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23672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多孔沥青路面的两侧为非机动车区,多孔沥青路面由上至下依次为路面本体、中间层和基层,中间层中设置有隔渗基布,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包括:设置在非机动车区的蓄水机构,蓄水机构包括设置在非机动车区内的蓄水腔、以及与蓄水腔连接并延伸至中间层内的出水管;设置在路面本体上的造压机构,造压机构通过气压管连通蓄水机构的出水管;设置在路面本体上的喷水机构,喷水机构包括导水管以及喷头,导水管连通出水管和喷头,喷头外露于路面本体,且喷头在道路的行车方向上位于造压机构之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收集的雨水自动补水降尘,且补水量根据实际所需自动调节,显著减少道路的损伤和城市耗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
本技术属于城市道路养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
技术介绍
道路扬尘是路面的积尘在一定动力条件(例如风力、机动车碾压、人群活动等)作用下进入环境空气中形成的。积尘主要来源于大气降尘、路面破损、车轮车身带泥、轮胎磨损、道路施工、道路清扫以及道路附近的裸露土壤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步伐的加速,多孔沥青路面逐步代替了传统的混凝土路面。其主要原因在于多孔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良好的透气性,可以将路面和路基中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增加地表与环境的水雾交换,降低路面温度。强透水性主要得益于较大的连通孔隙率,从而在降雨时,水可沿孔隙渗流,减少雨天的路表积水,增加了行车的安全性,同时对缓解地下水资源短缺问题有积极的作用,这与国家兴建海绵城市的规划不谋而合。然而城市汽车的保有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加之势,由机动车引起的道路扬尘已成为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约占30%~50%左右,已经影响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及人们的生存环境。经研究表明,城区中道路扬尘的真密度在3.17kg/m3左右,80%的粒径分布在6.48~220.46um,在无建筑及路边树的影响时,单车的扬尘浓度主要取决于机动车车型、车速及道路路面粉尘负荷等因素。另一方面,这些粉细颗粒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会堵塞多孔沥青路面的连通孔隙,影响其性能发挥,严重时会导致路面的整体翻修。目前对多孔沥青路面的养护和降低扬尘措施主要集中在被动的洒水防尘方面。洒水防尘的主要作用在于润湿道路扬尘,增加其含水量,从而使其相对密度增大,并粘结成较大的颗粒,使之在外力作用下不能飞扬。传统的洒水防尘方法简单方便,我国许多城市都在使用,但传统的洒水防尘方法存在劳动成本高、清洗速度慢、水资源浪费大,且清洗效果差、作用范围小等缺点。为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能够对大气降水进行积蓄并将积蓄是水用于路面补水降尘,从而减少道路的损伤和城市耗能,并增加行人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采用收集的雨水进行多孔沥青路面的自动补水降尘,且补水量根据实际所需自动调节,显著减少道路的损伤和城市耗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所述多孔沥青路面的两侧为非机动车区,所述多孔沥青路面由上至下依次为路面本体、中间层和基层,所述中间层中设置有隔渗基布,所述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非机动车区的蓄水机构,所述蓄水机构包括设置在非机动车区内的蓄水腔、以及与蓄水腔连接并延伸至所述中间层内的出水管;设置在所述路面本体上的多个造压机构,部分所述造压机构通过气压管连通所述蓄水机构的出水管,部分造压机构通过气压管连接有导气管;设置在所述路面本体上的喷水机构,所述喷水机构包括导水管以及喷头,所述导水管连通所述出水管和所述喷头,所述喷头外露于路面本体,且喷头在道路的行车方向上位于所述造压机构之后;其中,所述喷头包括:与所述导水管连接的喷管,所述喷管延伸至路面本体外;与所述造压机构的气压管连接的加压腔,所述加压腔环绕设置在喷管的外周底部,所述加压腔连接有多根加压支管,且所述加压支管的另一端与喷管的中部相连,所述导气管向加压腔方向延伸并与加压腔的进气口螺纹连接;包裹所述喷管、加压腔和加压支管的轭臂架。作为优选,所述蓄水机构还包括设置在蓄水腔上方的低速渗水层、以及设置在非机动车区最上方的快速渗水层;所述低速渗水层位于快速渗水层下方且相距≥0.5m。作为优选,所述蓄水腔为长方体结构,所述低速渗水层设置在该长方体结构的顶面,所述出水管连接在该长方体结构的侧壁底部。作为优选,所述蓄水腔与出水管之间连接有止回阀,所述止回阀内摆动连接有摇臂,所述摇臂上连接有控制蓄水腔与出水管之间水流通断的阀瓣,所述阀瓣在蓄水腔内水压高于出水管内水压时开启。作为优选,所述造压机构设置有多个,且每个造压机构包括:减速垄,所述减速垄与路面本体之间预留有缓冲间距,所述减速垄的底部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气压管,该气压管由路面本体表面向下延伸,所述气压管与减速垄的底部之间设有维持缓冲间距的弹簧,所述活塞杆由减速垄底部延伸至气压管内,且活塞杆的底部连接有与气压管内径相适应的活塞。作为优选,所述气压管的管壁设有径向扩展的凸起段,所述凸起段的内壁设有置液槽,所述置液槽中设有非牛顿流体,且置液槽的槽面连接有隔膜。作为优选,所述喷管的直径由靠近导水管一侧向远离导水管一侧逐渐减小。作为优选,所述喷管的顶部连接有溅水盘,所述溅水盘的垂直投影形状为圆形,所述溅水盘的外缘斜向下延伸,且外缘为齿状。作为优选,所述喷水机构上覆盖有盖帽,所述盖帽为半球形的蜂窝结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喷洒的水体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的收集,很大程度上的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减少了路面积水、增加了雨天行走的舒适性。2)根据机动车车速及车流量、道路路面粉尘负荷和富水情况等因素自动调节补水情况,解决了传统补水方式功能单一的问题。3)系统可自行蓄水以及加压喷水,无需额外的人工,降低了劳动力成本。4)系统可在富水时喷出水雾,扩大抑尘范围且不会造成路面溢水;在缺水时也能喷射出高压气体,清洗堵塞多孔沥青路面贯通孔隙的粉尘颗粒,减少其保养费用,延长使用寿命。5)在汽车快速通过时,造压单元压缩量较小,冲击力大,颠簸感强烈,可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和达到补水抑尘和减速的双重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的一种实施例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止回阀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造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凸起段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喷头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盖帽与喷头的安装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空气压力与形成的雾滴平均粒径的关系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喷头的加水流量和扬尘的排放率的关系示意图。图示中:1、路面本体;2、造压机构;3、低速渗水层;4、蓄水腔;5、出水管;6、导水管;7、喷头;8、中间层;9、隔渗基布;10、基层;11、快速渗水层;12、止回阀;13、减速垄;14、活塞;15、非牛顿流体;16、隔膜;17、摇臂;18、阀瓣;19、盖帽;20、溅水盘;21、喷管;22、加压支管;23、轭臂架;24、接管螺纹;25、弹簧;26、导气管;27、加压腔;28、气压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所述多孔沥青路面的两侧为非机动车区,所述多孔沥青路面由上至下依次为路面本体、中间层和基层,所述中间层中设置有隔渗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包括:/n设置在所述非机动车区的蓄水机构,所述蓄水机构包括设置在非机动车区内的蓄水腔、以及与蓄水腔连接并延伸至所述中间层内的出水管;/n设置在所述路面本体上的多个造压机构,部分所述造压机构通过气压管连通所述蓄水机构的出水管,部分造压机构通过气压管连接有导气管;/n设置在所述路面本体上的喷水机构,所述喷水机构包括导水管以及喷头,所述导水管连通所述出水管和所述喷头,所述喷头外露于路面本体,且喷头在道路的行车方向上位于所述造压机构之后;/n其中,所述喷头包括:/n与所述导水管连接的喷管,所述喷管延伸至路面本体外;/n与所述造压机构的气压管连接的加压腔,所述加压腔环绕设置在喷管的外周底部,所述加压腔连接有多根加压支管,且所述加压支管的另一端与喷管的中部相连,所述导气管向加压腔方向延伸并与加压腔的进气口螺纹连接;/n包裹所述喷管、加压腔和加压支管的轭臂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所述多孔沥青路面的两侧为非机动车区,所述多孔沥青路面由上至下依次为路面本体、中间层和基层,所述中间层中设置有隔渗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包括:
设置在所述非机动车区的蓄水机构,所述蓄水机构包括设置在非机动车区内的蓄水腔、以及与蓄水腔连接并延伸至所述中间层内的出水管;
设置在所述路面本体上的多个造压机构,部分所述造压机构通过气压管连通所述蓄水机构的出水管,部分造压机构通过气压管连接有导气管;
设置在所述路面本体上的喷水机构,所述喷水机构包括导水管以及喷头,所述导水管连通所述出水管和所述喷头,所述喷头外露于路面本体,且喷头在道路的行车方向上位于所述造压机构之后;
其中,所述喷头包括:
与所述导水管连接的喷管,所述喷管延伸至路面本体外;
与所述造压机构的气压管连接的加压腔,所述加压腔环绕设置在喷管的外周底部,所述加压腔连接有多根加压支管,且所述加压支管的另一端与喷管的中部相连,所述导气管向加压腔方向延伸并与加压腔的进气口螺纹连接;
包裹所述喷管、加压腔和加压支管的轭臂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机构还包括设置在蓄水腔上方的低速渗水层、以及设置在非机动车区最上方的快速渗水层;所述低速渗水层位于快速渗水层下方且相距≥0.5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孔沥青路面补水降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腔为长方体结构,所述低速渗水层设置在该长方体结构的顶面,所述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斌祥陈晓那圆圆于周平蒋震震苗佳琪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