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常青专利>正文

一种循环式海上撤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182275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船舶防险与救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循环式海上撤离系统,包括固定支架、若干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和若干旋转轮组;每组旋转轮组包括一个旋转轮或多个同步运动的旋转轮,每个旋转轮均设置有一个旋转轮轴,旋转轮通过旋转轮轴连接在固定支架上;每组旋转轮组对应设置一个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的上端通过旋转轮组支撑,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的下端自然下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紧急情况下人员的快速安全撤离:撤离时,人员由自身重力驱动旋转轮,不需要浪费人员体力,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为一封闭循环结构,可实现人员的循环式撤离,保证撤离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式海上撤离系统
本技术涉及船舶防险与救生
,特别涉及一种循环式海上撤离系统。
技术介绍
气胀式救生筏是船舶上配备的重要救生设备,是船上人员在海上危急情况下实施自救的主要工具。船舶失事以后,船上人员快速登乘救生筏是其实施自救的第一步。目前,船舶救生设备中普遍配备登乘软梯,船上人员可由登乘软梯依次降至水面,之后进入救生筏,若情况紧急,船上人员数量较多,则需要船上人员直接跳入水中,然后游至救生筏进行登筏。采用登乘软梯进行撤离普遍存在撤离速速慢、体力消耗严重、安全性差、易湿身等问题。对于大型船舶,特别是客船、客滚船等乘员众多的船舶,乘员年龄不一、体质各异,再加上船舷较高,无法通过跳海实现大量人员的快速撤离,因此主要采用海上撤离系统进行船上人员的撤离,对于撤离系统,撤离通道的设计是其能否实现人员快速安全撤离的关键,现有撤离通道有“之”字形通道、多级收缩通道等多种形式,基本解决了船上人员的撤离问题,但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瞬间自由坠落、“卡顿”致使效率不高和通道内“踩踏”致使骨折等现象,难以保证紧急情况下人员的安全撤离,若出现“卡顿”和“踩踏”,更是对撤离速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目前对于船上人员的快速安全撤离,仍然缺乏适用的撤离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为船舶失事等紧急情况人员的快速安全撤离提供一种循环式海上撤离系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循环式海上撤离系统,包括滑道、固定支架、若干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和若干旋转轮组;每组旋转轮组包括一个或多个同步运动的旋转轮,每个旋转轮均设置有一个旋转轮轴,旋转轮通过旋转轮轴连接在固定支架上;每组旋转轮组对应设置一个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的上端通过旋转轮组支撑,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的下端自然下垂。进一步地,每组旋转轮组包括两个规格相同的旋转轮,两个旋转轮分为主动轮和从动轮,主动轮和从动轮间隔设置,主动轮轴和从动轮轴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进一步地,所述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为封闭式软梯,封闭式软梯由两侧的软梯绳索和中间均匀设置的若干支撑杆组成。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轮为异形齿轮,异形齿轮上设有若干异形齿,若干异形齿沿同一方向倾斜设置,倾斜方向与异形齿轮的旋转方向相反,异形齿轴向两侧设置有容软梯绳索通过的空档,所述异形齿倾斜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支撑杆的半圆形凹槽,相邻两个半圆形凹槽之间的距离与软梯上相邻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距离相等。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轮或旋转轮轴上设置有旋转轮缓降装置。通过缓降装置控制下降速度,因此不需要浪费人员体力。进一步地,所述紧急撤离系统还包括滚筒组、锚定板和充气平台;所述旋转轮组的两侧分别设置一组滚筒组,每组滚筒组包括两个滚筒,两个滚筒通过滚筒轴连接在固定支架上,每个滚筒上设置一根滚筒绳索,滚筒绳索一端缠绕在滚筒上,另一端穿过充气平台与锚定板连接。所述充气平台为总体封闭式,充气平台上设置有四个供滚筒绳索穿过的通孔,通孔与充气平台不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和充气平台之间设置由网布组成的环形通道,滚筒绳索与由网布组成的环形通道的外缘连接。由网布组成的环形通道足够长,能够使充气平台下落至海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延伸至充气平台上方。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根据船体的高度设计的足够长,可以一直延伸到海面上的充气平台上方,多余的长度可以坠在充气平台上表面。进一步地,所述滚筒或滚筒轴上设置有滚筒缓降装置。进一步地,所述充气平台设置有若干个自动充气装置,自动充气装置包括储气瓶、瓶头阀和拉绳;所述瓶头阀内设置水溶性药片,瓶头阀连接有拉绳;当充气平台下放至水面后,自动充气装置内的瓶头阀遇水可自动开启,亦可通过拉动拉绳使瓶头阀开启,瓶头阀开启后自动充气装置开始给充气平台充气,直至充气平台成形。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为箱体,箱体设有内板和外板,箱体底部为开放式,旋转轮组和滚筒组均设置在箱体内,网布的上端与箱体底部相连接,箱体上设置有进入箱体内部的登乘平台。进一步地,船舶甲板上设置滑道,固定支架通过滑轮与滑道滑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滑道为可折叠滑道,包括固定部分和折叠部分,固定部分和折叠部分铰接;滑道固定部分设置折叠架和固定部连杆,滑道折叠部分设置折叠部连杆,所述折叠架固定在滑道固定部分上,折叠架和固定部连杆铰接,固定部连杆和折叠部连杆铰接;折叠部连杆与滑道折叠部分铰接。进一步地,所述滑道折叠状态时,固定部分和折叠部分垂直设置,固定部连杆和折叠部连杆形成一夹角;滑道使用状态时,固定部分和折叠部分共同形成一平直滑道,固定部连杆和折叠部连杆形成一直线。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滑道为可折叠式滑道,整个滑道分为固定部分和折叠部分,存放状态下滑道处于折叠状态,固定部分的滑道底端固定在船舶甲板上,折叠部分的滑道处于与固定部分滑道垂直的折叠状态,整个滑道位于船舶甲板上,滑道并不伸出舷外,开始使用时,将滑道的折叠部分向舷外翻转90°,此时整个滑道为一平直滑道。进一步地,所述箱体两端分别安装若干滑轮,滑轮可在滑道内滑动。进一步地,所述滑道通过滑道底部支架固定在船舶甲板上,滑道底部支架的高度高于船舶沿板的高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可实现紧急情况下人员的快速安全撤离:撤离时,人员由自身重力驱动旋转轮,不需要浪费人员体力,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为一封闭循环结构,可实现人员的循环式撤离,保证撤离速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释放成形状态);图2为本技术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箱体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收缩状态,不包含软梯);图5为软梯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异形齿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可折叠滑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自动充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充气平台示意图;图10为摩擦阻尼式缓降装置示意图;图11为擒纵式缓降装置示意图;图中:1.箱体;2.软梯;3.滚筒轴;4.充气平台;5.锚定板;6.主动轮轴;7.从动轮轴;8.登乘平台;9.主动轮;10.从动轮;11.滚筒;12.网布;13.撤离通道;14.软梯上升通道;15.主动轮缓降装置;16.从动轮缓降装置;17.滚筒缓降装置;18.内板;19.外板;20.软梯绳索;21.支撑杆;22.滚筒绳索;23.异形齿;24.半圆形凹槽;25.空档;26.滑道底部支架;27.滑道上部;28.滑道的折叠部分;29.滑轮;30.滑轮轴;31.甲板;32.固定部连杆;33.折叠部连杆;34.滑道的固定部分;35.储气瓶;36.瓶头阀;37.拉绳;38.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结构和功能更加清晰,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参见附图1-11,一种循环式海上撤离系统,由箱体1、软梯2、滚筒轴3、充气平台4、锚定板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式海上撤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支架、若干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和若干旋转轮组;每组旋转轮组包括一个旋转轮或多个同步运动的旋转轮,每个旋转轮均设置有一个旋转轮轴,旋转轮通过旋转轮轴连接在固定支架上;每组旋转轮组对应设置一个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的上端通过旋转轮组支撑,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的下端自然下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式海上撤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支架、若干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和若干旋转轮组;每组旋转轮组包括一个旋转轮或多个同步运动的旋转轮,每个旋转轮均设置有一个旋转轮轴,旋转轮通过旋转轮轴连接在固定支架上;每组旋转轮组对应设置一个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的上端通过旋转轮组支撑,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的下端自然下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式海上撤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组旋转轮组包括两个规格相同的旋转轮,两个旋转轮分为主动轮和从动轮,主动轮和从动轮间隔设置,主动轮轴和从动轮轴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循环式海上撤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式柔性下落装置为封闭式软梯,封闭式软梯由两侧的软梯绳索和中间均匀设置的若干支撑杆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循环式海上撤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轮为异形齿轮,异形齿轮上设有若干异形齿,若干异形齿沿同一方向倾斜设置,倾斜方向与异形齿轮的旋转方向相反,异形齿轴向两侧设置有容软梯绳索通过的空档,所述异形齿倾斜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支撑杆的半圆形凹槽,相邻两个半圆形凹槽之间的距离与软梯上相邻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距离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常青王路才唐在铭
申请(专利权)人:杨常青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