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西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从茉莉花渣中提取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的分子印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38252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从茉莉花渣中提取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的分子印迹方法,该方法是向茉莉花渣加水混合搅拌均匀后减压低温煎煮得到茉莉花渣混合液;分别利用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和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在低温超声条件下分别吸附茉莉花混合液中的茉莉酮和茉莉内酯,再分别冲洗出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和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中的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经油水分离后得到茉莉酮和茉莉内酯。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制茶后的茉莉花渣经过绿色环保的分子印迹方法提取香料,生产中没有加入任何有毒有害溶剂,将废弃的花渣变废为宝,为花茶企业节约了处理成本,提高茉莉花的附加值,可大为增加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从茉莉花渣中提取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的分子印迹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天然香精加工领域,涉及一种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的提取方法。尤其是从茉莉花茶窨制后留下的茉莉花渣中,提取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的方法。
技术介绍
茉莉花茶产业基本属于绿色产业,但也有废渣即所谓茉莉花渣存在。这是茉莉鲜花在给茶叶提香后所余下的泛黄半萎干枯花朵,仅中型的茉莉花茶生产厂家一年即可生产花茶数千吨,而产生的花渣则有近万吨,所占场地很大,存储不易,只能用作肥料或饲料,造成巨大浪费。实际上,我国南方茉莉花多为双瓣茉莉花,香气浓郁持久。相比单瓣的幽香型茉莉花,双瓣茉莉花的花渣除了易挥发的头香、清香成份有所损失,其大部分营养物质和大部分药理活性成份如茉莉花脂肪类、蛋白质、多糖、黄酮和生物碱都还在。甚至花渣中未挥发的香气成份也很多,因此仍残留有浓烈香气。以此为肥料或者饲料,确实是明珠暗投,以宝为废。花渣中少了鲜花易于挥发的醇、醛和烯烃类物质,此类物质给人以清香感。而一些甜香感和蜜香感的酮、酯类物质如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等,在茉莉花渣中仍有大量的剩余。将其提纯后将是很好的纯天然香精香料,经济价值很高。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优异提取分离技术手段。其通过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将特定目标分子作为模版,制备对它具有特异性选择的聚合物。分子印迹技术具有构效预定性、特异识别性的特点,可进行大规模产业化。主要原理是在聚合物单体溶液中采用目标分子(模版分子)和功能单体通过交联剂诱发进行聚合,得到聚合物之后再以物理化学方法洗去模版分子。此时的聚合物即是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原先模板分子的空间空穴和结合位点,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目前对茉莉鲜花和茉莉花渣进行茉莉酮和茉莉内酯提取的方法,主要是溶剂法。例如以不同浓度的乙醇浸泡并辅以超声处理,提取茉莉酮类物质。超声辅助提取时间短,温度低,适合各种中药材或动、植物中有效成份提取。但以此法提取茉莉花渣中的茉莉酮和茉莉内酯,后期提纯较为繁琐,且收率低而溶剂污染严重。因此,以分子印迹技术为基础,制备对茉莉酮和茉莉内酯有特异性选择的聚合物,研究出一套适合从茉莉花茶窨制后留下的茉莉花渣中,分离提纯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潜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从茉莉花茶窨制后留下的茉莉花渣中,分离提纯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的方法。该方法将茉莉花渣加水减压低温煎煮后,利用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和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与超声提取耦合,提取茉莉酮和茉莉内酯,低温超声条件下提取的茉莉酮和茉莉内酯分别附着在各自的分子印迹材料上,保证其不挥发的同时降低其在水中的分配,从而提高其提取率和纯度。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从茉莉花渣中提取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的分子印迹方法,是向茉莉花渣加水混合搅拌均匀后减压低温煎煮得到茉莉花渣混合液;分别利用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和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在低温超声条件下分别吸附茉莉花混合液中的茉莉酮和茉莉内酯,再分别冲洗出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和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中的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经油水分离后得到茉莉酮和茉莉内酯。所述茉莉花渣为茉莉花窨制茶叶后留下的茉莉花渣。优先地,所述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方法为:将茉莉酮与甲叉丁二酸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置于0℃下保持0.5~1小时,然后加入交联剂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加入引发剂偶氮二异庚腈,混合后通入氮气,搅拌至完全溶解,再通入氮气10分钟以上,封口,升温至65℃,保持温度至聚合反应结束,粉碎,过200目筛,用甲醇和乙腈混合液洗脱茉莉酮,即得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优先地,所述茉莉酮、甲叉丁二酸、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偶氮二异庚腈的摩尔/质量比为:1~1.5mmol:6mmol:15~25mmol:15~25mmol:40~100mg。更优先地,所述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摩尔比例为1:1。优先地,所述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方法为:将茉莉内酯与对乙烯基苯甲酸溶解在三氯甲烷中,置于0℃下保持0.5~1小时,然后加入交联剂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加入引发剂偶氮二异庚腈,混合后通入氮气,搅拌至完全溶解,再通入氮气10分钟以上,封口,升温至65℃,保持温度至聚合反应结束,粉碎,过200目筛,用乙醇洗脱茉莉内酯,即得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优先地,所述茉莉内酯、对乙烯基苯甲酸、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N-异丙基丙烯酰胺与偶氮二异庚腈的摩尔/质量比为:1~1.5mmol:6mmol:15~25mmol:15~25mmol:40~100mg。更优先地,所述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摩尔比例为1:1。优先地,所述向茉莉花渣加水混合搅拌均匀后减压低温煎煮的具体操作为:向茉莉花渣中加入水,所述茉莉花渣与水的质量比为1:3~5,搅拌均匀,接着将所得混合液放入减压蒸馏反应釜中,抽真空-95.5kPa至-97.5kPa之间,控制混合液沸腾温度在45~55℃之间,沸腾回流1~2小时即得茉莉花渣混合液。优先地,所述分别利用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和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在低温超声条件下分别吸附茉莉花混合液中的茉莉酮和茉莉内酯,再利用去离子水分别冲洗出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和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中的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经油水分离后得到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的具体操作为:将茉莉花渣混合液以快速滤纸过滤,滤渣用75μm尼龙膜包裹,与滤液一起加入提取装置,调节温度至35~45℃,加入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超声提取1~2小时,取出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以去离子水冲洗出茉莉酮,洗液静置,待稳定分层后进行油水分离,得到淡黄色油性液体,即茉莉酮;继续加入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超声提取1~2小时,取出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以去离子水冲洗出茉莉内酯,洗液静置,待稳定分层后进行油水分离,得到淡黄色油性液体,即茉莉内酯。本专利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材料最低临界溶解温度为40℃左右,超声提取时,超声振动会传递能量导致溶液发热,其温度上升后很快达到或者超过40℃,因此可以不用外加热源对溶液进行再加热,节能环保。本专利技术制备的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在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的溶胀度见图1,测试仪器为激光粒度仪(MalvernMastersizer2000Worcester,UK),制备的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在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的溶胀度的测试结果均可得到与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相同的效果。本专利技术为了探索制备分子印迹材料的两种交联剂最佳配比,考查了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DMA)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不同配比对茉莉酮吸附的影响。具体配比为下表。组分配1配2配3配4配5配6配7配8茉莉酮(mmol)1010101...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从茉莉花渣中提取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的分子印迹方法,其特征在于,向茉莉花渣加水混合搅拌均匀后减压低温煎煮得到茉莉花渣混合液;分别利用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和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在低温超声条件下分别吸附茉莉花混合液中的茉莉酮和茉莉内酯,再分别冲洗出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和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中的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经油水分离后得到茉莉酮和茉莉内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从茉莉花渣中提取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的分子印迹方法,其特征在于,向茉莉花渣加水混合搅拌均匀后减压低温煎煮得到茉莉花渣混合液;分别利用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和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在低温超声条件下分别吸附茉莉花混合液中的茉莉酮和茉莉内酯,再分别冲洗出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和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中的茉莉酮和茉莉内酯,经油水分离后得到茉莉酮和茉莉内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茉莉花渣为茉莉花窨制茶叶后留下的茉莉花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方法为:将茉莉酮与甲叉丁二酸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置于0℃下保持0.5~1小时,然后加入交联剂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加入引发剂偶氮二异庚腈,混合后通入氮气,搅拌至完全溶解,再通入氮气10分钟以上,封口,升温至65℃,保持温度至聚合反应结束,粉碎,过200目筛,用甲醇和乙腈混合液洗脱茉莉酮,即得茉莉酮分子印迹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茉莉酮、甲叉丁二酸、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偶氮二异庚腈的摩尔/质量比为:1~1.5mmol:6mmol:15~25mmol:15~25mmol:40~100mg。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摩尔比例为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茉莉内酯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方法为:将茉莉内酯与对乙烯基苯甲酸溶解在三氯甲烷中,置于0℃下保持0.5~1小时,然后加入交联剂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加入引发剂偶氮二异庚腈,混合后通入氮气,搅拌至完全溶解,再通入氮气10分钟以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旭谢宏华王立升梁跃辉罗朝巍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