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99400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04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包括第一减振系统和转向系统。第一减振系统用于与车轮连接。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支架、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第一转向轴承、第二转向轴承、转向主销、转向架和舵机。所述舵机通过所述第一转向轴承带动所述第一安装板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转向支架、所述第一减震系统转动。所述第一减震系统将转动力矩传递给车轮,带动车轮转向。由于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设置于转向支架远离第一减振系统的一侧。转向支架的最大转动角度为180°,进而车轮的最大转动角度为180°。因此,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提高车轮的转动角度范围,进而提高了车辆的灵活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
本申请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
技术介绍
轮毂电机将电机集成在轮毂内,相对集中式驱动而言,以轮毂电机为动力源的分布式驱动形式优势较为明显。轮毂电机最多只需一个轮边减速机构就可以将扭矩传递给驱动轮,大大简化了传动链,有效的降低了传动系统的故障率。极短的传动链也将有效提高动力系统的机械效率。现有的转向系统一般采用液压助力的方式改变车轮的方向。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复杂,车轮受到导向机构的影响,最大转动角度为45度,降低了车辆的灵活性。怎样才能提高车轮的转动角度范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才能提高车轮的转动角度范围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一种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包括第一减振系统和转向系统。所述第一减振系统用于与车轮连接。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支架、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第一转向轴承、第二转向轴承、转向主销、转向架和舵机。所述第一减振系统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向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减振系统(20),用于与车轮(112)连接;/n转向系统(30),包括:/n转向支架(40),所述第一减振系统(20)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向支架(40);/n第一安装板(410)和第二安装板(420),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向支架(40)远离所述第一减振系统(20)的一侧,所述第一安装板(410)和所述第二安装板(420)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410)靠近所述第二安装板(420)的表面开设第一安装槽(411),所述第二安装板(420)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板(410)的表面开设第二安装槽(421);/n第一转向轴承(50),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减振系统(20),用于与车轮(112)连接;
转向系统(30),包括:
转向支架(40),所述第一减振系统(20)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向支架(40);
第一安装板(410)和第二安装板(420),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向支架(40)远离所述第一减振系统(20)的一侧,所述第一安装板(410)和所述第二安装板(420)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410)靠近所述第二安装板(420)的表面开设第一安装槽(411),所述第二安装板(420)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板(410)的表面开设第二安装槽(421);
第一转向轴承(50),包括第一内环(510)和第一外环(520),所述第一外环(520)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槽(411);
第二转向轴承(60),包括第二内环(610)和第二外环(620),所述第二外环(620)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槽(421);
转向主销(70),包括第一端(710)和第二端(720),所述第一端(710)与所述第一内环(5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720)与所述第二内环(610)连接,所述转向主销(70)在所述第一端(710)的表面开设安装孔(701);
转向架(80),所述转向架(80)的一端与所述转向主销(70)连接,所述转向架(80)的另一端用于与车架(111)连接;
舵机(120),包括转子(121)和定子(122),所述舵机(120)为外转子电机,所述转子(121)固定于所述转向支架(40)靠近所述第一转向轴承(50)的表面,所述定子(122)安装于所述安装孔(701),所述舵机(120)通过所述转向支架(40)和所述第一减振系统(20)带动所述车轮(112)转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减振系统(90),设置于所述转向架(80)与所述车架(111)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80)包括:
多个支撑柱(810),所述多个支撑柱(810)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转向架(80)连接;
连接杆(820),所述支撑柱(810)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820)连接,所述第二减振系统(90)设置于所述连接杆(820)与所述车架(111)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撑柱(810)包括第一支撑柱(811)、第二支撑柱(812)和第三支撑柱(813),所述连接杆(820)包括:
第一支杆(821)、第二支杆(822)、第三支杆(823)和第四支杆(824),所述第一支杆(821)、所述第二支杆(822)、所述第三支杆(823)和所述第四支杆(824)构成“X”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柱(811)的一端与所述转向主销(7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柱(811)的另一端与所述“X”形结构的中点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820)还包括:
第一加强杆(825),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杆(821)和所述第二支杆(822)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柱(812)的一端与所述转向主销(7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8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杆(825)的中点固定连接;
第二加强杆(826),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杆(823)和所述第四支杆(824)之间,所述第三支撑柱(813)的一端与所述转向主销(70)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柱(81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强杆(826)的中点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系统(20)包括第一连杆机构(210),所述第一连杆机构(210)包括:
第一横臂(211),设置于车轮(112)靠近所述转向支架(40)的表面;
沿第二方向相对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二横臂(212)和第三横臂(213),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烁源王裕宁秦宇迪邹远棘侯之超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