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7552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烹饪装置,烹饪装置包括:外锅,设有一端开口的外锅容纳腔;内锅,设有一端开口的内锅容纳腔,内锅收容于外锅容纳腔内;具有相互连通的入水口与出水口的冷却通道,冷却通道位于外锅容纳腔的腔壁与内锅容纳腔的腔壁之间,且靠近内锅容纳腔及外锅容纳腔的开口端;冷却泵,设于外锅容纳腔内,冷却泵连通冷却通道的出水口与入水口,冷却泵用于输送冷却水至冷却通道。上述烹饪装置,当烹饪结束后需降低内锅中的压力时,冷却泵可向冷却通道中喷入少量冷却水,冷却水获取内锅容纳腔中的热量,内锅中的温度与压力随之降低,从而实现良好的降压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烹饪装置
本技术涉及厨房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烹饪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越来越重视,对于厨房电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压力锅作为一种烹饪器具,由于在烹饪过程中,锅内可保持较高压力,因此可提高烹饪速度,改善烹饪效果。但是,完成烹饪后的电压力锅内依然保持着较高压力,从而带来了泄压时间长、泄压噪音大以及用户容易烫伤等安全隐患,一直困扰着用户和研发人员。目前,本领域通常采用改变蒸汽阀出口大小、间接方式冷却降压等方式以改善上述问题。而采用增大蒸汽阀出口的方式虽然增加了排气流量,但依旧存在噪音过大、排气流量难以控制等问题,而冷却降温方法所需的部件较多,结构复杂,增加了生产成本的同时也难以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电压力锅降压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降压效果较好的烹饪装置。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外锅,设有一端开口的外锅容纳腔;内锅,设有一端开口的内锅容纳腔,所述内锅收容于所述外锅容纳腔内;具有相互连通的入水口与出水口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位于所述外锅容纳腔的腔壁与所述内锅容纳腔的腔壁之间,且靠近所述内锅容纳腔及所述外锅容纳腔的开口端;以及冷却泵,设于所述外锅容纳腔内,所述冷却泵连通所述冷却通道的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入水口,所述冷却泵用于输送冷却水至所述冷却通道。上述烹饪装置,当烹饪结束后需降低内锅中的压力时,冷却泵可向冷却通道中喷入少量冷却水,冷却水获取内锅容纳腔中的热量,内锅中的温度与压力随之降低,从而实现良好的降压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通道呈螺旋状绕设于所述内锅容纳腔的腔壁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烹饪装置包括形成所述冷却通道的冷却结构,所述冷却结构限位于所述外锅或所述内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结构包括管道固定支架及冷却管道,所述管道固定支架形成于所述外锅或所述内锅,所述冷却管道可拆卸地嵌设于所述管道固定支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锅包括外锅底壁及自所述外锅底壁外周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外锅侧壁,所述外锅侧壁沿周向环绕所述外锅底壁并与所述外锅底壁共同界定形成所述外锅容纳腔;所述外锅侧壁朝远离所述外锅容纳腔的方向凸起形成所述管道固定支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锅包括内锅底壁及自所述内锅底壁外周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内锅侧壁,所述内锅侧壁沿周向环绕所述内锅底壁并与所述内锅底壁共同界定形成所述内锅容纳腔;所述管道固定支架突设于所述内锅侧壁的外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结构一体成型于所述外锅或所述内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锅包括外锅底壁及自所述外锅底壁外周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外锅侧壁,所述外锅侧壁沿周向环绕所述外锅底壁并与所述外锅底壁共同界定形成所述外锅容纳腔;所述冷却结构凸设于所述外锅侧壁的内壁,所述冷却结构内形成所述冷却通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锅包括内锅底壁及自内锅底壁外周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内锅侧壁,所述内锅侧壁沿周向环绕所述内锅底壁并与所述内锅底壁共同界定形成所述内锅容纳腔;所述冷却结构凸设于所述内锅侧壁的外壁,所述冷却结构内形成所述冷却通道。一种烹饪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烹饪装置的工作状态;当所述烹饪装置处于烹饪结束状态时,控制所述烹饪装置处于风冷泄压模式;当所述烹饪装置处于所述风冷泄压模式的时长达到预设风冷时长时,判断所述烹饪装置内的实时压力是否达到预设压力;其中,当判断所述实时压力达到所述预设压力时,控制所述烹饪装置停机;当判断所述实时压力未达到所述预设压力时,控制所述烹饪装置处于水冷泄压模式直至所述实时压力达到所述预设压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烹饪装置处于所述水冷泄压模式时,输送冷却水至所述烹饪装置的冷却通道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外锅的正视图;图2为图1所示外锅的A-A向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外锅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内锅的正视图;图5为图4所示内锅的C-C向剖视图;图6为图5所示内锅的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及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用于烹饪食物的烹饪装置,下面以烹饪器具为电高压锅为例,对本申请的中烹饪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不会限制本申请的技术范围。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烹饪装置也可具体为其它装置,在此不作限定。具体地,烹饪装置包括锅体1、可开合地连接于锅体的上盖以及控制装置(图未示),锅体包括外锅20及可收容于外锅20内的内锅40。外锅20为横截面呈圆形的中空壳体结构,包括外锅底壁21及自外锅底壁21外周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外锅侧壁23,外锅侧壁23沿周向环绕外锅底壁21并与外锅底壁21共同界定形成一端开口的外锅容纳腔。内锅40也为外截面呈圆形的中空壳体结构,内锅40的外径小于外锅20的内径,内锅40包括内锅底壁41及自内锅底壁41外周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内锅侧壁43,内锅侧壁43沿周向环绕内锅底壁41并与内锅底壁41共同界定形成一端开口的内锅容纳腔。如此,食物从内锅容纳腔的开口端放入内锅容纳腔中,内锅40从外锅容纳腔的开口端放入外锅容纳腔中。为了降低内锅40中的压力,烹饪装置还设有冷却结构60及冷却泵(图未示)。其中,冷却结构60限位于外锅20或内锅40,冷却结构60形成位于外锅容纳腔的腔壁与内锅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冷却通道65(请参阅图3及图6),冷却通道65的两端具有相互连通的入水口与出水口。冷却泵设于外锅容纳腔内,并与冷却通道65的入水口及出水口连通,冷却泵用于向冷却通道65中输送冷却水。如此,当烹饪结束后需降低内锅40中的压力时,冷却泵可向冷却通道65中喷入少量冷却水,冷却水获取内锅容纳腔中的热量,内锅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锅(20),设有一端开口的外锅容纳腔;/n内锅(40),设有一端开口的内锅容纳腔,所述内锅(40)收容于所述外锅容纳腔内;/n具有相互连通的入水口与出水口的冷却通道(65),所述冷却通道(65)位于所述外锅容纳腔的腔壁与所述内锅容纳腔的腔壁之间,且靠近所述内锅容纳腔及所述外锅容纳腔的开口端;以及/n冷却泵,设于所述外锅容纳腔内,所述冷却泵连通所述冷却通道(65)的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入水口,所述冷却泵用于输送冷却水至所述冷却通道(6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锅(20),设有一端开口的外锅容纳腔;
内锅(40),设有一端开口的内锅容纳腔,所述内锅(40)收容于所述外锅容纳腔内;
具有相互连通的入水口与出水口的冷却通道(65),所述冷却通道(65)位于所述外锅容纳腔的腔壁与所述内锅容纳腔的腔壁之间,且靠近所述内锅容纳腔及所述外锅容纳腔的开口端;以及
冷却泵,设于所述外锅容纳腔内,所述冷却泵连通所述冷却通道(65)的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入水口,所述冷却泵用于输送冷却水至所述冷却通道(6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65)呈螺旋状绕设于所述内锅容纳腔的腔壁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装置包括形成所述冷却通道(65)的冷却结构(60),所述冷却结构(60)限位于所述外锅(20)或所述内锅(4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60)包括管道固定支架(61)及冷却管道(63),所述管道固定支架(61)形成于所述外锅(20)或所述内锅(40),所述冷却管道(63)可拆卸地嵌设于所述管道固定支架(6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20)包括外锅底壁(21)及自所述外锅底壁(21)外周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外锅侧壁(23),所述外锅侧壁(23)沿周向环绕所述外锅底壁(21)并与所述外锅底壁(21)共同界定形成所述外锅容纳腔;所述外锅侧壁(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崇得李锦彬胡玉新郑芝云李佳宏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