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线材拉拔辊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8881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挤压模具技术领域的一种金属线材拉拔辊型模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拉拔模具在金属线材拉拔过程中发热量大导致影响使用寿命、局部高温导致金属线材力学性能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所述模具包括不少于一个辊型导轮组,所述辊型导轮组包括环形转轴和不少于两个与其转动连接的辊型导轮,所述辊型导轮环形均匀分布且与辊型导轮组的轴向相切,所述环形转轴内置有循环腔,所述循环腔分别通过进水管和出水管与冷却罐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金属线材拉拔辊型模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金属线材拉拔辊型模具,属于挤压模具

技术介绍
拉拔模具是在对金属胚料进行拉拔时,实现金属胚料被压缩,使其达到预设形状和尺寸要求的压力加工工具。目前,国内大多数金属线材拉丝加工选用冷拉挤压并塑形的模具,这种传统模具的内孔形状呈圆形,边缘弧形过渡,可用于线材圆形拉拔轧制,但对于其他形状的线材则无法拉拔,使用功能存在局限性。在金属线材拉拔过程中,传统模具需承受拉应力、剪应力和表面摩擦力等多种外力,其表面易产生咬合、撕裂和较高温度的发热现象,不仅加剧了模具磨损,导致其使用寿命较短,而且局部高温会对金属线材产生时效作用,导致金属线材的力学性能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线材拉拔辊型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拉拔模具在金属线材拉拔过程中发热量大导致影响使用寿命、局部高温导致金属线材力学性能不均匀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金属线材拉拔辊型模具,包括不少于一个辊型导轮组,所述辊型导轮组包括环形转轴和不少于两个与其转动连接的辊型导轮,所述辊型导轮环形均匀分布且与辊型导轮组的轴向相切,所述环形转轴内置有循环腔,所述循环腔分别通过进水管和出水管与冷却罐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循环腔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通过进水管与冷却罐连通,所述出水口通过出水管与冷却罐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循环腔还设有隔板,所述进水口、隔板、出水口顺序布设且设于相邻辊型导轮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辊型导轮的轮周面设有异形槽。进一步地,所述异形槽包括弧形槽、三角形槽、多边形槽。进一步地,所述辊型导轮组沿其轴向前后设置,后置辊型导轮组的横截面内径小于前置辊型导轮组的横截面内径。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罐、进水管、出水管中至少任一项为塑料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利用环形分布的辊型导轮对金属线材挤压成型,由于辊型导轮与金属线材发生滚动摩擦,因而大幅降低了金属线材作用于模具的拉应力和剪应力,有利于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同时显著降低因摩擦导致的局部高温。利用环形转轴内置的循环腔与冷却罐之间构成冷却回路,源源不断地带走模具产生的热量,避免局部高温对金属线材产生时效作用,有利于确保金属线材均匀的力学性能。利用辊型导轮轮周面的异形槽可将金属线材挤压成不同线型,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横向截面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纵向截面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横向截面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辊型导轮结构示意图。图中:1、金属线材;2、辊型导轮;21、异形槽;3、环形转轴;31、循环腔;32、隔板;33、进水口;34、出水口;4、冷却罐;41、进水管;42、出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描述中使用的术语“前”、“后”、“左”、“右”、“上”、“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术语“内”、“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金属线材拉拔辊型模具,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实施例横向截面整体结构示意图,包括两个辊型导轮组,每个辊型导轮组包括一个环形转轴3,所述环形转轴3与机架固定连接,环形转轴3转动连接有若干个辊型导轮2,所述若干个辊型导轮2环形均匀分布且与辊型导轮组的轴向相切,环形分布的辊型导轮2的横截面内径构成一个封闭环形通道,该封闭环形通道用于容纳金属线材1通过,由辊型导轮2对金属线材1挤压成型。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是本技术实施例纵向截面整体结构示意图,所述环形转轴3穿过每个辊型导轮2的轮轴圆心,辊型导轮2通过轴承与环形转轴3转动连接,使得辊型导轮2能够绕环形转轴3转动。两个辊型导轮组沿其轴向前后设置,左侧辊型导轮组为前置,右侧辊型导轮组为后置,先由左侧辊型导轮组对拟加工的金属线材1进行一次挤压,再由右侧辊型导轮组对拟加工的金属线材1进行二次挤压成型。本实施例中,辊型导轮2与金属线材1发生滚动摩擦,相较于传统模具与金属线材1之间的滑动摩擦,大幅降低了金属线材1作用于模具的拉应力和剪应力,有利于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同时显著降低因摩擦导致的局部高温。两次挤压成型以利于减小由金属线材1施加于辊型导轮2的张力,进一步延长了辊型导轮2和环形转轴3的使用寿命。为进一步解决因局部摩擦生热导致金属线材1力学性能不均匀的问题,环形转轴3内置有循环腔31,该循环腔31分别通过进水管41和出水管42与冷却罐4连通,冷却罐4内装有冷凝液或液态水,从而在冷却罐4、进水管41、循环腔31、出水管42之间构成冷却回路。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是本技术实施例横向截面局部结构示意图,相邻两个辊型导轮2之间的环形转轴3的循环腔31设有进水口33、出水口34以及径向布设的隔板32,该隔板32设于进水口33与出水口34之间,从而在该较短距离的循环腔31路径上阻隔进水口33与出水口34的连通,使得进水口33与出水口34只能通过另一侧较长距离的循环腔31路径连通,以确保前述冷却回路在循环腔31中的路径最长,以利于更好地起到冷却降温作用。进水口33通过进水管41与冷却罐4连通,出水口34通过出水管42与冷却罐4连通。本技术工作时,利用水泵将冷却罐4中的冷凝液或液态水依次通过进水管41和进水口33输送至环形转轴3的循环腔31中,由于辊型导轮2、轴承、环形转轴3均为金属件,能够快速将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循环腔31中的冷凝液或液态水中;循环腔31中的冷凝液或液态水中输送至出水口34,再经出水管42返回至冷却罐4从而将热量带出。综上所述,冷却罐4―→进水管41―→进水口33―→循环腔31―→出水口34―→出水管42―→冷却罐4,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冷却回路,源源不断地带走模具产生的热量,避免局部高温对金属线材1产生时效作用,有利于确保金属线材1均匀的力学性能。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冷凝液或液态水对金属部件的腐蚀,本实施例中,冷却罐4、进水管41、出水管42、进水口33、出水口34均采用塑料件,循环腔31内敷设有耐高温薄膜,以避免冷凝液或液态水与金属件接触导致锈蚀。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辊型导轮结构示意图,所述辊型导轮2的轮周面设有异形槽21,该异形槽21可加工为弧形槽、三角形槽、多边形槽等不同形状,因而能够将金属线材1挤压成不同线型,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金属线材拉拔辊型模具,其特征是,包括不少于一个辊型导轮组,所述辊型导轮组包括环形转轴(3)和不少于两个与其转动连接的辊型导轮(2),所述辊型导轮(2)环形均匀分布且与辊型导轮组的轴向相切,所述环形转轴(3)内置有循环腔(31),所述循环腔(31)分别通过进水管(41)和出水管(42)与冷却罐(4)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属线材拉拔辊型模具,其特征是,包括不少于一个辊型导轮组,所述辊型导轮组包括环形转轴(3)和不少于两个与其转动连接的辊型导轮(2),所述辊型导轮(2)环形均匀分布且与辊型导轮组的轴向相切,所述环形转轴(3)内置有循环腔(31),所述循环腔(31)分别通过进水管(41)和出水管(42)与冷却罐(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线材拉拔辊型模具,其特征是,所述循环腔(31)设有进水口(33)和出水口(34),所述进水口(33)通过进水管(41)与冷却罐(4)连通,所述出水口(34)通过出水管(42)与冷却罐(4)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线材拉拔辊型模具,其特征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方韦林宽陈英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上磁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