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9636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21
一种凸轮装置,其使用具有一列径向轴承部和两列轴向轴承部的轴承,上述一列径向轴承部和两列轴向轴承部分别具有被保持在保持器中的多个滚动体,径向轴承部的滚动体的列与输出轴的外周面接触,两列轴向轴承部或者一列轴向轴承部的滚动体的列与输出轴的外周面接触,另一列轴向轴承部的滚动体的列与固定在输出轴上的第一环状零件接触而形成输出轴侧轨道面,另一方面,径向轴承部和两列轴向轴承部的滚动体的列与配置在输出轴的周围而固定在壳体上的第二环状零件的表面接触,或者径向轴承部和一列轴向轴承部的滚动体的列直接与壳体的内面接触,分别形成了外侧轨道面,由此,将轴承可旋转地支承在壳体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凸轮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将辊齿轮凸轮机构作为动力传递要素使输出轴旋转的凸轮装置中支承输出轴的轴承的构造。
技术介绍
辊齿轮凸轮机构,如图1所示,由作为输入轴的螺旋形状的凸轮10和具备辊从动件20并与输入轴正交配置的输出轴(转塔)30构成。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没有齿隙、具有高刚性、高传递效率的辊齿轮凸轮机构。存在将此辊齿轮凸轮机构的输入轴、输出轴分别由轴承可旋转地支承在壳体上并做成凸轮装置的情况。在专利文献1中,主要通过在凸轮形状和辊从动件的配置上下工夫来得到性能的提高,但将辊齿轮凸轮机构作为动力传递要素使输出轴旋转的凸轮装置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输入轴、输出轴进行支承的轴承的构造及轴承的安装方法。轴承根据各自的要求特性选择不同的类型的轴承。作为以往选定的轴承的一例,例如,有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那样的对输出轴不进行特别的加工而是将输出轴作为与被固定在壳体上的输出轴用的轴承完全独立的要素来构成的结构,但因为输出轴和轴承的旋转中心没有完全地一致,所以输出轴一边偏心一边旋转,具有对旋转精度、定位精度等带来不良影响的缺点和凸轮装置整体的尺寸变大的缺点。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凸轮装置的小型化、旋转的高精度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使输出轴和轴承更加一体化的构造的凸轮装置。作为以旋转的高精度化、小型化为目的的输出轴的轴承,同时要求良好的旋转精度和高的刚性。在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凸轮装置的另一个例子中,通过做成将一列径向轴承部61和两列轴向轴承部62、63组合在一起的三列构造,得到了要求性能。轴向、径向各自的轴承以施加预压的方式调整间隙,各自的轴承的组装由在输出轴30的周围配置在同心圆上的多个螺栓81、82分别将内环41和轴向轴承部的轨道环42固定在输出轴30上,将外环50固定在第一壳体71上。另外输出轴30经密封83、84固定在壳体70上,由此,壳体内的润滑剂被封入。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8966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8713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83421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图2中,截面为L字形状的内环41具有第一轴向轴承部62的输出轴侧轨道面和径向轴承部61的输出轴侧轨道面,其内径面43与输出轴嵌合。内环41的向输出轴30的固定,与另一方的第二轴向轴承部63接触的轴向轨道环42一起由多个螺栓81共同紧固。因此,在内环41上开设了多个螺栓插入用的贯通孔85,此内环41的贯通孔85,如图3的(A)所示,位于径向轴承部61的输出轴侧轨道面31的附近。因此,从内环41的内径面43到径向轴承部61接触的内环41的输出轴侧轨道面31为止的壁厚,其存在贯通孔85的部分与其它部位相比成为仅薄了螺栓81周围的间隙的量的薄壁,全周不是均匀的壁厚。其结果,在向径向轴承部61施加预压时、径向载荷时,内环41的输出轴侧轨道面31的形状在无负荷时为正圆但在有负荷时成为模仿螺栓插入用贯通孔的个数的多边形状。此正圆度的劣化对输出轴的旋转带来不良影响,存在着旋转精度的恶化、在旋转力矩上产生不均匀而妨碍高效率化并且产生振动或噪音的问题。此内环的轨道面的正圆度劣化的问题,也能通过使内环的轨道面31和螺栓孔85的距离充分大到在预压时不对正圆度产生影响的程度来解决,但由此产生了壳体的尺寸变大的另外的问题。进而,在现有技术中,因为是将轴承60安装在壳体70、输出轴(转塔)30上的构造,所以通过壳体70、输出轴30及轴承60的加工误差、组装误差累积,不能保证输出轴30的旋转精度,在不满足要求性能的情况下,存在着必须进行再加工、再组装作业的问题。作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的一个方法,在上述专利文献3中,采用了如下的方法:作为对由凸轮机构旋转的旋转轴体(转塔)进行保持的轴承,使用由外侧轨道部、内侧轨道部、在它们之间滚动的多个滚动体及用于保持这些多个滚动体的保持器构成的交叉辊轴承,在旋转轴体的圆周上沿旋转方向直接加工对滚动体进行引导的V形状的槽,作为内侧轨道面。但是,在交叉辊轴承中,因为内侧轨道部及外侧轨道部在旋转轴体及外环上相对于它们的中心轴倾斜地形成,滚动体倾斜地引导受到载荷的面,所以如果在凸轮装置的旋转中受到轴向方向(与中心轴平行的方向)、径向方向(与旋转中心轴垂直的方向)的各自的载荷,则与滚动体的倾斜相应地产生倾斜方向的反力,输出轴的旋转中心倾斜,其结果,存在着旋转精度劣化的问题。另外滚动体受到的载荷与滚动体的接触面相对于载荷方向垂直的情况比较降低,其结果,也存在着轴承刚性也相对地降低的问题。进而,由于上述轴承刚性相对地降低,所以不仅对从凸轮装置外部受到的载荷不利,而且对在凸轮装置内部产生的载荷、旋转力矩变动也不利。例如,存在如下的情况:起因于辊齿轮凸轮机构的机构学上的矛盾(理论误差)、在结构零件的制造过程中的加工精度、组装精度的偏差,在凸轮装置内部产生输入输出轴的旋转力矩的变动,通过其作用于轴承,使旋转轴体(转塔)位移。其结果,也存在凸轮装置的旋转质量下降、旋转精度劣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作为综合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输出轴的外周形成了径向轴承部用和轴向轴承部用的两种轨道面,进而将内环和输出轴做成了一体形状,做成了在径向轨道面的附近没有以往存在的那样的内环安装螺栓81的插入用贯通孔85的构造。本专利技术的凸轮装置以下面的方式构成。一种凸轮装置,该凸轮装置具备作为输入轴的螺旋形状的凸轮;在外周具备辊从动件并与输入轴正交配置的输出轴(转塔);将该输出轴可旋转地固定在壳体上的轴承,将上述输入轴的旋转经上述辊从动件变换为上述输出轴的旋转,其中,上述轴承包含受到上述输出轴的径向方向的压力的一列径向轴承部和分别受到上述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的相向的压力的两列轴向轴承部,上述一列径向轴承部和上述两列轴向轴承部分别由多个滚动体和保持器构成,上述径向轴承部的上述滚动体的列可旋转地与上述输出轴的外周面接触,此接触面成为上述径向轴承部的输出轴侧轨道面,上述两列轴向轴承部之中的一列上述轴向轴承部的上述滚动体的列可旋转地与上述输出轴的外周面接触,另一列上述轴向轴承部的上述滚动体的列可旋转地与上述输出轴的外周面或固定在上述输出轴上的第一环状零件的表面接触,这两列接触面形成了上述轴向轴承部的输出轴侧轨道面,上述径向轴承部和上述两列轴向轴承部之中的一列轴向轴的上述滚动体的列可旋转地与被配置在上述输出轴的周围地固定在上述壳体上的第二环状零件的表面或直接与上述壳体的内面接触,这些接触面分别形成了上述径向轴承部的外侧轨道面及上述轴向轴承部的外侧轨道面,另一列上述轴向轴承部的上述滚动体的列可旋转地与上述第二环状零件的表面接触,形成了上述轴向轴承部的另一个外侧轨道面,上述轴承由上述外侧轨道面可旋转地支承在上述壳体上上述轴承包含受到上述输出轴的径向方向的载荷的一列径向轴承部和分别受到上述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的相向的载荷的两列轴向轴承部,上述一列径向轴承部和上述两列轴向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凸轮装置,该凸轮装置具备作为输入轴的螺旋形状的凸轮;在外周具备辊从动件并与输入轴正交配置的输出轴;将该输出轴可旋转地固定在壳体上的轴承,将上述输入轴的旋转经上述辊从动件变换为上述输出轴的旋转,其特征在于,/n上述轴承包含受到上述输出轴的径向方向的压力的一列径向轴承部和分别受到上述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的相向的压力的两列轴向轴承部,/n上述一列径向轴承部和上述两列轴向轴承部分别由多个滚动体和保持器构成,/n上述径向轴承部的上述滚动体的列可旋转地与上述输出轴的外周面接触,此接触面成为上述径向轴承部的输出轴侧轨道面,上述两列轴向轴承部之中的一列上述轴向轴承部的上述滚动体的列可旋转地与上述输出轴的外周面接触,另一列上述轴向轴承部的上述滚动体的列可旋转地与上述输出轴的外周面或固定在上述输出轴上的第一环状零件的表面接触,这两列接触面形成了上述轴向轴承部的输出轴侧轨道面,/n上述径向轴承部和上述两列轴向轴承部之中的一列轴向轴的上述滚动体的列可旋转地与被配置在上述输出轴的周围地固定在上述壳体上的第二环状零件的表面或直接与上述壳体的内面接触,这些接触面分别形成了上述径向轴承部的外侧轨道面及上述轴向轴承部的外侧轨道面,另一列上述轴向轴承部的上述滚动体的列可旋转地与上述第二环状零件的表面接触,形成了上述轴向轴承部的另一个外侧轨道面,/n上述轴承由上述外侧轨道面可旋转地支承在上述壳体上。/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131 JP 2018-0143201.一种凸轮装置,该凸轮装置具备作为输入轴的螺旋形状的凸轮;在外周具备辊从动件并与输入轴正交配置的输出轴;将该输出轴可旋转地固定在壳体上的轴承,将上述输入轴的旋转经上述辊从动件变换为上述输出轴的旋转,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承包含受到上述输出轴的径向方向的压力的一列径向轴承部和分别受到上述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的相向的压力的两列轴向轴承部,
上述一列径向轴承部和上述两列轴向轴承部分别由多个滚动体和保持器构成,
上述径向轴承部的上述滚动体的列可旋转地与上述输出轴的外周面接触,此接触面成为上述径向轴承部的输出轴侧轨道面,上述两列轴向轴承部之中的一列上述轴向轴承部的上述滚动体的列可旋转地与上述输出轴的外周面接触,另一列上述轴向轴承部的上述滚动体的列可旋转地与上述输出轴的外周面或固定在上述输出轴上的第一环状零件的表面接触,这两列接触面形成了上述轴向轴承部的输出轴侧轨道面,
上述径向轴承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胜又一久高桥直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三共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