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0446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包括接驳头壳体和设置在接驳头壳体内的极性切换旋钮,在极性切换旋钮的第一侧设有第一弹性导电体和第二弹性导电体,在极性切换旋钮的第二侧设有与第一弹性导电体接触的正极端子和与第二弹性导电体接触的负极端子,在极性切换旋钮的侧壁向外凸出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在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过程中分别迫使第一弹性导电体和第二弹性导电体在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交替接触连接,以使极性切换旋钮在旋转的过程中实现极性切换。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从而使得两个弹性导电体分别与正负极端子交替接触连接,从而实现极性切换的目的,解决了导轨或桥架需要分极性的快速简易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器设备
,尤其涉及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导轨接驳头无法快速切换正负极性,导轨在低压或者需要区分极性的场所,特别是各种拼接造型后,极性正负比较错乱,无法正常快速区分,需要浪费很多时间来整理极性,有时候还需要跳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另外,当所有线路完成后,如果通电发现极性错误,需要浪费人力把接好的电线拆卸后,重新去接,浪费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提供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包括接驳头壳体和设置在所述接驳头壳体内的极性切换旋钮,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第一侧设有第一弹性导电体和第二弹性导电体,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接触的正极端子和与所述第二弹性导电体接触的负极端子,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侧壁向外凸出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所述第一凸点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过程中迫使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在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交替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凸点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过程中迫使所述第二弹性导电体在所述负极端子和正极端子之间交替接触连接,以使所述极性切换旋钮在旋转的过程中实现极性切换。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和第二弹性导电体的第一端延伸出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第二侧分别与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抵接,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和第二弹性导电体的第二端分别延伸出所述驳头的两侧面外。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和第二弹性导电体的第一端错位设置;在所述正极端子的第一端设有错位设置的第一导电触片和第二导电触片,在所述负极端子的第一端设有错位设置的第三导电触片和第四导电触片,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的第一端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过程中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触片或第三导电触片抵接,所述第二弹性导电体的第一端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过程中分别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片或第四导电触片抵接。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底端向上凸出有第三凸点,所述第二弹性导电体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凸点和所述第三凸点之间。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接驳头壳体包括主体和盖体,所述主体和盖体固定连接,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上端延伸出所述盖体,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下端向外延伸出第四凸点,在所述主体底部设有两个止位点,所述第四凸点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过程中分别与两个所述止位点抵接。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角度小于等于90°。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上端部设有凹槽。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接地导电体,所述接地导电体固定安装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底部;所述接地导电体的第一端与电源线连接,所述接地导电体的第二端延伸出所述接驳头的两侧面外。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接驳头壳体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所在端的侧盖,在所述侧盖上设有第一导线孔。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主体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所在端的底部设有第二导线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从而使得两个弹性导电体分别与正负极端子交替接触连接,从而实现极性切换的目的,解决了导轨或桥架需要分极性的快速简易操作,安装时,当所有线路完成后,发现极性错误,不需要浪费人力去拆卸安装好的线路,仅通过旋转极性切换旋钮就可实现极性切换,简单便捷,省时省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爆炸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爆炸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极性切换爆炸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极性切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极性切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安装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安装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结构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结构图。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更易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的界定。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如图1-2所示:包括接驳头壳体和设置在接驳头壳体内的极性切换旋钮3,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第一侧设有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有与第一弹性导电体4接触的正极端子7和与第二弹性导电体6接触的负极端子5,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底部设有接地导电体8,接地导电体8的第一端与电源线连接,接地导电体8的第二端延伸出接驳头的两侧面外;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侧壁向外凸出有第一凸点31和第二凸点32,第一凸点31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迫使第一弹性导电体4在正极端子7和负极端子5之间交替接触连接,第二凸点32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迫使第二弹性导电体6在负极端子5和正极端子7之间交替接触连接,以使极性切换旋钮3在旋转的过程中实现极性切换。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一端延伸出极性切换旋钮3的第二侧分别与正极端子7和负极端子5抵接,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二端分别形成有第五导电触片41和第六导电触片61,第五导电触片41和第六导电触片61分别延伸出驳头的两侧面外,与需要安装的导轨或桥架的导电体接触;接地导电体8固定安装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底部,接地导电体8的第一端位于正极端子7和负极端子5之间,接地导电体8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七导电触片81,第七导电触片81延伸出接驳头的两侧面外。如图3所示: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底端向上凸出有第三凸点34,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二凸点32和第三凸点34之间,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一端上下错位设置;在正极端子7的第一端设有上下错位设置的第一导电触片71和第二导电触片72,在负极端子5的第一端设有上下错位设置的第三导电触片51和第四导电触片52,第一弹性导电体4的第一端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通过第一凸点31迫使其分别与第一导电触片71或第三导电触片51抵接,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一端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通过第二凸点32和第三凸点34迫使其分别与第二导电触片72或第四导电触片52抵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接驳头壳体和设置在所述接驳头壳体内的极性切换旋钮(3),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的第一侧设有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4)接触的正极端子(7)和与所述第二弹性导电体(6)接触的负极端子(5),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的侧壁向外凸出有第一凸点(31)和第二凸点(32),所述第一凸点(31)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迫使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4)在所述正极端子(7)和负极端子(5)之间交替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凸点(32)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迫使所述第二弹性导电体(6)在所述负极端子(5)和正极端子(7)之间交替接触连接,以使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在旋转的过程中实现极性切换。/n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接驳头壳体和设置在所述接驳头壳体内的极性切换旋钮(3),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的第一侧设有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4)接触的正极端子(7)和与所述第二弹性导电体(6)接触的负极端子(5),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的侧壁向外凸出有第一凸点(31)和第二凸点(32),所述第一凸点(31)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迫使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4)在所述正极端子(7)和负极端子(5)之间交替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凸点(32)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迫使所述第二弹性导电体(6)在所述负极端子(5)和正极端子(7)之间交替接触连接,以使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在旋转的过程中实现极性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一端延伸出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的第二侧分别与所述正极端子(7)和负极端子(5)抵接,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二端分别延伸出所述驳头的两侧面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一端错位设置;在所述正极端子(7)的第一端设有错位设置的第一导电触片(71)和第二导电触片(72),在所述负极端子(5)的第一端设有错位设置的第三导电触片(51)和第四导电触片(52),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4)的第一端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触片(71)或第三导电触片(51)抵接,所述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一端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分别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利兵陈实邹伟宏柳保林邓智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西顿工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