触控板卡120对应的第二侧边;第一FPC130及第二FPC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包括触控膜、触控板卡、第一FPC以及第二FPC,其中,/n所述触控膜包括位于沿同一出线边缘设置的第一接线部与第二接线部;/n所述触控板卡具有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的第一侧边,以及与所述第一侧边垂直或交叉的第二侧边;/n所述触控板卡包括第三接线部及第四接线部,所述第一FPC连接所述第一接线部与第三接线部,所述第二FPC连接所述第二接线部与第四接线部;/n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四接线部沿所述第二侧边设置,在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接线部邻近所述触控板卡对应的所述第二侧边;/n所述第二FPC为连续一体结构,所述第二FPC包括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FPC在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二侧边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侧边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包括触控膜、触控板卡、第一FPC以及第二FPC,其中,
所述触控膜包括位于沿同一出线边缘设置的第一接线部与第二接线部;
所述触控板卡具有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的第一侧边,以及与所述第一侧边垂直或交叉的第二侧边;
所述触控板卡包括第三接线部及第四接线部,所述第一FPC连接所述第一接线部与第三接线部,所述第二FPC连接所述第二接线部与第四接线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接线部沿所述第二侧边设置,在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接线部邻近所述触控板卡对应的所述第二侧边;
所述第二FPC为连续一体结构,所述第二FPC包括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FPC在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二侧边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侧边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外侧边到对应的所述第二侧边的距离为D1,所述第四接线部的安装区域沿所述第二侧边的宽度为D2,所述D1>D2。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线部设置有多个,在所述第二侧边的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所述第三接线部错开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线部为接口连接器,所述第三接线部与所述第一FPC插接,且插接方向垂直于所述触控板卡。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接线部为接口连接器,所述第四接线部与所述第二FPC插接,且插接方向垂直于所述触控板卡。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膜包括沿所述出线边缘设置的第一走线区域,以及与所述出线边缘两端邻接两个第二走线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子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鸿合创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