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动载荷时域识别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动载荷识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动载荷时域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作为结构动力学领域中的第二类逆问题,动载荷识别近年来发展出了许多动载荷识别的人工智能方法,主要以神经网络算法、进化算法为主。智能算法的引入主要针对动载荷识别的不适定,对不确定因素、非线性、大规模复杂系统适应性不好等问题。在实际工程中,在某些复杂边界条件或工作边界条件下,高精度的动力学模型参数获取十分困难,传统的动载荷识别方法依赖高精度的动力学模型参数,因此智能算法的产生为动载荷识别带来了更为便利的分析过程。在已有的基于神经网络的动载荷识别方法中,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应用较广,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建立基础的神经网络拓扑结构,对网络初始化,再用已知的样本对作训练学习,对学习好的模型,将实测响应作为输入,得到识别的动载荷。但是由于动载荷识别的神经网络拓扑结构不易建立,典型的训练谱的选择较难,训练工作量大,因此发展相对缓慢。传统的基于神经网络的动载荷识别方法与成熟的动载荷识别方法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动载荷时域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获取结构体受到动载荷作用所产生的系统动力学振动响应数据,作为训练集数据;/n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理论搭建动载荷识别的逆向模型,包括依次连接的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建立起系统响应与外载荷之间的内在关系,所述动载荷时域识别逆向模型表示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动载荷时域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结构体受到动载荷作用所产生的系统动力学振动响应数据,作为训练集数据;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理论搭建动载荷识别的逆向模型,包括依次连接的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建立起系统响应与外载荷之间的内在关系,所述动载荷时域识别逆向模型表示为:
式中表示待识别动载荷,表示卷积神经网络全连接层的层数,,表示待识别动载荷在激活函数非线性化前的变量,为全连接层第层的权值矩阵,为第层的振动响应,为第层的偏置值,表示激活函数;
利用训练集数据对动载荷识别的逆向模型进行训练,得到输出层与各隐藏层的线性关系矩阵,包括权值与偏置;
获取待识别的目标结构体的振动响应数值,利用训练好的动载荷时域识别逆向模型,识别出所作用的动载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动载荷时域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理论搭建动载荷识别的逆向模型包括:
S1、基于离散时间序列建立卷积神经网络的卷积层与池化层:
获取结构体各测点的振动响应变量时域离散序列:
,,…
记为,其中N表示时间序列点,n表示第n个测点;
定义用于动载荷识别的卷积核,得到卷积后的离散信号:
式中表示卷积,对每一个测量点的响应,有:
令动载荷经过非线性变换前的输出序列为,则由神经网络的全连接层得到输出序列为各响应数值的权值和,即:
式中:为卷积核的级数表示,为各测点的响应数值的权重和,权值为各测点振动响应在全连接层中对应的权重,b为偏置值;
经过卷积层卷积后通过激活函数非线性化的输出为:
其中V指卷积层的层数,池化层对卷积层提取的振动响应数据进行压缩,池化后的输出为:
为池化覆盖的区域
其中表示上一层卷积层的输出,M表示池化层层数;
S2、构建卷积神经网络的全连接层:
记外载荷的时域离散序列为,记为表示第个节点,m表示外载荷个数,k表示神经网络最后一层,即输出层,全连接层的权值记为,代表全连接层的层数,上角标表示第层的节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金辉,杨泓基,罗淑一,唐宏志,张方,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