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尘漏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2066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抑尘漏斗,抑尘漏斗包括上斗体、下斗体和上盖;下斗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下斗体内设有阀芯;阀芯位于出料口的正上方;阀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支撑吊架固定连接;上盖通过弹簧伸缩器与支撑吊架固定连接;抑尘漏斗还包括取样装置;取样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的一端能够贯穿下斗体的侧壁延伸至下斗体的内部;第一壳体的侧壁中部固定有第二壳体,且第二壳体的内部与第一壳体的内部相连通;第一壳体的内部设有运载装置;运载装置的一端固定于驱动装置;驱动装置能够驱动运载装置沿第一壳体的轴向作直线往复运动;第一壳体的侧壁设有缺口,且缺口靠近第一壳体贯穿下斗体的侧壁的一端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抑尘漏斗
本技术涉及物料输送
,具体涉及一种抑尘漏斗。
技术介绍
在对颗粒状或粉末状的物料进行转移过程中,需要对颗粒状或粉末状的物料的多项性能进行把控,以实现对其品质的把控。然而,在将物料输入仓库或将物料从仓库输出时,物料的品质难以监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在将物料输入仓库或将物料从仓库输出时,物料的品质难以把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抑尘漏斗。为实现本技术目的提供的一种抑尘漏斗,包括上斗体、下斗体和上盖,下斗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下斗体内设有阀芯;阀芯位于出料口的正上方;阀芯的顶部固定有第一连接件;阀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支撑吊架固定连接;上盖的四周固定有弹簧伸缩器;上盖通过弹簧伸缩器与支撑吊架固定连接;抑尘漏斗还包括取样装置;取样装置包括圆筒结构的第一壳体;第一壳体的两端均为开口结构;第一壳体的一端能够贯穿下斗体的侧壁延伸至下斗体的内部;第一壳体的侧壁中部固定有圆筒结构的第二壳体,且第二壳体的内部与第一壳体的内部相连通;第二壳体远离第一壳体的一端为开口结构;第一壳体远离下斗体的一端固定有驱动装置;第一壳体的内部设有运载装置;运载装置的一端固定于驱动装置;驱动装置能够驱动运载装置沿第一壳体的轴向作直线往复运动;第一壳体的侧壁设有缺口,且缺口靠近第一壳体贯穿下斗体的侧壁的一端设置。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阀芯为圆锥结构或圆台结构;沿阀芯的轴向穿设有调节螺杆,且调节螺杆的两端贯穿阀芯的顶部及底部延伸至阀芯的外部;第一连接件为阀芯支架;阀芯支架与调节螺杆的顶部连接。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阀芯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连接的上阀芯、下阀芯和定位块;调节螺杆的底部与定位块固定连接。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阀芯支架为V型结构;阀芯支架的底部设有管套;管套套接于调节螺杆的顶部。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上阀芯和下阀芯的连接面的尺寸与出料口的开口尺寸相同。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运载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挡块、第二连接件和第二挡块;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均为圆筒结构;第二连接件为长条结构;第二挡块远离第二连接件的一端面与驱动装置固定连接。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均与第一壳体同轴设置;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的外侧壁均与第一壳体的内侧壁相贴合。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作动器;作动器包括圆筒结构的第三壳体;第三壳体内沿第三壳体的轴向穿设有圆筒结构的作动轴;第三壳体的一端固定有圆形板状结构的固定板,且固定板与第三壳体同轴设置;固定板远离第三壳体的一端面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作动轴的一端贯穿固定板与第二挡块远离第二连接件的一端面固定连接。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壳体远离下斗体的一端套接有第一法兰盘,通过第一法兰盘与固定板固定连接;靠近第一壳体贯穿下斗体的侧壁的一端,第一壳体套接有第二法兰盘;第二法兰盘能够与下斗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法兰盘及第二法兰盘均与第一壳体同轴设置。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取样装置还包括排出管;排出管包括有一端相连接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均为圆筒结构;第一导向部远离第二导向部的一端与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轴线与第二壳体的轴线相互垂直;第一导向部的轴线与第二壳体的轴线的夹角为120-150度;第二导向部的轴线与第一导向部的轴线的夹角为120-150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抑尘漏斗通过设置上斗体、下斗体、上盖和阀芯,在将物料输入仓库或将物料从仓库输出时,能够有效缓解物料中的粉尘向空气中扩散的问题。通过设置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运载装置,第一壳体的侧壁设有缺口,便于下斗体内的物料通过缺口流入第一壳体内。运载装置能够将通过缺口流入第一壳体内的物料转移至第二壳体内,再通过第二壳体的开口端流出。如此,在将物料输入仓库或将物料从仓库输出时,便于对物料的品质进行监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是本技术一种抑尘漏斗一具体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抑尘漏斗的左视图;图3是图1所示抑尘漏斗的俯视图;图4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2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是图1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1所述抑尘漏斗中取样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种抑尘漏斗中取样装置一具体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种抑尘漏斗中取样装置另一具体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上斗体,2-下斗体,3-上盖,4-阀芯,41-上阀芯,42-下阀芯,43-定位块,5-弹簧伸缩器,6-阀芯支架,7-调节螺杆,8-第三法兰盘,9-定位螺栓,10-密封圈,11-支承吊架,12-管套,13-螺母,14-检修手孔,100-取样装置,111-第一壳体,112-第二壳体,113-第二法兰盘,114-第一法兰盘,121-第一挡块,122-第二连接件,123-第二挡块,131-作动轴,132-固定板,133-第三壳体,141-第一导向部,142-第二导向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抑尘漏斗,包括上斗体、下斗体和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斗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n所述下斗体内设有阀芯;所述阀芯位于所述出料口的正上方;/n所述阀芯的顶部固定有第一连接件;所述阀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支撑吊架固定连接;/n所述上盖的四周固定有弹簧伸缩器;所述上盖通过所述弹簧伸缩器与所述支撑吊架固定连接;/n所述抑尘漏斗还包括取样装置;/n所述取样装置包括圆筒结构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均为开口结构;/n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能够贯穿所述下斗体的侧壁延伸至所述下斗体的内部;/n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中部固定有圆筒结构的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为开口结构;/n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下斗体的一端固定有驱动装置;/n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设有运载装置;所述运载装置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运载装置沿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作直线往复运动;/n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设有缺口,且所述缺口靠近所述第一壳体贯穿所述下斗体的侧壁的一端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抑尘漏斗,包括上斗体、下斗体和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斗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
所述下斗体内设有阀芯;所述阀芯位于所述出料口的正上方;
所述阀芯的顶部固定有第一连接件;所述阀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支撑吊架固定连接;
所述上盖的四周固定有弹簧伸缩器;所述上盖通过所述弹簧伸缩器与所述支撑吊架固定连接;
所述抑尘漏斗还包括取样装置;
所述取样装置包括圆筒结构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均为开口结构;
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能够贯穿所述下斗体的侧壁延伸至所述下斗体的内部;
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中部固定有圆筒结构的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为开口结构;
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下斗体的一端固定有驱动装置;
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设有运载装置;所述运载装置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运载装置沿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作直线往复运动;
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设有缺口,且所述缺口靠近所述第一壳体贯穿所述下斗体的侧壁的一端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抑尘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为圆锥结构或圆台结构;
沿所述阀芯的轴向穿设有调节螺杆,且所述调节螺杆的两端贯穿所述阀芯的顶部及底部延伸至所述阀芯的外部;
所述第一连接件为阀芯支架;
所述阀芯支架与所述调节螺杆的顶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抑尘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连接的上阀芯、下阀芯和定位块;
所述调节螺杆的底部与所述定位块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抑尘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支架为V型结构;
所述阀芯支架的底部设有管套;所述管套套接于所述调节螺杆的顶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抑尘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阀芯和所述下阀芯的连接面的尺寸与所述出料口的开口尺寸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纪锦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博世德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