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戴式心脑血管疾病智能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37726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穿戴式心脑血管疾病智能监测系统,具体涉及心脑血管疾病监测领域,包括监测仪,所述监测仪的两端连接均有松紧带,且监测仪的顶端安装有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顶部设置有导线,所述导线的端部连接有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所述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的外部连接有绑带,所述固定壳的顶端连接有防护盖,所述固定壳的内壁中部连接有隔板,且固定壳的底部位于隔板的两侧位置处均设置有绕线机构,绕线机构由三个绕线柱组成,且三个绕线柱之间呈三角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在不使用时,将导线绕在绕线柱的外侧进行收纳,避免导线暴露在外放置杂乱,且使得导线的放置更加整齐,减少了脏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戴式心脑血管疾病智能监测系统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心脑血管疾病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穿戴式心脑血管疾病智能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栓等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致死率已居各类疾病之首,成为中老年人第一杀手,延缓生理衰老过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应以预防为主,而监测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辅助心脑血管疾病的便携式检测设备品种繁多,但心脑血管疾病的意外事件仍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疾病潜伏期无症状,很难发现,得不到及时治疗。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穿戴式心脑血管疾病智能监测装置在使用时由于导线暴露在外,且长度较为统一,不便于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要提高穿戴时的舒适感,且在不使用时,导线暴露在外放置杂乱,使得导线的放置整齐度不佳,且易造成脏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式心脑血管疾病智能监测系统,便于在不使用时,打开防护盖,将导线绕在绕线柱的外侧进行收纳,避免导线暴露在外放置杂乱,且使得导线的放置更加整齐,减少了脏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穿戴式心脑血管疾病智能监测系统,包括监测仪,所述监测仪的两端连接均有松紧带,且监测仪的顶端安装有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顶部设置有导线,所述导线的端部连接有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所述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的外部连接有绑带,所述固定壳的顶端连接有防护盖,所述防护盖的内部对应导线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条形孔,所述固定壳的内壁中部连接有隔板,且固定壳的底部位于隔板的两侧位置处均设置有绕线机构,绕线机构由三个绕线柱组成,且三个绕线柱之间呈三角设置,所述固定壳的底部位于导线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出线孔。进一步地,所述监测仪的内部还安装有蓄电池和单片机。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松紧带的端部之间通过卡扣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壳与监测仪的顶部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盖与固定壳的顶部之间通过合页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绑带为一种纱布材质的构件,内部缝合有海绵,且绑带的两外侧端部分别设置有魔术贴公面和魔术贴母面。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孔的宽度大于导线的横截面外径。进一步地,所述绕线柱与固定壳的内壁之间通过热熔胶粘接固定。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在使用时,将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贴附于感应部位,然后用绑带进行绑紧固定,进而在使用过程中将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检测的数据传输至监测仪,也方便通过蓝牙信号将采集的数据上传至外部监控终端,进而通过在固定壳的内壁中部连接有隔板,且固定壳的底部位于隔板的两侧位置处均设置有绕线机构,绕线机构由三个绕线柱组成,且三个绕线柱之间呈三角设置,便于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要控制导线的放出长度,提高穿戴时的舒适感,也便于在不使用时,打开防护盖,将导线绕在绕线柱的外侧进行收纳,避免导线暴露在外放置杂乱,且使得导线的放置更加整齐,减少了脏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的穿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固定壳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绕线柱的分布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导线的收卷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监测原理图;图中:1监测仪、2松紧带、3固定壳、4导线、5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6绑带、7防护盖、8条形孔、9蓄电池、10单片机、11隔板、12出线孔、13绕线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说明书附图1-5,该实施例的一种穿戴式心脑血管疾病智能监测系统,包括监测仪1,所述监测仪1的两端连接均有松紧带2,且监测仪1的顶端安装有固定壳3,所述固定壳3的顶部设置有导线4,所述导线4的端部连接有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5,所述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5的外部连接有绑带6,所述固定壳3的顶端连接有防护盖7,所述防护盖7的内部对应导线4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条形孔8,所述固定壳3的内壁中部连接有隔板11,且固定壳3的底部位于隔板11的两侧位置处均设置有绕线机构,绕线机构由三个绕线柱13组成,且三个绕线柱13之间呈三角设置,所述固定壳3的底部位于导线4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出线孔12。进一步地,所述监测仪1的内部还安装有蓄电池9和单片机10,单片机10采用AT89C51型号,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更优型号。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松紧带2的端部之间通过卡扣固定连接,便于两个松紧带2之间的连接固定,进而便于将监测仪1固定在腹部位置。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壳3与监测仪1的顶部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便于固定壳3与监测仪1的连接固定。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盖7与固定壳3的顶部之间通过合页转动连接,便于防护盖7的打开与闭合。进一步地,所述绑带6为一种纱布材质的构件,内部缝合有海绵,且绑带6的两外侧端部分别设置有魔术贴公面和魔术贴母面,便于使绑带6能够在手臂上进行缠绕固定。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孔8的宽度大于导线4的横截面外径,便于导线4穿过条形孔8的内部。进一步地,所述绕线柱13与固定壳3的内壁之间通过热熔胶粘接固定,便于绕线柱13的连接固定。实施场景具体为:通过监测仪1的两端连接均有松紧带2,两个松紧带2的端部之间通过卡扣固定连接,便于两个松紧带2之间的连接固定,进而便于将监测仪1固定在腹部位置,且监测仪1的顶端安装有固定壳3,固定壳3的顶部设置有导线4,导线4的端部连接有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5,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5的外部连接有绑带6,绑带6为一种纱布材质的构件,内部缝合有海绵,且绑带6的两外侧端部分别设置有魔术贴公面和魔术贴母面,便于使绑带6能够在手臂上进行缠绕固定,固定壳3的顶端连接有防护盖7,防护盖7的内部对应导线4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条形孔8,固定壳3的底部位于导线4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出线孔12,使用时,将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5贴附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戴式心脑血管疾病智能监测系统,包括监测仪(1),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仪(1)的两端连接均有松紧带(2),且监测仪(1)的顶端安装有固定壳(3),所述固定壳(3)的顶部设置有导线(4),所述导线(4)的端部连接有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5),所述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5)的外部连接有绑带(6),所述固定壳(3)的顶端连接有防护盖(7),所述防护盖(7)的内部对应导线(4)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条形孔(8),所述固定壳(3)的内壁中部连接有隔板(11),且固定壳(3)的底部位于隔板(11)的两侧位置处均设置有绕线机构,绕线机构由三个绕线柱(13)组成,且三个绕线柱(13)之间呈三角设置,所述固定壳(3)的底部位于导线(4)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出线孔(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戴式心脑血管疾病智能监测系统,包括监测仪(1),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仪(1)的两端连接均有松紧带(2),且监测仪(1)的顶端安装有固定壳(3),所述固定壳(3)的顶部设置有导线(4),所述导线(4)的端部连接有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5),所述心脑血管疾病感应探头(5)的外部连接有绑带(6),所述固定壳(3)的顶端连接有防护盖(7),所述防护盖(7)的内部对应导线(4)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条形孔(8),所述固定壳(3)的内壁中部连接有隔板(11),且固定壳(3)的底部位于隔板(11)的两侧位置处均设置有绕线机构,绕线机构由三个绕线柱(13)组成,且三个绕线柱(13)之间呈三角设置,所述固定壳(3)的底部位于导线(4)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出线孔(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戴式心脑血管疾病智能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仪(1)的内部还安装有蓄电池(9)和单片机(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戴式心脑血管疾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潇繁王勃王军杨红梅周颖张雪瑶王鹏博贾鹏宇施文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