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绕组线圈的绕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制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机绕组线圈的绕制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绕线方法为单向绕制,这样的绕制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绕制效率低;单向绕制时线圈不紧凑,导致电阻较大,电磁力较低,且通电时由于振动会导致线圈匝间摩擦加剧,严重的会导致绝缘层损坏,进而产生匝间短路烧毁线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包括,提供了一种电机绕组线圈的绕制方法,其能够提高电机绕组线圈的绕制效率,并使得电机绕组线圈的导线间紧密接触,从而能够降低电机绕组线圈的电阻,提高电机绕组线圈的电磁力,并避免线圈匝间因为摩擦而导致绝缘层损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绕组线圈的绕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绕线模具绕其轴线转动;出线嘴由绕线模具的一端沿与绕线模具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向绕线模具的另一端运动,直至第一层线圈绕设于绕线模具的外周面;步骤2:绕制第n+1层线圈时,n为≥1的整数,出线嘴保持绕制第n层线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绕组线圈的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绕线模具绕其轴线转动;出线嘴由所述绕线模具的一端沿与所述绕线模具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向所述绕线模具的另一端运动,直至第一层线圈绕设于所述绕线模具的外周面;/n步骤2:绕制第n+1层线圈时,n为≥1的整数,所述出线嘴保持绕制第n层线圈的末端线圈时的位置,并绕制第n+1层线圈的第一圈导线;/n步骤3:限位装置向靠近所述绕线模具的方向运动,并与所述第n+1层线圈的第一圈导线抵持,以引导由所述出线嘴输出的导线沿与所述绕线模具的轴线平行的方向依次紧密缠绕于所述绕线模具;所述限位装置与所述绕线模具同步转动第一预设角度之后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绕组线圈的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绕线模具绕其轴线转动;出线嘴由所述绕线模具的一端沿与所述绕线模具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向所述绕线模具的另一端运动,直至第一层线圈绕设于所述绕线模具的外周面;
步骤2:绕制第n+1层线圈时,n为≥1的整数,所述出线嘴保持绕制第n层线圈的末端线圈时的位置,并绕制第n+1层线圈的第一圈导线;
步骤3:限位装置向靠近所述绕线模具的方向运动,并与所述第n+1层线圈的第一圈导线抵持,以引导由所述出线嘴输出的导线沿与所述绕线模具的轴线平行的方向依次紧密缠绕于所述绕线模具;所述限位装置与所述绕线模具同步转动第一预设角度之后,所述限位装置向远离所述绕线模具的方向运动;
步骤4:所述出线嘴沿与所述绕线模具的轴线平行的方向,由绕制所述第n层线圈的末端线圈时的一端向所述绕线模具的另一端运动,直至所述第n+1层线圈的其余部分绕制完成;
重复上述步骤2-步骤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绕组线圈的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出线嘴由所述绕线模具的一端沿与所述绕线模具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向所述绕线模具的另一端运动,直至第一层线圈绕设于所述绕线模具的外周面的步骤,包括:
所述出线嘴由所述绕线模具的一端沿与所述绕线模具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向所述绕线模具的另一端运动第一预设距离后,所述绕线模具绕其轴线转动第二预设角度;
所述出线嘴沿与所述绕线模具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回退第二预设距离后,所述绕线模具绕其轴线转动第三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与所述第三预设角度之和为360°,且所述第一预设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距离;
重复上述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绕组线圈的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出线嘴沿与所述绕线模具的轴线平行的方向,由绕制所述第n层线圈的末端线圈时的一端向所述绕线模具的另一端运动的步骤,包括:
所述出线嘴由绕制所述第n层线圈的末端线圈时的一端向所述绕线模具的另一端第一预设距离后,所述绕线模具绕其轴线转动第二预设角度;
所述出线嘴沿与所述绕线模具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回退第二预设距离后,所述绕线模具绕其轴线转动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凯,崔一鹏,刘强,常立宏,庞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东辉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