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脚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1907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行车脚踏,包括踏板、传动杆以及转轴;所述转轴包括主轴体、副轴体以及连杆,所述主轴体与所述副轴体同轴设置,所述连杆与所述主轴体平行设置,所述主轴体与所述副轴体通过所述连杆同轴连接,所述踏板上开设有转孔,所述主轴体、所述副轴体以及所述连杆均穿设于所述转孔内,所述传动杆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连杆上,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踏板连接,所述副轴体通过曲柄与自行车本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提高蹬踏施力效率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行车脚踏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
,具体涉及一种自行车脚踏。
技术介绍
自由式踏蹬方法,就是脚在踏蹬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根据部位不同,踝关节角度也随着发生变化。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学原理,用力的方向与脚蹬旋转时所形成的圆周切线相一致,减少了膝关节和大腿动作幅度,有利于提高踏蹬频率,自然地通过临界区,减少死点。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对的放松,但这种踏蹬方法较难掌握。市面上为了达到与自由式踏蹬法的效果,推出了一款椭圆牙盘,其通过改变踏蹬过程中牙盘的齿数,实现减少死点的功能。但是其对脚的施力方向并没有做出控制,对提高骑手的施力效率作用不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自行车脚踏,解决现有技术中目前脚踏无法实现自由式蹬踏,施力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自行车脚踏,包括踏板、传动杆以及转轴;所述转轴包括主轴体、副轴体以及连杆,所述主轴体与所述副轴体同轴设置,所述连杆与所述主轴体平行设置,所述主轴体与所述副轴体通过所述连杆同轴连接,所述踏板上开设有转孔,所述主轴体、所述副轴体以及所述连杆均穿设于所述转孔内,所述传动杆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连杆上,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踏板连接,所述副轴体通过曲柄与自行车本体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设置凸形的转轴,转轴的主轴体和副轴体同轴连接,而连杆则与主轴体平行设置,骑自行车时主轴体和副轴体绕自身轴线旋转的时候,连杆会绕则主轴体和副轴体的轴线做圆周运动。连杆通过传动杆与踏板连接,因此连杆的圆周运动会拉动踏板来回摆动,通过踏板控制骑行时脚面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使得骑行时蹬踏用力的方向跟随蹬踏旋转时所形成的的圆周切线一同变化,实现自由式蹬踏,从而节省蹬踏用力,提高施力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自行车脚踏一实施方式在第一连杆处的截面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自行车脚踏一实施方式在第二连杆处的截面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自行车脚踏一实施方式的转轴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踏板,11、转孔,21、第一传动杆,22、第二传动杆,3、转轴,31、主轴体,32、第一副轴体,33、第二副轴体,34、第一连杆,35、第二连杆,36、曲柄连接口,X1、轴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1提供了自行车脚踏,以下简称脚踏,包括踏板1、传动杆以及转轴3;所述转轴3包括主轴体31、副轴体以及连杆,所述主轴体31与所述副轴体同轴设置,所述连杆与所述主轴体31平行设置,所述主轴体31与所述副轴体通过所述连杆同轴连接,所述踏板1上开设有转孔,所述主轴体31、所述副轴体以及所述连杆均穿设于所述转孔内,所述传动杆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连杆上,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踏板1连接,所述副轴体通过曲柄与自行车本体连接。本实施例中转轴3的主轴体31和副轴体同轴连接,而连杆则与主轴体31平行设置主轴体31和副轴体通过连杆连接,从而形成凸形的转轴3。通过传动杆拉动和按压踏板1使其跟随转轴3的转动而来回摆动,具体的,由于连杆与主轴体31和副轴体并不同轴,因此主轴体31和副轴体绕自身轴线X1旋转的时候,连杆会绕则主轴体31和副轴体的轴线X1做圆周运动,连杆通过传动杆与踏板1连接,因此连杆的圆周运动会拉动踏板1来回摆动,此时的踏板1的运动类似于缝纫机的脚踏板1的踩动时的运动,不同之处在于缝纫机是通过脚踩动脚踏板1来回摆动从而带动转轮转动,而本实施例中是通过凸形转轴3的转动带动踏板1的来回摆动。具体的,正常踩踏时曲柄逆时针旋转,转轴3也逆时针旋转,当脚踏在最高点时,传动杆位于上方,传动杆拉动踏板1前侧,使得踏板1固定在前高后低的状态;当曲柄与地面平行时,传动杆控制踏板1平行地面;当脚踏在最低点时,传动杆位于下方,传动杆按压踏板1前侧,使得脚踏固定在前低后高状态,实现来回摆动。通过传动杆带动踏板1的来回摆动来自动控制骑行者的脚面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使得骑行时蹬踏用力的方向跟随蹬踏旋转时所形成的的圆周切线一同变化,实现自由式蹬踏。也就是,在曲柄转动到不同位置时,踏板1与地面的夹角不同,脚面贴合于踏板1,因此踏板1的来回摆动可以控制脚的施力方向,使得脚所施加的踩踏力与在脚踏圆周运动的切线方向上的分力达到最大,从而实现自由式蹬踏,从而节省蹬踏用力,提高施力效率。优选的,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副轴体的数量以及所述连杆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一一对应,所述副轴体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轴体31的两端,且两个所述副轴体均与所述主轴体31同轴设置,两个所述连杆均与所述主轴体31平行设置,两个所述副轴体分别通过对应的连杆与所述主轴体31同轴连接,两个所述副轴体、两个所述连杆以及所述主轴体31均穿设于所述转孔内,所述传动杆的数量为两个且与两个所述连杆一一对应,两个所述传动杆的一端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连杆上,两个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踏板1连接。本优选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副轴体,两个副轴体分别连接于主轴体31的两端,两个副轴体的对称分布有利于转轴3整体的稳定转动,具体的,两个副轴体分别为第一副轴体32和第二副轴体33。两个传动杆分别在踏板1的两端对踏板1进行按压和拉动,使得踏板1的两端受力均衡,避免出现拉力不均导致卡死的现象。具体的,两根连杆分别为第一连杆34和第二连杆35,主轴体31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杆34与第一副轴体32同轴连接,主轴体3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35与第二副轴体33同轴连接,两根传动杆分别为第一传动杆21和第二传动杆22,第一传动杆21的一端穿设于第一连杆34上,第一传动杆21的另一端连接于踏板1上,第二传动杆22的一端穿设于第二连杆35上,第二传动杆22的另一端连接于踏板1上。优选的,如图1、图2、图3所示,两个所述连杆分别位于所述主轴体31轴线X1的两侧,如图1所示,两根所述传动杆分别连接于所述踏板1沿转轴方向的两侧。具体的,第一传动杆21的一端穿设于第一连杆34上的A点,第一传动杆21的另一端连接于踏板1上的B点,第二传动杆22的一端穿设于第二连杆35上的D点,第二传动杆22的另一端连接于踏板1上的C点。B点和C点即分别位于踏板眼转轴方向的两侧,转轴3转动时,第一传动杆21和第二传动杆22由于位于转轴3轴线X1的不同侧,因此第一传动杆21转至上方时,第二传动杆22会转至下方,此时,由于B点和C点分别位于转轴3的两侧,因此第一连杆34会通过第一传动杆21拉动踏板1的B点侧往上运动时,第二连杆35会通过第二传动杆22按压踏板1的C点侧往下运动。相反的,当第一传动杆21转至下方,第二传动杆22转至上方时,第一连杆34会通过第一传动杆21按压踏板1的B点侧往下运动时,第二连杆35会通过第二传动杆22拉动踏板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行车脚踏,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传动杆以及转轴;所述转轴包括主轴体、副轴体以及连杆,所述主轴体与所述副轴体同轴设置,所述连杆与所述主轴体平行设置,所述主轴体与所述副轴体通过所述连杆同轴连接,所述踏板上开设有转孔,所述主轴体、所述副轴体以及所述连杆均穿设于所述转孔内,所述传动杆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连杆上,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踏板连接,所述副轴体通过曲柄与自行车本体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脚踏,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传动杆以及转轴;所述转轴包括主轴体、副轴体以及连杆,所述主轴体与所述副轴体同轴设置,所述连杆与所述主轴体平行设置,所述主轴体与所述副轴体通过所述连杆同轴连接,所述踏板上开设有转孔,所述主轴体、所述副轴体以及所述连杆均穿设于所述转孔内,所述传动杆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连杆上,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踏板连接,所述副轴体通过曲柄与自行车本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脚踏,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轴体的数量以及所述连杆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一一对应,所述副轴体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轴体的两端,且两个所述副轴体均与所述主轴体同轴设置,两个所述连杆均与所述主轴体平行设置,两个所述副轴体分别通过对应的连杆与所述主轴体同轴连接,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玉银杨小清陈昆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齐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