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吸油的甩油环及转轴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9480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吸油的甩油环及转轴密封结构,属于甩油环领域,一种高效吸油的甩油环,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环体和下环体,上环体与下环体上下设置,上环体与下环体的中部开设有安装通孔,上环体与下环体之间设有甩油缝隙,下环体的内侧开设有多个螺旋状的导油槽,多个导油槽均与甩油缝隙连通。甩油环通过安装通孔套设在转轴的外侧与转轴过渡配合,冷却油通过螺纹导油槽吸入到下环体的内部,甩油环继续跟随转轴转动,冷却油从导油槽的底部吸到甩油缝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甩出,实现冷却油的甩出起导流作用,设有多个导油槽开设在下环体的安装通孔内侧,使冷却油可均匀地从导油槽吸到甩油缝隙甩出,甩油的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吸油的甩油环及转轴密封结构
本技术涉及甩油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吸油的甩油环及转轴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轴类零件旋转时,通常设置甩油环实现密封,转轴转动时,润滑液体或冷却液体沿轴向流到甩油环的背面,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落到侧盖的内侧,沿内壁流回油箱,避免了润滑液体或冷却液体沿轴颈流出;另外,甩油环与轴一起高速转动时,被甩的油气形成一到环形阻挡层,阻止了润滑液体的轴向流动,起到了动密封的作用,但现有的甩油环甩油效率较低,且只能将润滑液甩到侧盖内侧,缺少导流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效吸油的甩油环及转轴密封结构。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吸油的甩油环,包括上环体和下环体,上环体与下环体上下设置,上环体与下环体的中部开设有安装通孔,上环体与下环体之间设有甩油缝隙,下环体的内侧开设有多个螺旋状的导油槽,多个导油槽均与甩油缝隙连通。甩油环通过安装通孔套设在转轴的外侧与转轴过渡配合,冷却油通过螺纹导油槽吸入到下环体的内部,甩油环继续跟随转轴转动,冷却油从导油槽的底部吸到甩油缝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甩出,实现冷却油的甩出起导流作用,设有多个导油槽开设在下环体的安装通孔内侧,使冷却油可均匀地从导油槽吸到甩油缝隙甩出,甩油的效率高。优选的,导油槽的螺纹线为由下至上顺时针设置。由于驱动电机通常为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带动转轴逆时针方向稳定,在转轴在运动时,液冷油从下环体的底部进入导油槽,由于导油槽设置为螺栓状,螺纹线为由下至上顺时针方向,与转轴的转动方向相反,使转轴转动时产生的惯性使液冷油由导油槽的底端流动到顶端,再从甩油缝隙甩出。优选的,上环体的外侧设有第一导油面,第一导油面为向上环体的内侧弯曲的弧形面。上环体的外侧设有第一导油面,用于将上端的液冷油导向至上环体底部的边缘甩出,起到了导流的作用。优选的,下环体的外侧设有第二导油面,第二导油面为向下环体的内侧弯曲的弧形面。下环体的外侧设有第二导油面,用于将下环体下端外侧的液冷油在转轴转动的惯性下导向至下环体上端外环的边缘甩出,起到了对液冷油的导流的作用。优选的,第一导油面的底部与第二导油面的顶部上下设置形成导油尖端。使从上环体和下环体外侧甩出的液冷油以及从甩油缝隙甩出的液冷油,在导油尖端上汇合,便于对甩油环甩出的液冷油进行收集。优选的,还包括连接柱,连接柱设在上环体和下环体之间。连接柱设在上环体和下环体之间,用于连接上环体和下环体。一种转轴密封结构,包括甩油环、壳体、转轴、第一油封及第二油封,甩油环、第一油封及第二油封均套设在转轴上,且甩油环与转轴过渡配合,壳体设有甩油内腔,第一油封及第二油封分别设在甩油内腔的上下两端,甩油环设在第一油封及第二油封之间,甩油内腔的内壁开设有出油孔,出油孔与甩油缝隙水平对应,出油孔贯穿到壳体的外壁。第一油封分别用于对甩油内腔上下两端的密封,避免冷却油进入通过甩油内腔后流去转轴的端部,当第二油封损坏失效造成漏油时,冷却油从壳体的内部进入甩油内腔,此时,甩油环分别通过甩油缝隙、第一导油面及第二导油面分别将泄漏到甩油内腔内的冷却油甩出到出油孔内,避免冷却油从转轴的轴向流出。壳体内还设有储油室,储油室与甩油内腔通过出油孔连通。储油室与出油孔连通,用于储存泄漏到甩油内腔内由甩油环甩出的冷却油。甩油内腔还开设有通气孔,通气孔贯穿到壳体外。甩油内腔开设有连通壳体外部的通气孔,用于保持甩油内腔的内外气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甩油环通过安装通孔套设在转轴的外侧与转轴过渡配合,冷却油通过螺纹导油槽吸入到下环体的内部,甩油环继续跟随转轴转动,冷却油从导油槽的底部吸到甩油缝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甩出,实现冷却油的甩出起导流作用,设有多个导油槽开设在下环体的安装通孔内侧,使冷却油可均匀地从导油槽吸到甩油缝隙甩出,甩油的效率高。附图说明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甩油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甩油环侧视横截面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A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下截面示意图。其中:上环体11、下环体12、甩油缝隙13、导油槽121、安装通孔14、第一导油面111、第二导油面122、连接柱15、甩油环1、壳体2、转轴4、第一油封31、第二油封32、甩油内腔21、出油孔211、储油室22、通气孔2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实施例1一种高效吸油的甩油环,如附图1、2所示,包括上环体11和下环体12,上环体11与下环体12上下设置,上环体11与下环体12的中部开设有安装通孔14,上环体11与下环体12之间设有甩油缝隙13,下环体12的内侧开设有多个螺旋状的导油槽121,多个导油槽121均与甩油缝隙13连通。甩油环1通过安装通孔14套设在转轴4的外侧与转轴4过渡配合,冷却油通过螺纹导油槽121吸入到下环体12的内部,甩油环1继续跟随转轴4转动,冷却油从导油槽121的底部吸到甩油缝隙13,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甩出,实现冷却油的甩出起导流作用,设有多个导油槽121开设在下环体12的安装通孔14内侧,使冷却油可均匀地从导油槽121吸到甩油缝隙13甩出,甩油的效率高。导油槽121的螺纹线为由下至上顺时针设置。由于驱动电机通常为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带动转轴4逆时针方向稳定,在转轴4在运动时,液冷油从下环体12的底部进入导油槽121,由于导油槽121设置为螺栓状,螺纹线为由下至上顺时针方向,与转轴4的转动方向相反,使转轴4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使液冷油由导油槽121的底端流动到顶端,再从甩油缝隙13甩出。上环体11的外侧设有第一导油面111,第一导油面111为向上环体11的内侧弯曲的弧形面。上环体11的外侧设有第一导油面111,用于将上端的液冷油导向至上环体11底部的边缘甩出,起到了导流的作用。上环体11的形状为盆体状,即上环体11上端的外径小于下端的外径,因此第一导油面111为弧形面,且设置往上环体11的内侧弯曲,使冷却液易于从上环体11的上端沿着第一导油面111流向至上环体11的下端的外环边缘甩出。下环体12的外侧设有第二导油面122,第二导油面122为向下环体12的内侧弯曲的弧形面。下环体12的外侧设有第二导油面122,用于将下环体12下端外侧的液冷油在转轴4转动的惯性下导向至下环体12上端外环的边缘甩出,起到了对液冷油的导流的作用。下环体12的形状为盆体状,即下环体12下端的外径小于上端的外径,因此第二导油面122为弧形面,且设置往下环体12的内侧弯曲,使冷却液在转轴4转动的惯性下,易于从下环体12的下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吸油的甩油环,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环体和下环体,所述上环体与所述下环体上下设置,所述上环体与所述下环体的中部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上环体与所述下环体之间设有甩油缝隙,所述下环体的内侧开设有多个螺旋状的导油槽,多个所述导油槽均与所述甩油缝隙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吸油的甩油环,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环体和下环体,所述上环体与所述下环体上下设置,所述上环体与所述下环体的中部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上环体与所述下环体之间设有甩油缝隙,所述下环体的内侧开设有多个螺旋状的导油槽,多个所述导油槽均与所述甩油缝隙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吸油的甩油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的螺纹线为由下至上顺时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吸油的甩油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体的外侧设有第一导油面,所述第一导油面为向所述上环体的内侧弯曲的弧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吸油的甩油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环体的外侧设有第二导油面,所述第二导油面为向所述下环体的内侧弯曲的弧形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吸油的甩油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面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导油面的顶部上下设置形成导油尖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全高志成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广顺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