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杜地专利>正文

海中交通隧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7558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海中交通隧道,涉及跨海桥隧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海底隧道存在空气稀释的风险。该海中交通隧道包括隧道本体,隧道本体具有自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中空腔体,腔体被通行路面分割为相互独立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灯塔,灯塔高耸出海面,能够为第一腔体提供流动的空气,第二腔体设有水流孔,水流孔使第二腔体与海水连通,隧道本体通过锚杆与大海底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高耸出海面的灯塔来使得第一腔体与外界进行空气流通,从而实现进排气,不存在空气稀释的风险;同时灯塔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以及灯塔周围设置有安全警示区,能够保证过往船只以及潜艇安全自由通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中交通隧道
本专利技术涉及跨海桥隧
,尤其是涉及一种海中交通隧道。
技术介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需求的增长,也加快了跨海工程的发展。海底隧道是指为了解决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而又不妨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建造在海底之下供人员及车辆通行的海底下的海洋建筑物。目前,在垮度很大的两海岸之间,修建跨海大桥难度很大。一般是修建海底隧道,然而海底隧道需要配备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存在空气稀释的风险。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海中交通隧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中交通隧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海底隧道存在空气稀释的风险,通过设置高耸的灯塔来保持与外界进行空气流通,同时灯塔之间可以让过往船只自由通行。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海中交通隧道,包括隧道本体,所述隧道本体具有自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中空腔体,所述腔体被通行路面分割为相互独立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灯塔,所述灯塔高耸出海面,能够为所述第一腔体提供流动的空气,所述第二腔体设有水流孔,所述水流孔使所述第二腔体与海水连通,所述隧道本体通过锚杆与大海底部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塔内设置有能够为所述第一腔体提供照明的太阳能系统以及能够为所述第一腔体进行通风换气的通风系统。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塔的塔柱采用能够减小流体阻力的曲线造型。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塔至少要高处海面15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塔周围的海面上和海面下均设置有警示浮标,所述警示浮标围绕所述灯塔能够形成安全警示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全警示区为椭圆形或者圆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全警示区的半径至少设置为1000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塔之间的间隔大于3k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灯塔与所述第一腔体之间安装有能够防止海水倒灌的自动封闭阀。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灯塔与所述第一腔体之间安装有能够防止海水倒灌的自动封闭阀保险系统。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高耸出海面的灯塔来使得第一腔体与外界进行空气流通,不存在空气稀释的风险。同时灯塔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以及灯塔周围设置有安全警示区,能够保证过往船只和潜艇安全自由通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海中交通隧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海中交通隧道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海中交通隧道出入口结构示意图。图中:1、隧道本体;2、灯塔;3、锚杆;4、第一腔体;5、第二腔体;501、水流孔;6、外壁;7、内壁;8、导轨;9、滑轮;10、通行路面;11、高铁通行区;12、汽车通行区;13、高架桥;14、配重层;15、陆基段;16、出入口过渡段;17、海基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海中交通隧道,下面将结合图1~图3对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海中交通隧道,主要修建于两海岸之间。包括隧道本体1,本体的形状不限,可以为长方体、不规则的多边形体等。优选地,便于生产加工,以及降低对抗海水的冲击力,本实施例中,本体为圆柱状。隧道本体1具有自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中空腔体,腔体被通行路面10分割为相互独立的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第一腔体4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灯塔2,灯塔2高耸出海面,能够为第一腔体4提供流动的空气,第二腔体5设有水流孔501,水流孔501使第二腔体5与海水连通,隧道本体1通过锚杆3与大海底部连接。第二腔体5设有水流孔501,水流孔501使第二腔体5与海水连通。换言之,海水可以进入到第二腔体5内,成为第二腔体5的一部分。当海水对本体的一侧进行冲击时,由于第二腔体5浸没于海水内,且第二腔体5内还流入有海水,因此本体不容易被海水冲翻。其次,本体的底端通过锚杆3与大海底部连接。此时由于第二腔体5浸没于海水内,因此锚杆3只对抗本体的浮力,与传统大桥相比,锚杆3不会为本体提供支撑力,因此整个本体的结构十分的平稳、牢固。在本实施例中,沿本体宽度方向同时设置有三根锚杆3,确保本体的平稳性。需要强调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锚杆3连接至海底的底端设有弹簧,以使锚杆3能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以便于复位。同时弹簧的弹性系数较大,一般情况下弹簧是不会被随意拉伸或压缩的,只要在遇到较大的作用力时,弹簧才会被拉伸或压缩。进一步地,在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还设有桥支架,以提高本体的稳定性,桥支架采用钢筋水泥支撑,优选地,在沿本体长度方向可以每隔1~1.5km设置一个桥支架。进一步地,每个桥支架上设有弹簧圈,以起到减震的作用。优选地,第二腔体5的底端还设有配重层14,配重层14主要使利用一些密度比较大的材料(比如填附一些耐腐蚀的钢板等)直接设置在第二腔体5的底端,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利用配重层14,整个本体的重心会往下移,使本体更加稳定,不容易倾倒。进一步地,第二腔体5以本体的竖直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且在第二腔体5的对称轴的两侧壁上均设有水流孔501,此时,海水能够从第二腔体5的两侧同时流入至第二腔体5内。优选地,水流孔501设置在第二腔体5的上方,与水流孔501设置在第二腔体5的下方相比,这样能够使海水比较容易地浸满整个第二腔体5。在本实施例中,水流孔501的数量不限。在本实施例中,本体设有外壳。外壳的外壁6由双层实心结构构成,也即,双层的实心结构之间没有缝隙。水流孔501同时穿过双层实心结构并连通第二腔体5和海水。由于外壳采用双层结构,能保证本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外层结构被破坏时,内层结构仍可以维持使用并保持平衡。在本实施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腔体4由间隔设置的外壁6和内壁7构成。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共用一个双层结构的外壁6。由于第一腔体4是通行空间,为了提高通行空间的安全性,第一腔体4还设有内壁7。外壁6和内壁7之间设有多个沿本体通行方向(或本体长度方向)的稳固机构。多个稳固结构间隔设置。稳固机构包括沿本体宽度方向设置的导轨8。具体地,当通行路面10设于本体的中部(一条直径上时),导轨8的截面呈半圆弧状。导轨8内设有多个滑轮9,每个滑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中交通隧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本体(1),所述隧道本体(1)具有自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中空腔体,所述腔体被通行路面分割为相互独立的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所述第一腔体(4)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灯塔(2),所述灯塔(2)高耸出海面,能够为所述第一腔体(4)提供流动的空气,从而实现进排气,所述第二腔体(5)设有水流孔(501),所述水流孔(501)使所述第二腔体(5)与海水连通,所述隧道本体(1)通过锚杆(3)与大海底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中交通隧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本体(1),所述隧道本体(1)具有自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中空腔体,所述腔体被通行路面分割为相互独立的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所述第一腔体(4)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灯塔(2),所述灯塔(2)高耸出海面,能够为所述第一腔体(4)提供流动的空气,从而实现进排气,所述第二腔体(5)设有水流孔(501),所述水流孔(501)使所述第二腔体(5)与海水连通,所述隧道本体(1)通过锚杆(3)与大海底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中交通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塔(2)内设置有能够为所述第一腔体(4)提供照明的太阳能系统以及能够为所述第一腔体(4)进行通风换气的通风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中交通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塔(2)的塔柱采用能够减小流体阻力的曲线造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中交通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塔(2)至少要高处海面15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地
申请(专利权)人:杜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