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风嘴施工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8631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桥梁风嘴施工小车,包括半包围框架、设在半包围框架上侧的第一行走装置和设在半包围框架的下侧开口端的第二行走装置,第一行走装置位于半包围框架的内侧并与半包围框架垂直连接,半包围框架的上部开口端设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与半包围框架可拆卸连接,当桥梁需要安装风嘴时,将第一行走装置与桥梁的顶面接触连接,第二行走装置与桥梁的侧面接触,然后拉动小车,第一行走装置在桥梁顶面行走,第二行走装置在桥梁侧面行走,当小车行走到既定位置后,将定位装置与预埋件进行连接,以使小车固定,这样使得小车能够很灵活的在待安装风嘴的周围进行前后移动,有效提高桥梁风嘴的施工效率,此桥梁风嘴施工小车用于桥梁施工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梁风嘴施工小车
本专利技术用于桥梁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桥梁风嘴施工小车。
技术介绍
斜拉桥现浇梁外侧面根据设计,需要施工风嘴结构,为方便现浇梁施工的简便性,风嘴采用后装式,即现浇梁施工时在外侧面先设置预埋件,然后在预埋件上安装风嘴结构,但是根据施工进度及结构加工的安排,风嘴结构往往在现浇梁支架拆除完毕,边跨斜拉索挂设完成后才进行安装,这将导致风嘴安装作业过程中施工装置在现场无法进行灵活移动,从而致使施工造价偏高,施工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桥梁风嘴施工小车,其能够在待安装风嘴口周围进行前后移动,有效提高施工效率。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桥梁风嘴施工小车,其主要包括半包围框架、设在所述半包围框架上侧的第一行走装置和设在所述半包围框架的下侧开口端的第二行走装置,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位于所述半包围框架的内侧并与所述半包围框架的上部垂直连接,所述半包围框架的上部开口端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与所述半包围框架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半包围框架包括竖板和相对所述竖板的上下两端固定安装的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所述第一横板长于所述第二横板。优选的,所述第一横板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一横板的中部设有支撑螺杆,所述支撑螺杆穿过所述第一横板并通过第一横板两侧的螺母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定位板和调节螺栓,所述定位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板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调节螺栓设在所述定位板的另一端,所述调节螺栓的顶端穿过所述定位板并通过螺母固定,所述定位板的底端与所述预埋件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半包围框架的内部设有爬梯。优选的,所述爬梯包括上爬楼梯、下爬楼梯和竖向爬梯,所述上爬楼梯的一端与所述竖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板固定连接,所述下爬楼梯的一端与所述竖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板固定连接。优选的,还包括滑槽,所述滑槽沿第一行走装置的移动方向安装在斜拉桥梁体的顶部,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滑槽连接。优选的,所述小车的外周包有安全网。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当桥梁需要安装风嘴时,将第一行走装置与桥梁的顶面接触连接,第二行走装置与桥梁的侧面接触,以使半包围框架与桥梁的侧面共同限定出供安装人员活动的空间,此时拉动小车,第一行走装置在桥梁顶面行走,第二行走装置在桥梁侧面行走,当小车行走到既定位置后,将定位装置与预埋件进行连接,以使小车固定,当后续需要移动小车时,打开固定装置,再拉动小车,这样使得小车能够很灵活的在待安装风嘴的周围进行前后移动,有效提高桥梁风嘴的施工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一个实施例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专利技术中,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及后)时,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技术特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能够互相通讯;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见图1、图2,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桥梁风嘴施工小车,该桥梁风嘴施工小车包括半包围框架2、设在半包围框架2上侧的第一行走装置61和设在半包围框架2的下侧开口端的第二行走装置62,第一行走装置61位于半包围框架2的内侧并与半包围框架2的上部垂直连接,半包围框架2的上部开口端设有固定装置8,固定装置8与半包围框架2可拆卸连接,在使用过程中,将桥梁风嘴施工小车吊装到桥梁风嘴91附近,使得半包围框架2上部的第一行走装置61与桥梁9顶面接触,半包围框架2下部开口端的第二行走装置62与桥梁9侧面接触,这样使得半包围框架2与桥梁9的侧面限定出供施工人员活动的空间,然后拉动桥梁风嘴施工小车,当小车移动到待安装风嘴的既定位置时,通过固定装置8将小车进行固定,当后续需要再继续移动小车时,打开固定装置8,继续拉动小车,这样使得桥梁风嘴施工小车能够很灵活的在待安装风嘴的周围进行左右移动,有效提高桥梁风嘴的施工效率。参见图1,半包围框架2包括竖板20和相对竖板20的上下两端固定安装的第一横板21和第二横板22,第一横板21长于第二横板22,使得第一横板21从桥梁9的边缘一直延伸到桥梁9内侧,这样第一横板21就具有足够大的承受面积来承受整个桥梁风嘴施工小车及工作人员的重力。参见图1、图2,第一横板21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多个第一行走装置61,这样有利于增大第一行走装置61与桥梁9顶面的接触面积,使得整个桥梁风嘴施工小车的走向更灵活更稳定,其中第一行走装置61可以设为滚轮或轴承等。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板21的中部设有支撑螺杆7,支撑螺杆7穿过第一横板21并通过第一横板21两侧的螺母连接,当需要移动小车时,松开第一横板21两侧的螺母,使得支撑螺杆7离开桥梁9的顶面,此时就可以对小车进行左右移动,当小车移动到既定位置时,将支撑螺杆7的底部顶在桥梁9顶面,拧紧螺母,这样使得支撑螺杆7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承担一部分压力,保护第一行走装置61不被压坏,延长第一行走装置61的使用寿命。参见图1,固定装置8包括定位板82和调节螺栓81,定位板82的一端与第一横板21通过连接板211连接,调节螺栓81设在定位板82的另一端,调节螺栓81的顶端穿过定位板82并通过螺母固定,调节螺栓81的底端与预埋件90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定位板82与第一横板21通过插销进行连接,调节螺栓81的底部焊接有倒钩83,倒钩83能挂扣在桥梁9顶面的预埋件90上,在使用过程中,当桥梁风嘴施工小车移动到既定位置时,将定位板82上的插销孔与连接板211上的插销孔对齐,将插销插进插销孔中,使得定位板82与第一横板21连接,然后将位于调节螺栓81底端的倒钩83与桥梁9顶面的预埋件90进行连接,从而将桥梁风嘴施工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桥梁风嘴施工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包围框架、设在所述半包围框架上侧的第一行走装置和设在所述半包围框架的下侧开口端的第二行走装置,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位于所述半包围框架的内侧并与所述半包围框架的上部垂直连接,所述半包围框架的上部开口端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与所述半包围框架可拆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风嘴施工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包围框架、设在所述半包围框架上侧的第一行走装置和设在所述半包围框架的下侧开口端的第二行走装置,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位于所述半包围框架的内侧并与所述半包围框架的上部垂直连接,所述半包围框架的上部开口端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与所述半包围框架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风嘴施工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包围框架包括竖板和相对所述竖板的上下两端固定安装的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所述第一横板长于所述第二横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风嘴施工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板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行走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桥梁风嘴施工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板的中部设有支撑螺杆,所述支撑螺杆穿过所述第一横板并通过第一横板两侧的螺母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风嘴施工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刚邓晓峰郭飞陈永光曹科程朝龙伍文雄张彪周博赵胜利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