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用提篮与车架之可拆式组合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369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幼儿用提篮与车架之可拆式组合构造,在一车架上设置有第一挂杆以及第二挂杆,另外在一提篮上则设有一预扣部以及一锁扣机构;藉此提篮即可先将预扣部钩挂于第一挂杆之后,再藉由一锁扣机构钩扣住第二挂杆,即可使提篮固定组合于车架上,并且稳固定架托于车架上移动;反之,只要解除锁扣机构对第二挂杆构成之钩扣关系,预扣部即可与第一挂杆脱离,使提篮卸离车架。(*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系为一种婴儿提篮与车架之可拆式组合构造,特别是一种可以让提篮相对于车架快速组合及分离者。技术背景许多父母亲在携带婴儿外出的时候,都会利用一种以织类布垫制成之婴儿背带来包覆住婴儿,而将婴儿系在身上。然而婴儿的身体较为柔弱,此种婴儿背带以织类布垫所制成之婴儿背带并不具有任何保护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婴儿的不适;为了解决此一问题,目前可见一种婴儿提篮,此种婴儿提篮系由骨架及围绕于骨架四周之织类布垫所构成,通常于此种婴儿提篮会设有提把,父母亲在带着婴儿外出时,可将婴儿置于婴儿提篮内,除了可让婴儿感到较为舒适之外,更可达到保护婴儿的效果。然而对于一般人来说,不论是否使用提篮来携带婴儿外出都是一种负担,因为长时间以背、抱或提的方式携带着婴儿移动是非常劳累的一项工作;不过有鉴于此项问题,在市面上也出现了一种可以将提篮组合于婴儿车上之设计,让提篮也可以搭载在婴儿车车架上移动。只是以往所见的各种提篮与婴儿车的可组合式产品中,为了让提篮组合于婴儿车时能够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因此在组合构造上都设计的非常的复杂,不论是将提篮组合或卸离婴儿车时,都非常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主要目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让婴儿提篮相对于婴儿车快速完成组合与卸离的动作,也就是一种操作简便的组合构造。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婴儿提篮与车架之可拆式组合构造,系指在该车架上具有一处可供该提篮结合的安置空间,使该提篮架托于该车架上移动者,其包括有第一、二挂杆,分别设置于该车架上;一预扣部,设置于该提篮上,具有一道用以供该第一挂杆钩挂之钩槽;及一锁扣机构,系由一设置于该提篮上之本体以及一可动扣件所组成,该可动扣件可移动至一扣住该第二挂杆之锁扣位置,以及一使该第二挂杆可以自由脱离之释放位置者。如上所述婴儿提篮与车架之可拆式组合构造,其中该锁扣机构更包含有一掣动件,与该可动扣件具有连动关系;及一复位弹簧,抵持于该可动扣件,使该可动扣件常态保持在闭锁位置者。如上所述婴儿提篮与车架之可拆式组合构造,其中该掣动件更透过一连杆与该可动扣件构成连动关系者。如上所述婴儿提篮与车架之可拆式组合构造,其中该本体上设有一可供该第二挂杆钩挂之缺口,且该可动扣件位于锁扣位置时可将该缺口封闭。如上所述婴儿提篮与车架之可拆式组合构造,其中该可动扣件具有一直接受推面。如上所述婴儿提篮与车架之可拆式组合构造,其中该第一、二挂杆彼此平行。本技术所提出一种婴儿提篮与车架之可拆式组合构造,主要在于一车架上设置有第一挂杆以及第二挂杆,另外在一提篮上则设有一预扣部以及一锁扣机构;藉此提篮即可先将预扣部钩挂于第一挂杆之后,再藉由一锁扣机构钩扣住第二挂杆,即可使提篮固定组合于车架上,并且稳固定架托于车架上移动;反之,只要解除锁扣机构对第二挂杆构成之钩扣关系,预扣部即可与第一挂杆脱离,使提篮卸离车架。为让本技术之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系为本技术提篮与车架之立体分解图;图2,系为本技术提篮与车架之立体组合图;图3,系为本技术结合于提篮之锁扣机构立体剖面示意图;图4,系为本技术结合于提篮之锁扣机构平面示意图;图5,系为本技术锁扣机构之平面动作示意图,显示可动扣件移至释放位置时之状态;图6,系为本技术提篮与车架之侧视组合动作示意图一;图7,系为本技术提篮与车架之侧视组合动作示意图二;图8,系为本技术提篮与车架之完成组合后之侧视示意图;图9,系为本技术提篮与车架卸离之侧视动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案首先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主要公开一种婴儿提篮与车架(如婴儿车车架)之可拆式组合构造,从图中可以见悉,于提篮10与车架20上分别设有用以相互组接之构造,其包括有以平行的关系设置于车架20上之第一、二挂杆21,22,此第一、二挂杆21,22可以分别是一支横向结合于车架20上之杆体,或是如本实施例所示,系为两支分别设置在车架20两侧且彼此位于同一轴线上之柱体;以及对应设置于提篮10两侧之一预扣部11与一锁扣机构12,其中预扣部11上具有一道可供第一挂杆21嵌入钩挂之钩槽111。请配合『图3、4、5』所示,至于锁扣机构12则是由一设置于提篮10上之本体121以及一可动扣件122所组成,可动扣件122可移动至一锁扣位置(如图4所示之状态),以及一释放位置上(如图5所示之状态);此外,在锁扣机构12上还包含有一掣动件123、一连杆124以及一复位弹簧125;其中掣动件123系为一显露于本体121外,并且透过连杆124间接与可动扣件122构成连动关系,可受外力掣动而间接牵动可动扣件122位移;复位弹簧125则是设置在主体121内,用以抵持可动扣件122,使可动扣件122常态保持在闭锁位置上。藉由上述之构成,提篮10与车架20即可彼此组合为一体,让提篮10搭载于车架20上移动。请依序参阅『图6、7、8 』,图中系可说明提篮10如何组合于车架20上的方式;首先如『图6』所示之方式,提篮10可以先利用预扣部11上之钩槽111对正钩挂于第一挂杆21,使提篮10撑抵于车架20上;随后在预扣部11钩挂于第一挂杆21上的关系下,使提篮10上之锁扣机构12移靠至第二挂杆22(如图7所示),并且利用位于锁扣机构12上之可动扣件122扣住第二挂杆22(如图8所示),让提篮10藉由预扣部11与锁扣机构12对第一、二挂杆21,22所产生的扣组关系而稳固定组合于车架20上。进一步的说明本技术之锁扣机构12与第二挂杆22之扣组过程。在本实施例中之本体121上设有一可以供第二挂杆22嵌入之缺口1211,当可动扣件122移动至前述之闭锁位置时,缺口1221恰好被可动扣件122封闭住,不过只要可动扣件122移至前述释放位置时,缺口1221即可显露出。另外,在可动扣件122外侧上还具有一直接受推面1221,当提篮10以预扣部11与第一挂杆21完成钩挂动作之后,并以第一挂杆21为轴心而朝向第二挂杆22所在位置旋转之后,第二挂杆22恰好可抵接于直接受推面1221上,因此,只要再进一步施力使提篮10继续延伸旋转方向移动,常态保持在闭锁位置上的可动扣件122即可因直接受推面1221受到第二挂杆22的抵靠作用而朝向释放位置移动,直到第二挂杆22滑入缺口1211之后,直接受推面1221失去第二挂杆22给予的压力,可动扣件122即会因复位弹簧125的推顶而移回闭锁位置,将缺口1211重新封闭,使第二挂杆22无法脱离。藉此可知,当提篮10欲组合于车架20上使用时,锁扣机构12可以藉由第二挂杆22直接掣动可动扣件122完成卡合的动作,不需再藉由操作者施力掣动可动扣件122,非常简便。此外,即使是要将组合于车架20上之提篮10卸离,也只要施力于掣动件123上,迫使掣动件123牵动可动扣件122移向释放位置(如图9所示),解除对第二挂杆22的脱离限制之后,提篮10随即可以从车架20上卸下。在此说明一点,前述之设置于本体121上之缺口1211不必然要存在,因为本技术在可实施的条件下,只要可动扣件122与本体之间只要在可动扣件122位于闭锁位置时具有一可封阻第二挂杆22脱离的卡合空间即可,例如将缺口1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儿提篮与车架之可拆式组合构造,系指在该车架上具有一处可供该提篮结合的安置空间,使该提篮架托于该车架上移动者,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二挂杆,分别设置于该车架上;一预扣部,设置于该提篮上,具有一道用以供该第一挂杆钩挂之钩槽;及 一锁扣机构,系由一设置于该提篮上之本体以及一可动扣件所组成,该可动扣件可移动至一扣住该第二挂杆之锁扣位置,以及一使该第二挂杆可以自由脱离之释放位置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龙吟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隆顺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