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污水综合治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37054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黑河道污水的综合治理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装置主体的前端设置有打捞机构,装置主体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室,连接室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管,连接室的上端设置有一号电机,连接室的另一端设置有传输管,传输管的一端设置有粉碎室,粉碎室的上端设置有粉碎机构,粉碎室的一端设置有排出管,装置主体的上端外表面靠近粉碎室的一侧挖空设置有放置仓,放置仓的内部设置有二号过滤网,装置主体的内部靠近二号过滤网的下侧设置有淤泥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适用于黑河道污水的综合治理装置,可以对河道内的垃圾进行打捞,可以便于清理河道内的淤泥,比较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污水综合治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治理
,特别是一种适用于黑臭河道污水的综合治理装置。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以至达到废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水资源,在河道污水治理过程中需要用到治理装置;现有的治理装置有一些缺点,首先,治理装置不能很好的将河道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其次,治理装置不能对河里的污泥进行处理,不能将河道清理干净,比较麻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急需提出一种适用于黑臭河道污水的综合治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黑河道污水的综合治理装置,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将污泥抽取、粉碎、过滤、收集以及垃圾打捞等功能结构集成在一起,布局合理,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综合使用效率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河道污水综合治理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设置有向装置主体内部凹陷的放置仓,放置仓内设置有二号过滤网;打捞机构,所述打捞机构位于放置仓的一侧并连接于装置主体的前端;连接室,所述连接室连接在装置主体上端且位于放置仓的另一侧,连接室上设置有与连接室的内部连通的连接管,连接管的末端延伸至装置主体的后端,连接室上还设置有一号电机;粉碎室,所述粉碎室位于连接室和放置仓之间,且粉碎室的内部通过传输管与连接室的内部连通,粉碎室上还连接有指向放置仓的排出管,以及用于粉碎的粉碎机构;淤泥仓,所述淤泥仓设置在装置主体内且位于放置仓下方。装置主体作为连接各功能组件(污泥抽取、粉碎、过滤、收集以及垃圾打捞等结构组件)的结构主体,类似船舶的船壳,可以根据强度、载重、体积等需求设计。进一步,所述打捞机构包括转动轴、连接杆、打捞杆、固定板、固定杆、连接柱,所述转动轴的一端与装置主体的侧表面活动连接,转动轴的另一端与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的表面上方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表面与固定杆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固定板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下端设置有打捞杆。进一步,所述打捞杆的数量为八组,等间隔连接在固定板的下端。进一步,所述粉碎机构包括二号电机、粉碎刀片、一号过滤网,所述二号电机与粉碎室的上端固定连接,二号电机的下端连接有粉碎刀片,且粉碎刀片位于粉碎室的内部;所述粉碎刀片的上端与二号电机的下端固定连接,粉碎室的内部且位于粉碎刀片的下方设置有一号过滤网,一号过滤网与粉碎室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连接室的下端外表面与装置主体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连接室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一号电机的下端与连接室的上端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传输管的一端与连接室固定连接,所述粉碎室与传输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排出管的一端与粉碎室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放置仓与装置主体固定连接,所述二号过滤网与放置仓固定连接,所述淤泥仓与装置主体固定连接,即放置仓、淤泥仓作为独立的仓体结构件单独加工成型后再与装置主体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该装置适用于黑河道污水的综合治理,由于转动轴可以在装置主体的内部转动,可以使得连接杆能上下移动,通过固定杆可以带动连接柱的上下移动,可以将固定板调整到合适的位置,通过打捞杆可以挂住水中的垃圾,便于垃圾的打捞;(2)通过一号电机(类似污泥泵)的驱动使得连接管可以吸取河道中的污泥,河道中的淤泥通过连接室和传输管可以进入到粉碎室内,通过二号电机可以带动粉碎刀片的转动,通过粉碎刀片的转动可以粉碎淤泥中大件垃圾;(3)淤泥通过一号过滤网可以落入淤泥仓内,打碎的垃圾通过排出管可以落入到放置仓内,残余的淤泥可以通过二号过滤网进入到淤泥仓内,便于装置对河道中淤泥的清理,使得河道的治理更加合理,较为实用,使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适用于黑河道污水的综合治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适用于黑河道污水的综合治理装置的粉碎机构的剖切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适用于黑河道污水的综合治理装置的打捞机构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适用于黑河道污水的综合治理装置的局部剖切示意图;图中:1、装置主体;2、打捞机构;21、转动轴;22、连接杆;23、打捞杆;24、固定板;25、固定杆;26、连接柱;3、连接管;4、连接室;5、一号电机;6、传输管;7、粉碎机构;71、二号电机;72、粉碎刀片;73、一号过滤网;8、粉碎室;9、二号过滤网;10、放置仓;11、淤泥仓;12、排出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应就此理解为本技术所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凡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修改、替换和变更,均包括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如图1和图4所示,一种适用于黑河道污水的综合治理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的前端设置有打捞机构2,装置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室4,连接室4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管3,连接室4的上端设置有一号电机5,连接室4的另一端设置有传输管6,传输管6的一端设置有粉碎室8,粉碎室8的上端设置有粉碎机构7,粉碎室8的一端设置有排出管12,装置主体1的上端外表面靠近粉碎室8的一侧挖空设置有放置仓10,放置仓10的内部设置有二号过滤网9,装置主体1的内部靠近二号过滤网9的下侧设置有淤泥仓11。如图3所示,打捞机构2包括转动轴21、连接杆22、打捞杆23、固定板24、固定杆25、连接柱26,转动轴21的后端与装置主体1的前端活动连接,转动轴21的前端设置有连接杆22,由于转动轴21可以在装置主体1的内部转动,可以带动连接杆22能上下移动,连接杆22的后端与转动轴21的前端固定连接,连接杆22的上端设置有连接柱26,连接柱26的下端与连接杆22的上端固定连接,连接柱26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杆25,固定杆25的下端与连接柱26的上端固定连接,通过固定杆25可以带动连接柱26的上下移动,可以将固定板24调整到合适的位置,连接杆22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板24,固定板24的一端与连接杆22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板24的下端设置有打捞杆23,打捞杆23的上端与固定板24的下端固定连接,通过打捞杆23可以挂住水中的垃圾,通过装置主体1的移动可以将垃圾集合到岸边,打捞杆23的数量为八组;如图2所示,粉碎机构7包括二号电机71、粉碎刀片72、一号过滤网73,二号电机71的下端与粉碎室8的上端固定连接,二号电机71的输出端与粉碎室8的内部设置的粉碎刀片72连接,通过二号电机71可以带动粉碎刀片72的转动,粉碎刀片72的上端与二号电机71的下端固定连接,粉碎刀片72的转动可以粉碎淤泥中大件垃圾,粉碎室8的内部靠近粉碎刀片72的下方设置有一号过滤网73,一号过滤网73与粉碎室8固定连接;连接室4的下端外表面与装置主体1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污水综合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装置主体(1),所述装置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向装置主体(1)内部凹陷的放置仓(10),放置仓(10)内设置有二号过滤网(9);/n打捞机构(2),所述打捞机构(2)位于放置仓(10)的一侧并连接于装置主体(1)的前端;/n连接室(4),所述连接室(4)连接在装置主体(1)上端且位于放置仓(10)的另一侧,连接室(4)上设置有与连接室(4)的内部连通的连接管(3),连接管(3)的末端延伸至装置主体(1)的后端,连接室(4)上还设置有一号电机(5);/n粉碎室(8),所述粉碎室(8)位于连接室(4)和放置仓(10)之间,且粉碎室(8)的内部通过传输管(6)与连接室(4)的内部连通,粉碎室(8)上还连接有指向放置仓(10)的排出管(12),以及用于粉碎的粉碎机构(7);/n淤泥仓(11),所述淤泥仓(11)设置在装置主体(1)内且位于放置仓(10)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污水综合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1),所述装置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向装置主体(1)内部凹陷的放置仓(10),放置仓(10)内设置有二号过滤网(9);
打捞机构(2),所述打捞机构(2)位于放置仓(10)的一侧并连接于装置主体(1)的前端;
连接室(4),所述连接室(4)连接在装置主体(1)上端且位于放置仓(10)的另一侧,连接室(4)上设置有与连接室(4)的内部连通的连接管(3),连接管(3)的末端延伸至装置主体(1)的后端,连接室(4)上还设置有一号电机(5);
粉碎室(8),所述粉碎室(8)位于连接室(4)和放置仓(10)之间,且粉碎室(8)的内部通过传输管(6)与连接室(4)的内部连通,粉碎室(8)上还连接有指向放置仓(10)的排出管(12),以及用于粉碎的粉碎机构(7);
淤泥仓(11),所述淤泥仓(11)设置在装置主体(1)内且位于放置仓(10)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污水综合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捞机构(2)包括转动轴(21)、连接杆(22)、打捞杆(23)、固定板(24)、固定杆(25)、连接柱(26),
所述转动轴(21)的一端与装置主体(1)的侧表面活动连接,转动轴(21)的另一端与连接杆(22)连接;
所述连接杆(22)的表面上方设置有连接柱(26);
所述连接柱(26)的表面与固定杆(25)连接;
所述连接杆(22)的一端与固定板(24)连接;
所述固定板(24)的下端设置有打捞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马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