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机器人投放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9982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下机器人投放回收装置,包括浮筒和投放回收平台,所述浮筒的尾部设置有喷水驱动装置,所述浮筒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前置弹簧减震装置和后置液压减震机构,所述投放回收平台通过前置弹簧减震装置和后置液压减震机构与浮筒相连接。该水下机器人投放回收装置,工作人员可通过手动或远程控制的方式调控液压杆、电机和机械爪进行水下机器人的快速投放,显著提高投放效率,节约投放成本,同时采用双体结构和喷水推进动力,行驶稳定,不易晃动,操纵性高,从而使该投放回收装置在使用时更加平稳,保证该投放回收装置作业时的稳定性,采用太阳能外壳的绿色节能设计,在航行时可以为电池进行供电,充分利用清洁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机器人投放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船舶
,具体为一种水下机器人投放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水下滑翔机是一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是利用净浮力和姿态角调整获得推进力,能源消耗极小,只在调整净浮力和姿态角时消耗少量能源,并且具有效率高、续航力大的特点。虽然水下滑翔机的航行速度较慢,但其制造成本和维护费用低、可重复使用、并可大量投放等特点,满足了长时间、大范围海洋探索的需要。但是在投放和回收作业过程中,水下滑翔机容易受风浪的影响,作业较为困难,花费的时间较长,导致投放回收效率不高,从而降低了对水下滑翔机投放回收装置的使用效率,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水下机器人投放回收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机器人投放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水下滑翔机投放回收装置在投放和回收作业过程中容易受风浪的影响,作业较为困难,花费的时间较长,导致投放回收效率不高,从而降低了对水下滑翔机投放回收装置的使用效率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下机器人投放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下机器人投放回收装置,包括浮筒(1)和投放回收平台(2),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筒(1)的尾部设置有喷水驱动装置(3),所述浮筒(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前置弹簧减震装置(4)和后置液压减震机构(5),所述投放回收平台(2)通过前置弹簧减震装置(4)和后置液压减震机构(5)与浮筒(1)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机器人投放回收装置,包括浮筒(1)和投放回收平台(2),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筒(1)的尾部设置有喷水驱动装置(3),所述浮筒(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前置弹簧减震装置(4)和后置液压减震机构(5),所述投放回收平台(2)通过前置弹簧减震装置(4)和后置液压减震机构(5)与浮筒(1)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机器人投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筒(1)的内部设置有两节密闭水舱,并且浮筒(1)尾部的喷水驱动装置(3)由喷水推进器(31)和舵机(32)组成,同时舵机(32)位于喷水推进器(31)的前方,所述喷水推进器(31)设置有2个,2个喷水推进器(31)关于浮筒(1)的纵向中心线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机器人投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放回收平台(2)上设置有控制室(7)和机械手式回收系统(8),且投放回收平台(2)下方设置有轮盘液压式投放系统(6),并且控制室(7)的外壳上装有太阳能板,同时投放回收平台(2)下方装有平台吊架(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机器人投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弹簧减震装置(4)和后置液压减震机构(5)均关于浮筒(1)和投放回收平台(2)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且前置弹簧减震装置(4)和后置液压减震机构(5)之间相互平行,并且前置弹簧减震装置(4)和后置液压减震机构(5)与浮筒(1)均构成焊接的一体化结构设置,所述前置弹簧减震装置(4)和后置液压减震机构(5)与浮筒(1)之间均预留有倾斜夹角,且后置液压减震机构(5)与浮筒(1)的尾部之间设置为铰接的转动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机器人投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弹簧减震装置(4)包括减震基架(41)、连接减震杆(42)、减震机件(43)和弹簧减震杆(4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沛楷黄技胡琼蕾宋子洋陶韵如王成彦吴英质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