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阻尼电磁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3979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阻尼电磁铁,包括动铁芯、静铁芯及壳体,壳体贯穿设置有活动孔及环绕活动孔的线圈组件,静铁芯固定于活动孔的其中一端,动铁芯沿活动孔轴向移动于活动孔,活动孔相对静铁芯的另一端设置有将活动孔端部封闭的封板,动铁芯外周设置有密封件,该密封件将位于动铁芯与封板之间的空间形成由流体填充并在移动时产生流体阻尼并被流体阻尼减速的阻尼腔。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过降低动铁芯回位而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噪音的移动速率的流体阻尼电磁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阻尼电磁铁
本技术涉及电磁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阻尼电磁铁。
技术介绍
电磁铁是一种推动物体直线运动的执行机构,广泛应用于各种装置及设备,其通常包括动铁芯、静铁芯及壳体,壳体贯穿设置有活动孔及环绕活动孔的线圈组件,静铁芯固定于活动孔的一端,动铁芯沿活动孔轴向移动于活动孔且两端均延伸至壳体外,在通电后的线圈组件及静铁芯的作用下动铁芯逐渐靠近静铁芯。在通电后的线圈组件及静铁芯的作用下动铁芯逐渐靠近静铁芯,由于电磁铁在使用时往往配备将动铁芯向远离静铁芯方向复位的蓄力弹簧,而在断电之后,蓄力弹簧所收集的能量释放,推动动铁芯回位,由于移速过快,往往会造成与动铁芯联动的外部组件会因碰撞而产生噪音,进而影响使用寿命并造成工作环境的嘈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降低动铁芯回位而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噪音的移动速率的流体阻尼电磁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动铁芯、静铁芯及壳体,所述的壳体贯穿设置有活动孔及环绕活动孔的线圈组件,所述的静铁芯固定于活动孔的其中一端,所述的动铁芯沿活动孔轴向移动于活动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孔相对静铁芯的另一端设置有将活动孔端部封闭的封板,所述的动铁芯外周设置有密封件,该密封件将位于动铁芯与封板之间的空间形成由流体填充并被流体阻尼减速的阻尼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封板将活动孔端部封闭,使单一密封件即可形成降低动铁芯移动速率的阻尼力,结构精简,从而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噪音。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阻尼腔设置有在动铁芯向静铁芯移动时流体进入速率小于或等于阻尼腔增大速率的进流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进流结构,在保证阻尼力的同时流体可逐步进入阻尼腔,避免因流体压力过小时形成过大的阻尼力,影响装置正常使用,而由于动铁芯向静铁芯移动时还会受到外部组件产生的阻尼,流体进入速率也可等于阻尼腔增大速率时则不产生流体阻尼,保证动铁芯快速接近静铁芯。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封板开设有与外界联通的进流孔,所述的壳体位于进流孔处设置有只允许流体从外界进入阻尼腔并构成进流结构的单向阀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选择单向阀组件作为进流结构,调节精准、反应灵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单向阀组件设置有伸入进流孔的安装部分,该安装部分外周与进流孔内周呈螺纹配合构成单向阀组件与壳体之间的可拆卸安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合理利用进流孔,由安装部分外周通过螺纹安装于进流孔内周,装配便利,同时在单向阀组件损坏后能够进行更换,延长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密封件为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外周与线圈组件或壳体内壁密封配合,所述的动铁芯设置有供密封圈轴向移动的活动槽,所述的活动槽远离静铁芯的槽壁作为后槽壁,所述的密封圈与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贯穿设置有朝向后槽壁的后阻尼槽,所述的动铁芯靠近静铁芯时密封圈向后槽壁移动,直至后阻尼槽与后槽壁相抵形成进流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合理利用动铁芯的移动,在阻尼槽与后槽壁相抵形成进流结构,实现进流结构的自动切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阻尼腔设置有在动铁芯远离静铁芯时流体排出速率小于阻尼腔缩小速率的排流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排流结构,在保证阻尼力的同时流体可逐步排出阻尼腔,避免因流体压力过大时形成过大的阻尼力,影响装置正常使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密封件为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外周与线圈组件或壳体内壁密封配合,所述的动铁芯设置有供密封圈轴向移动的活动槽,所述的活动槽靠近静铁芯的槽壁作为前槽壁,所述的密封圈与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贯穿设置有朝向前槽壁的前阻尼槽,所述的动铁芯远离静铁芯时密封圈向前槽壁移动,直至前阻尼槽与前槽壁相抵形成排流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合理利用动铁芯的移动,在前阻尼槽与前槽壁相抵形成排流结构,实现排流结构的自动切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密封件为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外周与线圈组件或壳体内壁密封配合,所述的动铁芯设置有供密封圈轴向移动的活动槽,所述的活动槽设置有坡道,所述的坡道沿靠近静铁芯的方向直径逐渐增加。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活动槽增设坡道,在动铁芯远离静铁芯时随着坡道直径的增加,使密封圈受到的挤压逐渐增加,进而使第二密封圈与壳体或线圈组件之间的摩擦力增加,从而增加在动铁芯远离静铁芯时所受到的阻尼,进一步提高阻尼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动铁芯设置有将外界与阻尼腔联通的第一进出通道,所述的动铁芯向静铁芯移动时流体从第一进出通道流入阻尼腔的速率小于腔室体积增加速率;所述的动铁芯远离静铁芯时流体从第一进出通道流出阻尼腔的速率小于腔室体积减少速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设置于动铁芯的第一进出通道,同时作为流体进出的位置,由于流通量小于阻尼腔变化量,在动铁芯远离或靠近静铁芯均能产生阻尼,结构更为精简。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壳体设置有将外界与阻尼腔联通的第二进出通道,所述的动铁芯向静铁芯移动时流体从第二进出通道流入阻尼腔的速率小于腔室体积增加速率;所述的动铁芯远离静铁芯时流体从第二进出通道流出阻尼腔的速率小于腔室体积减少速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设置于壳体的第二进出通道,同时作为流体进出的位置,由于流通量小于阻尼腔变化量,在动铁芯远离或靠近静铁芯均能产生阻尼,结构更为精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动铁芯靠近静铁芯时进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动铁芯远离静铁芯时排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具有坡道的活动槽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密封圈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阻尼电磁铁,包括动铁芯1、静铁芯2及壳体3,壳体3贯穿设置有活动孔31及环绕活动孔31的线圈组件32,线圈组件32一般由骨架321及绕设于骨架321上的线圈322构成,静铁芯2固定于活动孔31的其中一端,动铁芯1沿活动孔31轴向移动于活动孔31,活动孔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阻尼电磁铁,包括动铁芯、静铁芯及壳体,所述的壳体贯穿设置有活动孔及环绕活动孔的线圈组件,所述的静铁芯固定于活动孔的其中一端,所述的动铁芯沿活动孔轴向移动于活动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孔相对静铁芯的另一端设置有将活动孔端部封闭的封板,所述的动铁芯外周设置有密封件,该密封件将位于动铁芯与封板之间的空间形成由流体填充并被流体阻尼减速的阻尼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阻尼电磁铁,包括动铁芯、静铁芯及壳体,所述的壳体贯穿设置有活动孔及环绕活动孔的线圈组件,所述的静铁芯固定于活动孔的其中一端,所述的动铁芯沿活动孔轴向移动于活动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孔相对静铁芯的另一端设置有将活动孔端部封闭的封板,所述的动铁芯外周设置有密封件,该密封件将位于动铁芯与封板之间的空间形成由流体填充并被流体阻尼减速的阻尼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阻尼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尼腔设置有在动铁芯向静铁芯移动时流体进入速率小于或等于阻尼腔增大速率的进流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阻尼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封板开设有与外界联通的进流孔,所述的壳体位于进流孔处设置有只允许流体从外界进入阻尼腔并构成进流结构的单向阀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阻尼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阀组件设置有伸入进流孔的安装部分,该安装部分外周与进流孔内周呈螺纹配合构成单向阀组件与壳体之间的可拆卸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阻尼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件为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外周与线圈组件或壳体内壁密封配合,所述的动铁芯设置有供密封圈轴向移动的活动槽,所述的活动槽远离静铁芯的槽壁作为后槽壁,所述的密封圈与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贯穿设置有朝向后槽壁的后阻尼槽,所述的动铁芯靠近静铁芯时密封圈向后槽壁移动,直至后阻尼槽与后槽壁相抵形成进流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恭火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火丰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