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46632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三极管引线框架技术领域,具体为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包括上筋、中筋和下筋,所述下筋的一侧设置有引脚区,所述引脚区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所述第二引脚位于第一引脚和第三引脚之间,所述中筋设置在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之。该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通过在上筋、中筋和下筋与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芯片框连接的夹角处均开设有圆角,圆角相对于直角更易冲压彻底,防止边角料粘连,无需人工排查筛选清理节省人力,便于生产制造,圆角使得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芯片框与上筋、中筋和下筋连接更加紧密,在转移过程不易弯折变形,使用方便,有效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
本技术涉及三极管引线框架
,具体为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
技术介绍
三极管是半导体基本元器件之一,具有电流放大作用,是电子电路的核心元件。三极管是在一块半导体基片上制作两个相距很近的PN结,两个PN结把整块半导体分成三部分,中间部分是基区,两侧部分是发射区和集电区,排列方式有PNP和NPN两种。引线框架是制造三极管这一半导体元件的基本部件,实际运用中,还需在其封装区域表面电镀金属层,再利用塑封料对基岛和小焊点封装,进而固定成一整体的半导体元件。在中国专利CN205069625U中公开的一种直插式三极管引线框架,该直插式三极管引线框架,虽然,有效避免溢胶在横筋与引脚连接处的聚集,并且减少引脚的溢胶长度,省去了后序的人工刮胶或药水腐蚀的工序,但是,该直插式三极管引线框架,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其还具有以下缺点:1、由于三极管引线框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冲压成型,但是三极管引线框架内部各个区域的连接处大多为直角,直角处在冲压后冲压下来的碎片容易粘连在三极管引线框架上,还需要人工检查清除使用不便,2、在转移三极管引线框架是,三极管引线框架直角处容易开裂变形,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通过在上筋、中筋和下筋与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芯片框连接的夹角处均开设有圆角,圆角相对于直角更易冲压彻底,防止弯折,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包括上筋、中筋和下筋,所述下筋的一侧设置有引脚区,所述引脚区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所述第二引脚位于第一引脚和第三引脚之间,所述中筋设置在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之间,所述中筋的一侧设置有焊接片,所述中筋靠近焊接片的一侧设置有芯片框,所述上筋、中筋和下筋与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芯片框连接的夹角处均开设有圆角。可选的,所述上筋、中筋和下筋相互平行。可选的,所述引脚区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引脚区等距分布在下筋的一侧。可选的,所述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的数量为若干个。可选的,所述芯片框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芯片框两两之间通过上筋连接。可选的,所述上筋远离下筋一侧的端面与芯片框远离下筋一侧的端面相互重合。可选的,所述芯片框设置有芯片区。可选的,所述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相互平行。(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在使用时,通过在上筋、中筋和下筋与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芯片框连接的夹角处均开设有圆角,圆角的设置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好处,由于开设的圆角,在进行冲压的过程中,圆角相对于直角更易冲压彻底,防止边角料粘连,无需人工排查筛选清理,使用较为方便,节省人力,便于生产制造。(2)、该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在使用时,通过在上筋、中筋和下筋与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芯片框连接的夹角处均开设有圆角,使得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芯片框与上筋、中筋和下筋连接更加紧密,不仅如此,在对该装置进行转移的时候,圆角使得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芯片框与上筋、中筋和下筋连接的位置不易弯折变形,上筋远离下筋一侧的端面与芯片框远离下筋一侧的端面相互重合,且重合面较为平直,在转移的过程中不易勾挂,使用方便,有效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上筋,2-中筋,3-下筋,4-引脚区,401-第一引脚,402-第二引脚,403-第三引脚,5-焊接片,6-芯片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包括上筋1、中筋2和下筋3,下筋3的一侧设置有引脚区4,引脚区4包括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和第三引脚403,第二引脚402位于第一引脚401和第三引脚403之间,中筋2设置在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和第三引脚403之间,中筋2的一侧设置有焊接片5,中筋2靠近焊接片5的一侧设置有芯片框6,上筋1、中筋2和下筋3于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第三引脚403和芯片框6连接的夹角处均开设有圆角,上筋1、中筋2和下筋3相互平行,引脚区4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引脚区4等距分布在下筋3的一侧,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和第三引脚403的数量为若干个,芯片框6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芯片框6两两之间通过上筋1连接,上筋1远离下筋3一侧的端面与芯片框6远离下筋3一侧的端面相互重合,芯片框6设置有芯片区,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和第三引脚403相互平行。在使用过程中,该装置内上筋1、中筋2和下筋3作为主要的支撑骨架,上筋1、中筋2和下筋3于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第三引脚403和芯片框6连接的夹角处均开设有圆角,这样一来,在进行一次冲压成型的时候,可以避免裁下的碎片粘连在上筋1、中筋2和下筋3于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第三引脚403和芯片框6连接的夹角处,使得裁剪更加顺利,无需工作人员再次挑选清理碎片,简单方便,节省人力,不仅如此,在日常使用时,由于圆角的设置,使得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第三引脚403和芯片框6与上筋1、中筋2和下筋3连接的位置不易弯折变形,使用方便。综上所述,该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使用时,通过在上筋1、中筋2和下筋3于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第三引脚403和芯片框6连接的夹角处均开设有圆角,圆角的设置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好处,由于开设的圆角,在进行冲压的过程中,圆角相对于直角更易冲压彻底,防止边角料粘连,无需人工排查筛选清理,使用较为方便,节省人力,便于生产制造;在使用时,通过在上筋1、中筋2和下筋3于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第三引脚403和芯片框6连接的夹角处均开设有圆角,使得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第三引脚403和芯片框6与上筋1、中筋2和下筋3连接更加紧密,不仅如此,在对该装置进行转移的时候,使得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第三引脚403和芯片框6与上筋1、中筋2和下筋3连接的位置不易弯折变形,使用方便,有效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包括上筋(1)、中筋(2)和下筋(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筋(3)的一侧设置有引脚区(4),所述引脚区(4)包括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和第三引脚(403),所述第二引脚(402)位于第一引脚(401)和第三引脚(403)之间,所述中筋(2)设置在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和第三引脚(403)之间,所述中筋(2)的一侧设置有焊接片(5),所述中筋(2)靠近焊接片(5)的一侧设置有芯片框(6),所述上筋(1)、中筋(2)和下筋(3)于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第三引脚(403)和芯片框(6)连接的夹角处均开设有圆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包括上筋(1)、中筋(2)和下筋(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筋(3)的一侧设置有引脚区(4),所述引脚区(4)包括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和第三引脚(403),所述第二引脚(402)位于第一引脚(401)和第三引脚(403)之间,所述中筋(2)设置在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和第三引脚(403)之间,所述中筋(2)的一侧设置有焊接片(5),所述中筋(2)靠近焊接片(5)的一侧设置有芯片框(6),所述上筋(1)、中筋(2)和下筋(3)于第一引脚(401)、第二引脚(402)、第三引脚(403)和芯片框(6)连接的夹角处均开设有圆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筋(1)、中筋(2)和下筋(3)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极管及三极管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区(4)的数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长泰峰元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