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轮胎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7851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轮胎加工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轮胎模具,利用电能加热,温度均匀稳定;包括上模板、下模板、箱体、挤压板、脚轮、弹簧、往复杆和支撑杆,上模板和下模板共同形成闭合整体结构,上模板内部设置有上空腔,下模板内部设置有下空腔,上模板顶部连通设置有上出液管,上模板左侧壁连通设置有上进液管,下模板左侧壁下半区域连通设置有下进液管,下模板左侧壁上半区域连通设置有下出液管,箱体内部设置有盛放腔,箱体右侧壁底端连通设置有循环泵,循环泵输出端设置有过渡管,上出液管和下出液管输出端可拆卸设置有三通管,箱体左侧壁设置有平台,平台顶部设置有电机,电机前端输出端设置有凸轮,支撑杆设置有滑动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轮胎模具
本技术涉及轮胎加工附属装置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轮胎模具。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随着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对轮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硫化是轮胎加工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工序,也是最重要的工序,其目的在于使塑性状态的轮胎变为弹性状态的轮胎,并使各个部位的物理机械性能达到最佳,目前硫化时胎坯内装水胎或胶囊,并往水胎内注加高压热水,利用水胎或胶囊的膨胀压力使外胎坏充满模型,由底部的水压柱寒加罐内充直接蒸汽硫化,但是蒸汽硫化使得轮胎在硫化过程中,蒸汽需要大量的煤炭进行燃烧,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利用电能加热,温度均匀稳定,减小对环境影响的新型轮胎模具。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轮胎模具,包括上模板、下模板、箱体、挤压板、脚轮、弹簧、往复杆和支撑杆,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共同形成闭合整体结构,上模板内部设置有上空腔,下模板内部设置有下空腔,上模板顶部连通设置有上出液管,上模板左侧壁连通设置有上进液管,下模板左侧壁下半区域连通设置有下进液管,下模板左侧壁上半区域连通设置有下出液管,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盛放腔,箱体右侧壁底端连通设置有循环泵,循环泵输出端设置有过渡管,过渡管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上进液管和下进液管可拆卸连接,上出液管和下出液管输出端可拆卸设置有三通管,三通管输出端与箱体上半区域连通,箱体左侧壁设置有平台,平台顶部设置有电机,电机前端输出端设置有凸轮,所述支撑杆底端与平台连接,支撑杆设置有滑动孔,箱体左侧壁连通设置有过渡口,所述往复杆左端穿过滑动孔和弹簧然后与挤压板连接,弹簧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挤压板和支撑杆紧密接触,挤压板左侧壁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前侧壁和内后侧壁均设置有旋转槽,所述脚轮前侧壁和后侧壁中央区域均设置有旋转杆,两组所述旋转杆另一端均插入一组所述旋转槽内部,脚轮左端凸出于挤压板左端,脚轮与凸轮远离圆心一端接触,往复杆右端穿过过渡口伸入至箱体内部,往复杆底部右端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底部设置有多组电加热棒。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轮胎模具,所述三通管两个输入端和过渡管两个输出端部分区域均为软管材质,并且软管内部均设置有钢丝内衬。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轮胎模具,每组所述旋转槽处均设置有滚珠轴承,每组所述旋转杆均与一组所述滚珠轴承键连接。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轮胎模具,所述滑动孔内侧壁纵向截面形状呈四边形,滑动孔内侧壁与往复杆外侧壁接触。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轮胎模具,箱体顶部连通设置有稳压口,稳压口处设置有滤网,过渡口处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内侧壁与往复杆外侧壁接触。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轮胎模具,所述箱体外侧壁设置有隔热层。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轮胎模具,所述过渡管输入端设置有Y型过滤器。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轮胎模具,所述过渡管输入端设置有第一温度计,三通管输出端设置有第二温度计。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轮胎模具,所述平台上设置有加强板,加强板与箱体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箱体内部设置有导热油,在平台、凸轮、两组旋转杆、安装板、支撑杆、脚轮、弹簧、挤压板和往复杆的相互配合下,电机转动使多组电加热棒左右往复移动,通电后的多组电加热棒左右往复移动,提高导热油的升温速度和温度均匀度,循环泵通电后带动导热油形成循环,对上模板和下模板进行加热,轮胎放置在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导热油对上模板和下模板进行加热可以缩短轮胎的硫化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且大大增加了轮胎硫化程度的均匀性,提高轮胎质量,电加热装置取代原来的蒸汽加热,不需要大量的煤炭进行燃烧,有效的减少了废气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利用电能加热,温度均匀稳定,减小对环境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脚轮、滚珠轴承和旋转杆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支撑杆的右视图;附图中标记:1、上模板;2、下模板;3、箱体;4、挤压板;5、脚轮;6、弹簧;7、往复杆;8、支撑杆;9、上出液管;10、上进液管;11、下进液管;12、下出液管;13、循环泵;14、过渡管;15、三通管;16、平台;17、电机;18、凸轮;19、旋转杆;20、安装板;21、电加热棒;22、滚珠轴承;23、滤网;24、密封圈;25、隔热层;26、Y型过滤器;27、第一温度计;28、第二温度计;29、加强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轮胎模具,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箱体3、挤压板4、脚轮5、弹簧6、往复杆7和支撑杆8,上模板1和下模板2共同形成闭合整体结构,上模板1内部设置有上空腔,下模板2内部设置有下空腔,上模板1顶部连通设置有上出液管9,上模板1左侧壁连通设置有上进液管10,下模板2左侧壁下半区域连通设置有下进液管11,下模板2左侧壁上半区域连通设置有下出液管12,箱体3内部设置有盛放腔,箱体3右侧壁底端连通设置有循环泵13,循环泵13输出端设置有过渡管14,过渡管14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上进液管10和下进液管11可拆卸连接,上出液管9和下出液管12输出端可拆卸设置有三通管15,三通管15输出端与箱体3上半区域连通,箱体3左侧壁设置有平台16,平台16顶部设置有电机17,电机17前端输出端设置有凸轮18,支撑杆8底端与平台16连接,支撑杆8设置有滑动孔,箱体3左侧壁连通设置有过渡口,往复杆7左端穿过滑动孔和弹簧6然后与挤压板4连接,弹簧6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挤压板4和支撑杆8紧密接触,挤压板4左侧壁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前侧壁和内后侧壁均设置有旋转槽,脚轮5前侧壁和后侧壁中央区域均设置有旋转杆19,两组旋转杆19另一端均插入一组旋转槽内部,脚轮5左端凸出于挤压板4左端,脚轮5与凸轮18远离圆心一端接触,往复杆7右端穿过过渡口伸入至箱体3内部,往复杆7底部右端设置有安装板20,安装板20底部设置有多组电加热棒21;箱体内部设置有导热油,在平台、凸轮、两组旋转杆、安装板、支撑杆、脚轮、弹簧、挤压板和往复杆的相互配合下,电机转动使多组电加热棒左右往复移动,通电后的多组电加热棒左右往复移动,提高导热油的升温速度和温度均匀度,循环泵通电后带动导热油形成循环,对上模板和下模板进行加热,轮胎放置在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导热油对上模板和下模板进行加热可以缩短轮胎的硫化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且大大增加了轮胎硫化程度的均匀性,提高轮胎质量,电加热装置取代原来的蒸汽加热,不需要大量的煤炭进行燃烧,有效的减少了废气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利用电能加热,温度均匀稳定,减小对环境影响。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轮胎模具,三通管15两个输入端和过渡管14两个输出端部分区域均为软管材质,并且软管内部均设置有钢丝内衬;三通管两个输入端和过渡管两个输出端部分区域均为软管材质,并且软管内部均设置有钢丝内衬,不妨碍上模板或者下模板进行移动。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轮胎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箱体(3)、挤压板(4)、脚轮(5)、弹簧(6)、往复杆(7)和支撑杆(8),所述上模板(1)和下模板(2)共同形成闭合整体结构,上模板(1)内部设置有上空腔,下模板(2)内部设置有下空腔,上模板(1)顶部连通设置有上出液管(9),上模板(1)左侧壁连通设置有上进液管(10),下模板(2)左侧壁下半区域连通设置有下进液管(11),下模板(2)左侧壁上半区域连通设置有下出液管(12),所述箱体(3)内部设置有盛放腔,箱体(3)右侧壁底端连通设置有循环泵(13),循环泵(13)输出端设置有过渡管(14),过渡管(14)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上进液管(10)和下进液管(11)可拆卸连接,上出液管(9)和下出液管(12)输出端可拆卸设置有三通管(15),三通管(15)输出端与箱体(3)上半区域连通,箱体(3)左侧壁设置有平台(16),平台(16)顶部设置有电机(17),电机(17)前端输出端设置有凸轮(18),所述支撑杆(8)底端与平台(16)连接,支撑杆(8)设置有滑动孔,箱体(3)左侧壁连通设置有过渡口,所述往复杆(7)左端穿过滑动孔和弹簧(6)然后与挤压板(4)连接,弹簧(6)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挤压板(4)和支撑杆(8)紧密接触,挤压板(4)左侧壁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前侧壁和内后侧壁均设置有旋转槽,所述脚轮(5)前侧壁和后侧壁中央区域均设置有旋转杆(19),两组所述旋转杆(19)另一端均插入一组所述旋转槽内部,脚轮(5)左端凸出于挤压板(4)左端,脚轮(5)与凸轮(18)远离圆心一端接触,往复杆(7)右端穿过过渡口伸入至箱体(3)内部,往复杆(7)底部右端设置有安装板(20),安装板(20)底部设置有多组电加热棒(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轮胎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箱体(3)、挤压板(4)、脚轮(5)、弹簧(6)、往复杆(7)和支撑杆(8),所述上模板(1)和下模板(2)共同形成闭合整体结构,上模板(1)内部设置有上空腔,下模板(2)内部设置有下空腔,上模板(1)顶部连通设置有上出液管(9),上模板(1)左侧壁连通设置有上进液管(10),下模板(2)左侧壁下半区域连通设置有下进液管(11),下模板(2)左侧壁上半区域连通设置有下出液管(12),所述箱体(3)内部设置有盛放腔,箱体(3)右侧壁底端连通设置有循环泵(13),循环泵(13)输出端设置有过渡管(14),过渡管(14)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上进液管(10)和下进液管(11)可拆卸连接,上出液管(9)和下出液管(12)输出端可拆卸设置有三通管(15),三通管(15)输出端与箱体(3)上半区域连通,箱体(3)左侧壁设置有平台(16),平台(16)顶部设置有电机(17),电机(17)前端输出端设置有凸轮(18),所述支撑杆(8)底端与平台(16)连接,支撑杆(8)设置有滑动孔,箱体(3)左侧壁连通设置有过渡口,所述往复杆(7)左端穿过滑动孔和弹簧(6)然后与挤压板(4)连接,弹簧(6)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挤压板(4)和支撑杆(8)紧密接触,挤压板(4)左侧壁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前侧壁和内后侧壁均设置有旋转槽,所述脚轮(5)前侧壁和后侧壁中央区域均设置有旋转杆(19),两组所述旋转杆(19)另一端均插入一组所述旋转槽内部,脚轮(5)左端凸出于挤压板(4)左端,脚轮(5)与凸轮(18)远离圆心一端接触,往复杆(7)右端穿过过渡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术勇
申请(专利权)人:诸城瑞鑫环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