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机及极性的判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27969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作业机及极性的判定方法,能够基于标记部来判定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的极性。作业机的控制装置具有:引脚位置检测部,基于由拍摄装置拍摄到的拍摄数据来检测一对引脚的位置即引脚位置;第一检测区域设定部,基于由引脚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引脚位置来设定第一检测区域,该第一检测区域是位于一对引脚的外侧的包含底部的一部分的区域;第二检测区域设定部,设定第二检测区域,所述第二检测区域隔着一对引脚而位于与第一检测区域相反的一侧、且是位于一对引脚的外侧的包含底部的一部分的区域;及极性判定部,基于第一检测区域和第二检测区域各自是否存在标记部来判定一对引脚的极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业机及极性的判定方法
本公开涉及判定具有一对引脚的引脚元件的极性的作业机及极性的判定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存在基于拍摄数据来检测吸嘴所吸附的电子元件的中心的位置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等)。专利文献1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设定内切于电子元件的一对电极部的第一窗口和外切于一对电极部的第二窗口。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基于第一窗口及第二窗口内的亮度来检测电子元件的中心的位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73519号公报(图5)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另外,例如在具有一对引脚的引脚元件中,存在引脚的极性。引脚元件需要以正确配置极性的状态来供给或装配于电路基板等。而且,在这种引脚元件中,设有表示引脚的极性的标记部。因此,希望提出能够基于标记部来判定引脚元件的极性的技术。本公开是鉴于上述的课题而作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基于标记部来判定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的极性的作业机及极性的判定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说明书公开了作业机,其具备:头部,保持引脚元件并移动,所述引脚元件具有主体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的一对引脚及表示所述一对引脚的极性的标记部;拍摄装置,拍摄保持于所述头部的所述引脚元件的所述底部;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引脚位置检测部,基于由所述拍摄装置拍摄到的拍摄数据来检测所述一对引脚的位置即引脚位置;第一检测区域设定部,基于由所述引脚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引脚位置来设定第一检测区域,所述第一检测区域是位于所述一对引脚的外侧的包含所述底部的一部分的区域;第二检测区域设定部,设定第二检测区域,所述第二检测区域隔着所述一对引脚而位于与所述第一检测区域相反的一侧、且是位于所述一对引脚的外侧的包含所述底部的一部分的区域;及极性判定部,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区域和所述第二检测区域各自是否存在所述标记部来判定所述一对引脚的极性。而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极性的判定方法,是作业机中一对引脚的极性的判定方法,所述作业机具备:头部,保持引脚元件并移动,所述引脚元件具有主体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的所述一对引脚及表示所述一对引脚的极性的标记部;及拍摄装置,拍摄保持于所述头部的所述引脚元件的所述底部,所述极性的判定方法包括:引脚位置检测工序,基于由所述拍摄装置拍摄到的拍摄数据来检测所述一对引脚的位置即引脚位置;第一检测区域设定工序,基于由所述引脚位置检测工序检测出的所述引脚位置来设定第一检测区域,所述第一检测区域是位于所述一对引脚的外侧的包含所述底部的一部分的区域;第二检测区域设定工序,设定第二检测区域,所述第二检测区域隔着所述一对引脚而位于与所述第一检测区域相反的一侧、且是位于所述一对引脚的外侧的包含所述底部的一部分的区域;及极性判定工序,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区域和所述第二检测区域各自是否存在所述标记部来判定所述一对引脚的极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公开,判定中间隔着一对引脚的第一检测区域和第二检测区域这两个检测区域是否存在标记部。由此,能够基于标记部来判定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的极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元件装配机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元件装配机的元件装配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元件装配机所具备的控制装置的框图。图4是表示引脚元件的元件编带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零件相机的概略图。图6是表示从供给引脚元件后到装配于电路基材为止的元件装配机的动作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零件相机的拍摄数据的图。图8是表示拍摄引脚弯曲的引脚元件而得到的拍摄数据的图。图9是表示设定有多个第一检测区域及多个第二检测区域的情况下的拍摄数据的图。图10是表示第一检测区域及第二检测区域的平均亮度与极性的判定结果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1是表示仅设定有多个第一检测区域的情况下的拍摄数据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元件装配机的结构)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图1中表示元件装配机10。元件装配机10是用于执行对于电路基材12的元件安装作业的装置。元件装配机10具备装置主体20、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元件装配装置24、标记相机26、零件相机28、元件供给装置30、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及控制装置34(参照图3)。另外,作为电路基材12,可列举电路基板、三维构造的基材等,作为电路基板,可列举印制布线板、印制电路板等。装置主体20由机架部40和架设于该机架部40的上方的梁部42构成。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配设于机架部4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具有搬运装置50和夹紧装置52。搬运装置50是搬运电路基材12的装置。夹紧装置52是保持电路基材12的装置。由此,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搬运电路基材12,并且在预定的位置处固定地保持电路基材12。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路基材12的搬运方向称作X方向,将垂直于X方向的水平方向称作Y方向,将铅垂方向称作Z方向。即,元件装配机10的宽度方向为X方向,前后方向为Y方向。元件装配装置24配设于梁部42,具有两台作业头60、62和作业头移动装置64。如图2所示,在各作业头60、62的下端面设有吸嘴66,利用该吸嘴66吸附保持元件。而且,作业头移动装置64具有X方向移动装置68、Y方向移动装置70和Z方向移动装置72。并且,通过X方向移动装置68和Y方向移动装置70可使两台作业头60、62一体地移动到机架部40上的任意位置。而且,各作业头60、62以可拆装的方式装配于滑动件74、76。Z方向移动装置72使滑动件74、76单独地沿上下方向移动。即,作业头60、62通过Z方向移动装置72而单独地沿上下方向移动。标记相机26以朝下的状态安装于滑动件74,与作业头60一起沿着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移动。由此,标记相机26拍摄机架部40上的任意位置。如图1所示,零件相机28以朝上的状态配设于机架部40上的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与元件供给装置30之间。由此,零件相机28拍摄由作业头60、62的吸嘴66所把持的元件。元件供给装置30配设于机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的端部。元件供给装置30具有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和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80。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是供给载置于托盘上的状态的元件的装置。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80是通过带式供料器81、杆式供料器(省略图示)来供给元件的装置。带式供料器81以可拆装的方式装配于固定地设置在机架部40的前方侧端部的带式供料器保持台90。带式供料器81是从元件编带120(参照图4)拆取引脚元件122并供给所拆取的引脚元件122的装置。引脚元件122例如是径向元件。如图5所示,元件编带120具有多个引脚元件122和载带124。引脚元件122具有大致为圆柱状的主体部126和两根引脚127、128。两根引脚127、128呈细棒状,从Z方向上的主体部126的一端部即底部126A而与主体部126的轴心方向平行地向下方延伸出。而且,在两根引脚127、12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作业机,具备:/n头部,保持引脚元件并移动,所述引脚元件具有主体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的一对引脚及表示所述一对引脚的极性的标记部;/n拍摄装置,拍摄保持于所述头部的所述引脚元件的所述底部;及/n控制装置,/n所述控制装置具有:/n引脚位置检测部,基于由所述拍摄装置拍摄到的拍摄数据来检测所述一对引脚的位置即引脚位置;/n第一检测区域设定部,基于由所述引脚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引脚位置来设定第一检测区域,所述第一检测区域是位于所述一对引脚的外侧的包含所述底部的一部分的区域;/n第二检测区域设定部,设定第二检测区域,所述第二检测区域隔着所述一对引脚而位于与所述第一检测区域相反的一侧、且是位于所述一对引脚的外侧的包含所述底部的一部分的区域;及/n极性判定部,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区域和所述第二检测区域各自是否存在所述标记部来判定所述一对引脚的极性。/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作业机,具备:
头部,保持引脚元件并移动,所述引脚元件具有主体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的一对引脚及表示所述一对引脚的极性的标记部;
拍摄装置,拍摄保持于所述头部的所述引脚元件的所述底部;及
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
引脚位置检测部,基于由所述拍摄装置拍摄到的拍摄数据来检测所述一对引脚的位置即引脚位置;
第一检测区域设定部,基于由所述引脚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引脚位置来设定第一检测区域,所述第一检测区域是位于所述一对引脚的外侧的包含所述底部的一部分的区域;
第二检测区域设定部,设定第二检测区域,所述第二检测区域隔着所述一对引脚而位于与所述第一检测区域相反的一侧、且是位于所述一对引脚的外侧的包含所述底部的一部分的区域;及
极性判定部,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区域和所述第二检测区域各自是否存在所述标记部来判定所述一对引脚的极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第一检测区域设定部设定位置相互不同的多个所述第一检测区域,
所述第二检测区域设定部设定位置相互不同的多个所述第二检测区域,
所述极性判定部基于多个所述第一检测区域和多个所述第二检测区域各自是否存在所述标记部来判定所述一对引脚的极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极性判定部根据所述第一检测区域的平均亮度不同于所述第二检测区域的平均亮度这一情况,判定为所述第一检测区域或所述第二检测区域存在所述标记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极性判定部根据多个所述第一检测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检测区域的平均亮度为预定亮度值这一情况,判定为所述第一检测区域存在所述标记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广己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富士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