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玮专利>正文

一种给料系统以及烹饪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23201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烹饪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给料系统以及烹饪设备,该系统包括:辅料装置,用于盛放辅料;给料嘴组件,设有第一出料口和进料口;第一集成板,设于辅料装置上,第一集成板设有第一导流管道;导管,一端与第一导流管道连接,另一端与进料口连接;抽料装置,设于给料嘴组件上,对辅料从导管进入进料口并从第一出料口流出提供动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集成板,并在第一集成板上设置第一导流管道,使辅料有部分是经第一集成板的第一导流管道输送的,避免全程采用导管,可以相应减少导管的长度,避免导管出现折叠,从而避免了辅料在导管中堵塞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避免导管过长而凌乱,降低布管复杂度,提高布管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给料系统以及烹饪设备
本技术属于烹饪
,尤其涉及一种给料系统以及烹饪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步使用各种各样的机器,以便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在厨电
中也不另外,近几年诞生了一系列智能炒菜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在工作时,需按制定的电子菜谱实现自动加料,这就要求炒菜机器人必须具备一套能够将各种所需辅料加入锅具内的给料系统。给料系统一般包括给料嘴及多个辅料容器,每个辅料容器分别通过输料管道与给料嘴连接,以通过给料嘴将对应的辅料最终注入锅具内。现有技术当中,目前使用的给料系统存在的缺陷在于:每种辅料全程都用软管输送,导管多且长,布管复杂且耗时费力,并且软管容易折叠而造成出料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给料系统以及烹饪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当中的易造成出料堵塞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给料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辅料装置,用于盛放辅料;给料嘴组件,设有第一出料口和进料口;第一集成板,设于所述辅料装置上,所述第一集成板设有第一导流管道;导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管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料口连接;抽料装置,设于所述给料嘴组件上,对所述辅料从导管进入所述进料口并从所述第一出料口流出提供动力。更进一步地,所述给料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给料嘴组件的第二集成板,所述第二集成板设有第二导流管道,所述第二导流管道与所述导管、所述抽料装置、所述给料嘴组件的进料口均连通。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流管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支口、第二分支口、第三分支口,所述第一分支口与所述导管连通,所述第二分支口与所述抽料装置连通,所述第三分支与所述给料嘴组件的进料口连通。更进一步地,所述辅料装置的出料处设有止回阀。更进一步地,所述给料系统还包括主控板,所述辅料装置包括盛放辅料的容器和用于安装所述容器的箱体,所述第一集成板固定于所述箱体,所述箱体上设有与容器接触并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的液位检测传感器。更进一步地,所述容器和所述箱体可拆卸连接。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集成板上设有用于感应所述导管内液体的防空管传感器,所述防空管传感器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更进一步地,所述给料嘴组件包括:给料嘴;集成板组件;所述第一出料口设于所述给料嘴,所述第一出料口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出料口呈环状布置,所述集成板组件包括与所述给料嘴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三集成板,所述连接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出料口一一对应并且连通的多个第二出料口,所述进料口设于所述第三集成板并且与所述第二出料口一一连通,多个所述进料口直线间隔设置。更进一步地,所述抽料装置为水泵。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烹饪设备,包括机体、锅具以及上述的给料系统,所述给料系统和所述锅具均设于所述机体内,所述给料系统的给料嘴组件位于所述锅具的上方。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集成板,并在第一集成板上设置供辅料流通的第一导流管道,使辅料有部分是经第一集成板的第一导流管道输送的,避免全程采用导管,可以相应减少导管的长度,避免导管出现折叠,从而避免了辅料在导管中堵塞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避免导管过长而凌乱,降低布管复杂度,提高布管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当中的给料系统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当中的给料系统的立体装配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当中的第二集成板的立体图;图4为图2当中A-A线的剖面图;图5为图4当中B-B线的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当中的容器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当中的给料嘴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当中的给料嘴组件的立体装配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当中的给料嘴的立体分解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当中的给料嘴的立体装配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当中的集成板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当中的集成板组件的立体装配图;图13为图8当中E-E线的剖面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当中的给料嘴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当中的给料嘴与集成板组件的装配分解图;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当中的给料系统的立体分解图;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三当中的给料系统的立体装配图;图18为图17当中F-F线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现有给料系统的每种辅料全程都用软管输送,导管多且长,布管复杂且耗时费力,并且软管容易折叠而造成出料堵塞。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给料系统以及烹饪设备,以通过设置集成板,并在集成板上设置供辅料流通的导流管道,避免全程采用导管,以解决导管过长带来的上述问题。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当中的给料系统,包括辅料装置30、第一集成板40、导管50、抽料装置60及给料嘴组件100,其中:请参阅图1和图2,辅料装置30包括盛放辅料的容器31和用于安装容器31的箱体32,容器31容置于箱体32内,容器31数量为多个,多个容器31并靠设置,每一容器31可对应盛放一种辅料。容器3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出料接头311,容器31通过该第二出料接头311对外排料,第二出料接头311通过一吸管3111深入到容器31内,吸管3111贴近容器31底部,以通过吸管3111从容器31内将辅料吸出,第二出料接头311上套装有一第一出料接头312,该第一出料接头312穿出箱体32并固定于箱体32上,且第一出料接头312与第二出料接头311之间采用胶套过盈配合,实现两者密封,同时也使第二出料接头311与第一出料接头312可拆卸连接,另外第二出料接头311套设在吸管3111上且之间采用胶套过盈配合,实现两者密封。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集成板40设置于箱体32顶部,第一集成板40内开设有若干第一导流管道41,第一导流管道41的一端延伸出第一集成板40,以在第一集成板40上形成进料连接柱41a,第一导流管道41的另一端也延伸出第一集成板40,以在第一集成板40上形成出料连接柱41b,进料连接柱41a朝下布置,出料连接柱41b朝上布置,每一进料连接柱41a通过一止回阀42与一第一出料接头312连接,从而使每一容器31的第二出料接头311与一第一导流管道41连通,止回阀42的作用在于阻止管道内的辅料倒流到辅料容器内,以使管道内留有辅料,保证下次抽料能够快速抽出。止回阀优选为机械式,不需要与主控板连接。请参阅图6,优选地,容器31通过螺接、卡接、夹持、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给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n辅料装置,用于盛放辅料;/n给料嘴组件,设有第一出料口和进料口;/n第一集成板,设于所述辅料装置上,所述第一集成板设有第一导流管道;/n导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管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料口连接;/n抽料装置,设于所述给料嘴组件上,对所述辅料从导管进入所述进料口并从所述第一出料口流出提供动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给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辅料装置,用于盛放辅料;
给料嘴组件,设有第一出料口和进料口;
第一集成板,设于所述辅料装置上,所述第一集成板设有第一导流管道;
导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管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料口连接;
抽料装置,设于所述给料嘴组件上,对所述辅料从导管进入所述进料口并从所述第一出料口流出提供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料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给料嘴组件的第二集成板,所述第二集成板设有第二导流管道,所述第二导流管道与所述导管、所述抽料装置、所述给料嘴组件的进料口均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给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管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支口、第二分支口、第三分支口,所述第一分支口与所述导管连通,所述第二分支口与所述抽料装置连通,所述第三分支与所述给料嘴组件的进料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给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料装置的出料处设有止回阀。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给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料系统还包括主控板,所述辅料装置包括盛放辅料的容器和用于安装所述容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张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