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海涛专利>正文

双弦四导轮对称式辁轮差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3338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双弦四导轮对称式辁轮差速装置是一种不用齿轮,仅用辁轮与弦索组装成的差速装置;该装置主要是用来研究、重造中国远古时代的指南车。用该装置组装的指南车结构简单、运转灵活、指示精确,并且符合远古时代的生活条件与科技水平;该项发明专利技术证明了中国古籍记述的黄帝和周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指南车的事迹都是真实的。研究与重造中国古代的指南车,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中国人民的自信、自尊、自强精神,为我们伟大的四个现代化事业服务。(*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弦四导轮对称式铨轮差速装置是一种不用齿轮,仅用铨轮与弦索组装成的差速装置,该装置主要是用来研究、重造中国远古时代的指南车。指南车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专利技术,被科学界誉为“中国古代的机器人”(刘易斯《古罗马的向北车--中国与西方的齿轮装置》载《作品》1992年第14期,英国伦敦出版社,英文版第81页);“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控制装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第二分册,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26页);“中国古代文明独一无二的伟大专利技术”(薮内清《中国·科学·文明》中国社会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在世界古代科技史上,只有中国的古籍有关于指南车的记述,其它任何文明古国都没有这类记述。但是,由于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中国古籍上虽然有许多关于指南车的专利技术、专利技术人、专利技术时代的记载,也有某些对指南车的用途、外观特点与功能的描述,但都没有对指南车的结构、原理的说明,更没有留下图纸或实物,所以,指南车到底什么样?各个朝代的指南车有何异同?采用了什么原理?能否指南?如何使用与校准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了千古之谜。为了揭开这个谜,中外学者们,特别是西方学者,经过一个世纪的研究、考证,到目前只是初步揭开了指南车的奥妙。最早设计成功指南车的人是英国学者兰澈斯特,他在1947年用差速齿轮装置组装成可以在平坦道路上指南的指南车,并发表了有关论文。他在论文中写道“看来,我们欧洲人在近六十年前专利技术的差速装置的原理,中国人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和使用它了”(乔治·兰澈斯特《(黄帝指南车》载《作品》英国伦敦出版社1947年,英文版)。为此,他将自己的这项专利技术命名为中国古代黄帝的指南车。由于这项专利技术和论文显然的不符合中国黄帝时代的科技水平,所以远没有得到科学界的认可。兰澈斯特是世界上第一个重造中国远古时代的指南车的人,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兰澈斯特的专利技术证明在设计和制造指南车方面,唯有差速齿轮装置最为简单、精确和实效。在此之后,许多学者,主要是西方学者,纷纷对各种类型的差速齿轮装置进行研究,并用之设计或制造指南车模型。正是在上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中外学者们一致认为一、古代的指南车采用的是差速齿轮装置,所以,不会制造齿轮的文明就不会制造指南车;中国最早的齿轮出现在汉代,所以,东汉时期的张衡(公元78-139)或三国时期的马钧制造的指南车,才是中国最早的指南车。二、指南车的指南精度,是以路面平坦为基准的,再精确的指南车在不平路面上行驶,也要出现偏差,所以,指南车并不具备实际上的指南功能;指南车虽然是重大专利技术,但并非有用,所以它远不能与指南针相提并论。正是在上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中外学者们一致不承认中国远古时代黄帝与周公的指南车,认为那不过是虚构的神话。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虽然中外学者们一致承认中国是指南车的故乡,我们也为此感到自豪,但是,在研究指南车方面,不论是重视程度、付出心血和获得的科研成果,西方学者都远远走在中国学者的前面;也就是说,不论是承认中国东汉时期张衡的指南车是世界最早的差速装置,还是不承认中国黄帝或周公时代的指南车,都是以西方学者的科研成果为基准的;我们中国学者基本上是坐享其成罢了。这使我想到了“四大专利技术”在中国的命运。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四大专利技术”的故乡,并且为此而感到自豪。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从世界古代科技史中归纳与提出“四大专利技术”的人是西方学者弗朗西斯·培根(公元1561-1626);将“四大专利技术”广泛研究、深入考证,证明其统统起源于中国的,仍然是西方学者;其中包括著名的汉学家李约瑟博士,他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中国学者们所望尘莫及的水平。问题是,我们不可能总是坐享其成,中国的文明也不能总是靠人家来弘扬;因为靠人家的“恩赐”既不光荣也不牢靠。事实正是如此,指南车在中国的命运远不如“四大专利技术”那么幸运“四大专利技术”早已“功成名就”,指南车因为“初出茅庐”还不过是鲜为人知的文化之谜;随着西方学者对指南车文化之谜的深入研究,“中国是指南车的故乡”这一声誉,已受到严重挑战。英国学者刘易斯,经过多年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证明,指南车并不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专利技术,在大体相同的时代、同中国文明水平大体相同、属西方世界的古罗马古希腊,也有指南车。刘易斯研究、翻译的古罗马史《奥古斯都编年史》中记述了罗马皇帝拍卖的物品清单中有一种特制的马车,“车上有齿轮装置的座位,不论车体如何行驶、运转,乘车人可以一直背对太阳而面向和风。”刘易斯认为,这种车同中国著名的指南车采用的是同样技术--差速齿轮装置,他将这种车命名为“古罗马向北车”,其专利技术年代为公元170年;而更早的差速齿轮装置是由著名的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专利技术的,是用来制造“双轮匀速式计里车”,专利技术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40年。刘易斯指出,在中国,最早的指南车专利技术者当属著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公元78-139),比阿基米德的专利技术至少晚三个世纪。如果刘易斯的论点能被科学界与史学界所认可,那么最早专利技术指南车的就应当归功与西方的古罗马古希腊。我们不能责怪西方学者,既然最早专利技术指南车的佳冠戴在中国文明的头上靠的是西方学者的专利技术创造和科研成果,那么现在西方学者用新的专利技术创造和新的科研成果将这项佳冠夺回,转戴在西方文明的头上,我们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一句话,根本问题是我们中国的学者能否靠自己的专利技术创造和科研成果证明,中国古籍记述的黄帝或周公的指南车是真实的。为了揭开这一历史的千古之谜,为了在世界面前维护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声誉,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指南车文化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对其科研成果的推出工作也是势在必行!这就是我为什么研究、设计和专利技术指南车的原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位学者研究、设计任何一种类型的指南车时,都是在专利技术创造,而不是对古代现有技术的仿造复制;只是这种专利技术创造必须符合古代的文化要求和技术条件,所以这种专利技术创造对现代人来说,其难度更大,它需要我们既要懂历史,又要懂技术。在设计一种远古时代、不用齿轮的差速装置的指南车时,我们必须先知道古人能够制造什么?考古学证明,在中国,铨轮、弦索(皮条圈或绳索圈)与木质卯榫构件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所以我的专利技术只用上述三种物件组装而成,其结构如附图说明图1(双弦四导轮对称式铨轮差速装置的正视图)、图2(双弦四导轮对称式铨轮差速装置的俯视图)所示。见图1(1)乾轮--平卧安装的铨轮,位置在星轮的上方。(2)坤轮--平卧安装的铨轮,位置在星轮的下方。(3)星轮--竖立安装的铨轮,有二只或三只,对称均布安装在星轮架上,位置在乾轮与坤轮之间,其功能是衔接乾轮与坤轮,并将它们运转速度的差取出来,传递给星轮架。(4)星轮架--星轮的轴架,根据星轮的个数是双轴或三轴,功能是将星轮轴心移动的角度传递给大中轴。(5)大中轴--乾轮、坤轮与星轮架共用的轴,竖立安装在指南车车厢的中心位置。(6)左车轮--指南车的左轮。(7)左足轮--竖立安装的铨轮,它与左车轮同轴,由左车轮带动运转。(8)左导轮--竖立安装在坤轮左边的铨轮,有二只,并列安装在左导轮架上;导轮上有凹槽,可以卡住弦索并为其导向。(9)右车轮--指南车的右轮;轮直径与轨宽相等。(10)右足轮--竖立安装的铨轮,它与右车轮同轴,由右车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双弦四导轮对称式铨轮差速装置是一种不用齿轮的差速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主要是由10只或11只铨轮(其中包括4只有凹槽的导轮)、2只车轮、2只弦索与司南仙人组装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刘海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