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4',7-三羟基异黄酮的合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38280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3′,4′,7‑三羟基异黄酮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包括:4′,7‑二甲氧基异黄酮与溴素在二氯甲烷介质中混合反应,得到3′‑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其中,所述4′,7‑二甲氧基异黄酮与溴素的摩尔比为1∶1.1~1.5,反应温度为20~30℃;3′‑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在亚铜盐作用下与甲醇钠反应,得到3′,4′,7‑三甲氧基异黄酮;3′,4′,7‑三甲氧基异黄酮脱甲基,得到所述的3′,4′,7‑三羟基异黄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起始原料来源丰富,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好,产率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4′,7-三羟基异黄酮的合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合成领域,具体一种3′,4′,7-三羟基异黄酮的合成方法。
技术介绍
异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糖尿病、抗辐射、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神经保护等广泛的生理活性,而这些有益的药理作用大多归因于其优异抗氧化活性,其能够通过抑制和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来避免氧化损伤(Nat.Prod.Rep,2019,36(8):1156-1195)。研究指出:异黄酮结构中羟基取代基是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基团,羟基的数量、取代位置和取代形式对活性具有重要影响(IntJMolSci,2015,16(6):12891-12906)。3′,4′,7-三羟基异黄酮,结构式如下:该异黄酮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活性,但是其在天然产物中分布较少,而且含量很低,无法从天然产物中大量获得这些化合物。3′,4′,7-三羟基异黄酮是大豆苷元在体内主要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J.Agric.FoodChem,2001,49:3024-3033),具有抗炎、抗凋亡(Evid.-BasedComplementaryAltern.Med,2013,636597)、抗原虫(Nat.Prod,2006,69(1):43-49)、抗菌(LettApplMicrobiol,2015,60,(3):242-247)、抗增殖(J.Biol.Chem.2010,M109:094797)、抗肿瘤(Toxicology,2012,302(2-3):221-232)、抑制皮肤癌(J.Biol.Chem,2011,286(16):14246-14256)、减肥(Eur.FoodRes.Technol,2014,240(4):865-869)等活性,还可用作抗特应性皮炎(PlantaMed,2020,86(3):190-197),抗黑素瘤和皮肤美白(BioorgMedChemLett,2010,20(3):1162-1164)以及去污(IntJNanomedicine,2018,13:3279-3293)等皮肤护理剂。近期研究表明,其还具有神经保护(BiomolTher(Seoul),2019,27(4):363-372)和提高记忆力的作用(FoodChem.Toxicol,2020,137:111160)。目前获得3′,4′,7-三羟基异黄酮的手段较少,主要有以下几种:Goto(ChemPharmBull(Tokyo).2009,57(4):346-360)等以间苯二酚和3,4-二羟基苯乙酸为原料,在BF3·Et2O催化下,发生脱水反应,然后在MeSO2Cl-DMF体系中,发生脱氧安息香反应,生成3′,4′,7-三羟基异黄酮,虽然总产率可以达到65%,但是反应中需要使用易燃,有毒,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强烈腐蚀性的BF3·Et2O。Roh等采用阿维链霉菌MA-4680对大豆苷元进行区域选择性羟化,生成7,3′,4′-三羟基异黄酮(JournalofBioscieJournalofBioscienceandBioengineering,2009,108(1):41-46)。而Changhyun等使用纯化的CYP105D7酶,通过恶臭假单胞菌的氧化还原物NADH催化大豆苷元,生成7,3′,4′-三羟基异黄酮(Molecules,2013,18(3):3028-3040)。但这些方法的反应条件苛刻,转化率较低,分离纯化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工业生产的3′,4′,7-三羟基异黄酮的合成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3′,4′,7-三羟基异黄酮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4′,7-二甲氧基异黄酮与溴素在二氯甲烷介质中混合反应,得到3′-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其中,所述4′,7-二甲氧基异黄酮与溴素的摩尔比为1∶1.1~1.5,反应温度为20~30℃;(2)3′-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在亚铜盐作用下与甲醇钠反应,得到3′,4′,7-三甲氧基异黄酮;(3)3′,4′,7-三甲氧基异黄酮脱甲基,得到所述的3′,4′,7-三羟基异黄酮。优选地,所述亚铜盐为溴化亚铜、碘化亚铜和/或氯化亚铜。优选地,4′,7-二甲氧基异黄酮可通过以方法得到:将大豆苷元或者刺芒柄花素、碳酸钾和甲基化试剂在有机溶剂中混合反应,得到所述的4′,7-二甲氧基异黄酮,其中,大豆苷元∶碳酸钾∶甲基化试剂的摩尔比为1∶2~3∶2~3,刺芒柄花素∶碳酸钾∶甲基化试剂的摩尔比为1∶1~2∶1~2,反应温度为60~70℃。具体地,将20mmol大豆苷元和40mmol碳酸钾悬浮于160~240mL丙酮中,并加入40mmol硫酸二甲酯,60℃反应9~11h。冷却到用300~500μL25%(w/w)氨水淬灭反应,加80~120mL水,并用浓HCl调pH为酸性后减压除去丙酮,过滤后用纯化水洗涤至中性,干燥得4′,7-二甲氧基异黄酮。或者,将20mmol刺芒柄花素和20mmol碳酸钾悬浮于160~240mL丙酮中,并加入20mmol硫酸二甲酯,60℃反应9~11h。冷却到用300~500μL25%(w/w)氨水淬灭反应,加80~120mL水,并用浓HCl调pH为酸性后减压除去丙酮,过滤后用纯化水洗涤至中性,干燥得4′,7-二甲氧基异黄酮。优选地,所述甲基化试剂为硫酸二甲酯或碳酸二甲酯。优选地,步骤(2)的反应过程包括:将3′-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与有机溶剂混合,加热到110~130℃,然后加入亚铜盐和过量的甲醇钠,反应得到3′,4′,7-三甲氧基异黄酮,其中,所述3′-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与亚铜盐的摩尔比为1∶1~1.5。优选地,步骤(3)的反应过程包括:将氯化铝悬浮于有机溶剂中,冷却至0~8℃,缓慢滴加二甲基硫醚,混匀,加入3′,4′,7-三甲氧基异黄酮,升温,于20~30℃反应得到3′,4′,7-三羟基异黄酮,氯化铝、二甲基硫醚和3′,4′,7-三甲氧基异黄酮的摩尔比为7~9∶7~9∶1。优选地,所述有机溶剂为丙酮、乙腈、二氯甲烷或N,N-二甲基甲酰胺。更具体地,3′,4′,7-三羟基异黄酮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10mmol4′,7-二甲氧基异黄酮悬浮于40~60mL无水二氯甲烷中,室温搅拌下滴加11~15mmol液溴后反应25~35min,停止反应,加水130~170mL,用亚硫酸氢钠还原未反应的溴,减压除去二氯甲烷后,过滤,滤饼用纯化水洗涤,避光干燥后用乙酸乙酯/石油醚混合溶液重结晶,得3′-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2)将4~6mmol亚铜盐悬浮于3~5mL无水DMF中,20~30℃避光搅拌25~35min,加入20~40mL25%的甲醇钠/甲醇溶液,继续避光搅拌0.8~1.2h,备用。将4mmol步骤1所得3′-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和3~5mLDMF加热到110~130℃,搅拌加入上述备用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4′,7-三羟基异黄酮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1)4′,7-二甲氧基异黄酮与溴素在二氯甲烷介质中混合反应,得到3′-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其中,所述4′,7-二甲氧基异黄酮与溴素的摩尔比为1∶1.1~1.5,反应温度为20~30℃;/n(2)3′-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在亚铜盐作用下与甲醇钠反应,得到3′,4′,7-三甲氧基异黄酮;/n(3)3′,4′,7-三甲氧基异黄酮脱甲基,得到所述的3′,4′,7-三羟基异黄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4′,7-三羟基异黄酮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4′,7-二甲氧基异黄酮与溴素在二氯甲烷介质中混合反应,得到3′-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其中,所述4′,7-二甲氧基异黄酮与溴素的摩尔比为1∶1.1~1.5,反应温度为20~30℃;
(2)3′-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在亚铜盐作用下与甲醇钠反应,得到3′,4′,7-三甲氧基异黄酮;
(3)3′,4′,7-三甲氧基异黄酮脱甲基,得到所述的3′,4′,7-三羟基异黄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亚铜盐为溴化亚铜、碘化亚铜和/或氯化亚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4′,7-二甲氧基异黄酮通过以方法得到:将大豆苷元或者刺芒柄花素、碳酸钾和甲基化试剂在有机溶剂中混合反应,得到所述的4′,7-二甲氧基异黄酮,其中,大豆苷元∶碳酸钾∶甲基化试剂的摩尔比为1∶2~3∶2~3,或者,刺芒柄花素∶碳酸钾∶甲基化试剂的摩尔比为1∶1~2∶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勇景临林邵瑾马慧萍赵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