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海运输船智能抛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5802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航海运输船智能抛锚装置,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中部设有工字板,所述工字板内侧设有绕线轮,所述绕线轮中部设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一端设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一侧下方设有气动转动结构,所述气动转动结构上方可拆卸连接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滑动连接定位锚,且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气动发射结构,所述气动发射结构对应挤压连接所述定位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航海运输船智能抛锚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航海运输船
,主要涉及一种航海运输船智能抛锚装置。
技术介绍
锚一般指船锚,是锚泊设备的主要部件。铁制的停船器具,用铁链连在船上,把锚抛在水底,可以使船停稳。古代的锚是一块大石头,或是装满石头的篓筐,称为”碇“。碇石用绳系住沉入水底,依其重量使船停泊。后来有木爪石锚,即在石块两旁系上木爪,靠重量和抓力使船停泊。中国南朝已有关于金属锚的记载。中国古代帆船使用四爪铁锚,这种锚性能优良,在舢板和小船上仍有使用。现有的锚通过一端设置有锁链,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锁链将对应的锚丢至对应的位置,从而实现对应的定位效果。但是,由于链条较为的重,利用人工进行对应的抛锚的时候比较的重,且定位难以达到准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由于链条较为的重,利用人工进行对应的抛锚的时候比较的重,且定位难以达到准确的技术问题。2.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航海运输船智能抛锚装置,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中部设有工字板,所述工字板内侧设有绕线轮,所述绕线轮中部设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一端设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一侧下方设有气动转动结构,所述气动转动结构上方可拆卸连接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滑动连接定位锚,且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气动发射结构,所述气动发射结构对应挤压连接所述定位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杆上设有第一连接盘,所诉第一连接盘外侧对称设有多个第一滑槽,所述工字板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滑动连接L型板,所述L型板上端设有第三滑槽,且所述L型板下方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槽。进一步的,所述气动转动结构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中部设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下方设有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中部滑动连接第三转动杆,所述第三转动杆可拆卸连接气动升降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气动升降结构包括握柄,所述握柄下方设有橡胶塞,所述支撑板内侧设有第四滑槽,所述橡胶塞滑动连接所述第四滑槽,且所述第四滑槽下方可拆卸连接第一导管,且所述第一导管内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下方、所述第一导管可拆卸连接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一端设有球阀,所述第一连接板一侧设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导管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管,且所述第一导管内设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转动杆。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呈类“7”字型设置,且所述第二导管处、所述第一连接板呈倾斜30-55°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两个线槽,两个所述线槽内的线传动连接所述绕线轮。进一步的,所述气动发射结构包括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内侧,所述第三气缸一端设有挤压环,所述挤压环挤压连接所述定位锚。进一步的,所述线槽底部呈半圆形设置,其对应半圆与所述定位锚杆的弧度相同。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锚的挂钩上均设有通孔,所述定位锚的锚杆上设有涡轮,所述定位锚上方设有蓄电池。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锚呈类“箭头”式设置,且所述通孔对应形状设置。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首先通过设置有绕线轮,利用绕线轮来实现对应的定位锚可以进行对应的生长,同时,利用驱动电机使得锚的收缩更为的方便。同时,利用气动转动结构来实现对应的第二支撑板位置进行对应的调节,从而来实现锚向下抛的角度,然后,在通过气动发射结构来实现对锚一推力,从而实现对应的锚可以快速抛如水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工字板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二支撑板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气动转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气动发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定位锚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板,11-第四滑槽,2-工字板,21-第二滑槽,22-L型板,23-第三滑槽,3-绕线轮,4-第一转动杆,41-第一连接盘,42-第一滑槽,5-第一驱动电机,6-气动转动结构,61-第一连接板,62-第二转动杆,63-气动升降结构,631-握柄,632-橡胶塞,633-第一导管,634-单向阀,635-第二导管,636-球阀,637-第一连接管,638-活塞杆,7-第二支撑板,71-第一连接环,72-第三转动杆,73-线槽,8-定位锚,81-通孔,82-涡轮,83-蓄电池,9-气动发射结构,91-第三气缸,92-挤压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实施例,请参照附图1-6,一种航海运输船智能抛锚装置,包括支撑板1,所述支撑板1中部设有工字板2,所述工字板2内侧设有绕线轮3,所述绕线轮3中部设有第一转动杆4,所述第一转动杆4一端设有第一驱动电机5,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板1;所述支撑板1一侧下方设有气动转动结构6,所述气动转动结构6上方可拆卸连接第二支撑板7,所述第二支撑板7上滑动连接定位锚8,且所述第二支撑板7上设有气动发射结构9,所述气动发射结构9对应挤压连接所述定位锚8。实施例,请参照附图1-2,所述第一转动杆4上设有第一连接盘41,所诉第一连接盘41外侧对称设有多个第一滑槽42,所述工字板2上设有第二滑槽21,所述第二滑槽21滑动连接L型板22,所述L型板22上端设有第三滑槽23,且所述L型板22下方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槽42。实施例,请参照附图1-4,所述气动转动结构6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板61,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61中部设有第二转动杆62,所述第二转动杆6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7,所述第二支撑板7下方设有第一连接环71,所述第一连接环71中部滑动连接第三转动杆72,所述第三转动杆72可拆卸连接气动升降结构63。实施例,请参照附图1-4,所述气动升降结构63包括握柄631,所述握柄631下方设有橡胶塞632,所述支撑板1内侧设有第四滑槽11,所述橡胶塞632滑动连接所述第四滑槽11,且所述第四滑槽11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航海运输船智能抛锚装置,包括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中部设有工字板(2),所述工字板(2)内侧设有绕线轮(3),所述绕线轮(3)中部设有第一转动杆(4),所述第一转动杆(4)一端设有第一驱动电机(5),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板(1);/n所述支撑板(1)一侧下方设有气动转动结构(6),所述气动转动结构(6)上方可拆卸连接第二支撑板(7),所述第二支撑板(7)上滑动连接定位锚(8),且所述第二支撑板(7)上设有气动发射结构(9),所述气动发射结构(9)对应挤压连接所述定位锚(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航海运输船智能抛锚装置,包括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中部设有工字板(2),所述工字板(2)内侧设有绕线轮(3),所述绕线轮(3)中部设有第一转动杆(4),所述第一转动杆(4)一端设有第一驱动电机(5),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板(1);
所述支撑板(1)一侧下方设有气动转动结构(6),所述气动转动结构(6)上方可拆卸连接第二支撑板(7),所述第二支撑板(7)上滑动连接定位锚(8),且所述第二支撑板(7)上设有气动发射结构(9),所述气动发射结构(9)对应挤压连接所述定位锚(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海运输船智能抛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杆(4)上设有第一连接盘(41),所诉第一连接盘(41)外侧对称设有多个第一滑槽(42),所述工字板(2)上设有第二滑槽(21),所述第二滑槽(21)滑动连接L型板(22),所述L型板(22)上端设有第三滑槽(23),且所述L型板(22)下方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槽(4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海运输船智能抛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转动结构(6)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板(61),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61)中部设有第二转动杆(62),所述第二转动杆(6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7),所述第二支撑板(7)下方设有第一连接环(71),所述第一连接环(71)中部滑动连接第三转动杆(72),所述第三转动杆(72)可拆卸连接气动升降结构(6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航海运输船智能抛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升降结构(63)包括握柄(631),所述握柄(631)下方设有橡胶塞(632),所述支撑板(1)内侧设有第四滑槽(11),所述橡胶塞(632)滑动连接所述第四滑槽(11),且所述第四滑槽(11)下方可拆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一鸣张立菁丁振国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