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及发动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26466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及发动机,包括由左曲轴箱体和右曲轴箱体的底部配合形成的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具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油底壳的进油口和出油口间设置有迷宫式净化结构;利于发动机在高负荷情况下也能有效净化机油,使发动机能够得到充分有效润滑,利于解决曲柄连杆抱死、拉缸、气门卡死等问题,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及发动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净化系统及发动机,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现有市场上的立式发动机在应用到货运三轮车时,由于发动机长时间处于大负荷状态下,如负重达2吨,车速低至20以下,发动机转速高于8000以上等情形,使得发动机负荷过大,易导致档齿、离合器、曲柄连杆、箱体等零部件的磨损,使机油清洁度变差。而现有发动机的机油过滤结构,仅在曲轴处设置了离心式精滤器,其余油道均为粗滤,且机油池缺乏杂质拦截结构,使得机油杂质可以直接进入主油道,使得对机油净化效果不明显,且极易出现油道堵塞问题,导致润滑不良,使得易出现曲柄连杆抱死、拉缸、气门卡死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及发动机。该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及发动机,油底壳采用迷宫式净化结构,利于发动机在高负荷情况下也能有效净化机油,使发动机能够得到充分有效润滑,利于解决曲柄连杆抱死、拉缸、气门卡死等问题,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及发动机,油底壳采用迷宫式净化结构,利于发动机在高负荷情况下也能有效净化机油,使发动机能够得到充分有效润滑,利于解决曲柄连杆抱死、拉缸、气门卡死等问题,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包括由左曲轴箱体和右曲轴箱体的底部配合形成的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具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油底壳的进油口和出油口间设置有迷宫式净化结构;所述发动机为立式发动机并油底壳对应形成于左曲轴箱体和右曲轴箱体相配合处的底部,迷宫式净化结构位于油底壳的进油口和出油口间并位于油底壳的积油面下,油底壳处积聚的机油(即润滑油,下同,将不再赘述)经过迷宫式净化结构的进油口沉入并经迷宫式净化结构除杂后,经过出油口进入主油道也就是机油泵进油道,并经机油泵泵出,泵出的机油一部分经机油泵出油道进入右曲轴箱盖油道后,再进入机油精滤器(如离心式精滤器,位于右曲轴箱体侧,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进行精过滤,以形成对发动机曲柄连杆部件的连杆大头滚针的润滑,另一部分泵出机油可经机油泵出油道进入右箱体油道后直接形成对发动机的气缸头、主副轴等部件的润滑(且该部分机油中有一股可单独冷却活塞并顺带润滑活塞缸体);所述迷宫式净化结构可具有阶梯油池结构,其设置利于拦截进入迷宫式净化结构中机油的杂质(如通过在迷宫式净化结构I内设置迷宫筋、迷宫式净化结构II内设置油池筋拦截机油中的杂质),利于对机油的净化,利于发动机在高负荷情况下也能有效净化机油,避免较多的杂质直接进入机油泵进油道造成的油道堵塞问题,及避免导致润滑不良及使得曲柄连杆抱死、拉缸、气门卡死等问题出现,利于提高发动机的寿命。进一步,所述迷宫式净化结构包括对应左曲轴箱体侧的迷宫式净化结构I和对应右曲轴箱体侧的迷宫式净化结构II;所述迷宫式净化结构I具有进油口I、阶梯油池I和出油口I,所述阶梯油池I处设置有机油滤网;油底壳处积聚的机油经过迷宫式净化结构I的进油口I(也就是油底壳的进油口)沉入阶梯油池I内,并经过机油滤网的过滤后由出油口I进入迷宫式净化结构II中;利于对进入迷宫式净化结构I中机油的粗过滤,除去机油内的杂质;所述机油滤网的设置处对应设置有机油滤网盖,利于机油滤网的拆装及除去滤除的杂质,利于发动机在高负荷情况下也能有效净化机油。进一步,所述迷宫式净化结构II具有连通于出油口I的进油口II、阶梯油池II和出油口II;所述出油口II连通于机油泵进油道;所述迷宫式净化结构II的进油口II也可以理解为迷宫式净化结构I的出油口I,即出油口I和进油口II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机油进入阶梯油池II后,经过在阶梯油池II内的进一步除杂,再经过出油口II(也就是油底壳的出油口)进入主油道也就是机油泵进油道,进一步利于发动机在高负荷情况下也能有效净化机油。进一步,所述阶梯油池II内具有用于拦截机油杂质的油池筋并形成多个储油腔;利于拦截进入阶梯油池II中机油的杂质,并拦截的杂质会在重力作用下累积于储油腔内,利于避免对油道的堵塞,利于保证机油除杂净化效果;所述出油口II处设置有朝向储油腔侧延伸并使得出油口II处的出油通道收缩的凸出结构;利于进入机油泵进油道的机油的进一步过滤除杂,减少进入主油道也就是机油泵进油道的杂质,从而进一步提高润滑油的除杂净化效果。进一步,所述阶梯油池II处还设置有用于发动机大幅前倾时保证阶梯油池II内有效进油的辅助进油道;所述辅助进油道处设置有用于机油杂质拦截的油池筋并形成辅助油腔;利于避免发动机大幅前倾使得油底壳内积聚的机油无法顺利的由进油口I进入迷宫式净化结构I时,通过辅助进油道的设置,利于使得油底壳内聚积的机油通过辅助进油道直接进入迷宫式净化结构II的阶梯油池II,并在油池筋的拦截作用下除杂,利于保证在发动机大幅前倾时依然能够有效的对发动机内相应部件的润滑。进一步,所述迷宫式净化结构II对应处的顶部设置有用于避免机油泵吸空的消气孔;利于避免油道内进入空气时不能及时排除而导致的机油泵吸空问题出现,利于保证机油泵的使用寿命及保证发动机内的润滑效果。进一步,所述机油滤网设置于阶梯油池I的靠近出油口I侧;利于迷宫式净化结构I内的阶梯油池I及机油滤网拦截的机油杂质在重力作用下落于阶梯油池I的底部,利于保证油道的畅通及利于通过打开设置于对应处的机油滤网盖即可实现机油杂质的及时清除,以保证发动机机油的净化效果。进一步,进入机油泵进油道的机油经机油泵泵出后,一部分机油经由右曲轴箱盖油道进入机油精滤器并于精过滤后润滑发动机相应部件,另一部分机油经由右箱体油道润滑发动机内相应部件;利于经过迷宫式净化结构过滤后的机油在精过滤后形成对发动机曲柄连杆部件的连杆大头滚针的润滑,并另一部分泵出机油经机油泵出油道进入右箱体油道可直接形成对发动机的气缸头、主副轴等部件的润滑(且该部分机油中有一股可单独冷却活塞并顺带润滑活塞缸体);利于保证润滑发动机曲柄连杆部件的连杆大头滚针的机油净化效果及利于满足对发动机的气缸头、主副轴等部件的充分润滑及对活塞的冷却需求。进一步,曲轴箱体内设置有用于将发动机内相应部件处回流的机油导至油底壳处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设置以利于将润滑气缸头部件、气缸体部件、活塞缸体、曲柄连杆部件、主副轴部件、变速机构组件、换挡臂部件等零部件后的机油经导流板回流导至油底壳处为宜;回流至油底壳处的机油中的另一部分为由离合器组件、脚起动轴、机油精滤器等回流的机油,利于使得润滑发动机内相应部件后的机油均可以通过迷宫式净化结构(包括迷宫式净化结构I和迷宫式净化结构II)的过滤,再由机油泵泵出实现对发动机内相应部件的持续润滑,以利于保证机油的净化效果,避免曲柄连杆抱死、拉缸、气门卡死等问题出现,及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如上所述的迷宫式净化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及发动机,其油底壳处积聚的机油经过迷宫式净化结构的进油口沉入具有阶梯结构的迷宫式油池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左曲轴箱体和右曲轴箱体的底部配合形成的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具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油底壳的进油口和出油口间设置有迷宫式净化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左曲轴箱体和右曲轴箱体的底部配合形成的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具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油底壳的进油口和出油口间设置有迷宫式净化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宫式净化结构包括对应左曲轴箱体侧的迷宫式净化结构I和对应右曲轴箱体侧的迷宫式净化结构II;所述迷宫式净化结构I具有进油口I、阶梯油池I和出油口I,所述阶梯油池I处设置有机油滤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宫式净化结构II具有连通于出油口I的进油口II、阶梯油池II和出油口II;所述出油口II连通于机油泵进油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油池II内具有用于拦截机油杂质的油池筋并形成多个储油腔;所述出油口II处设置有朝向储油腔侧延伸并使得出油口II处的出油通道收缩的凸出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迷宫式润滑油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松张瑜陈艺方邹正偉阳远贵
申请(专利权)人: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