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17557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首先进行地下室墙体施工,地下室墙体包括高跨区域墙体和低跨区域墙体,高跨区域墙体施工至高跨区域的次梁底位置,低跨区域的墙体施工至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位置;然后回填高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以及低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高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至次梁底位置,低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至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位置;之后浇筑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施工高跨区域的主次梁,高跨区域的主次梁施工至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位置;最后进行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模支设、钢筋绑扎,浇筑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回填式地下室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按照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要求,楼栋高度超28m应设置地下室,但由于工程情况特殊性,对于部分楼栋不宜设置有使用功能的地下室,并且造价也较高。此类地下室会设计成回填式地下室,常规井字梁设计对回填及首层结构梁板施工要求比较高,故如何施工回填式地下室,是浅基础施工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回填式地下室的施工方法,避免井字梁施工时需要预留过多钢筋,且需二次开挖、首层梁砖胎膜砌筑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施工地下室墙体,所述地下室墙体包括高跨区域墙体和低跨区域墙体,所述高跨区域墙体施工至高跨区域的次梁底位置,所述低跨区域的墙体施工至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位置;回填高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以及低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所述高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至所述次梁底位置,所述低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至所述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位置;浇筑所述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施工所述高跨区域的主次梁,所述高跨区域的主次梁施工至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位置;进行所述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模支设、钢筋绑扎,浇筑所述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所述高跨区域墙体包括高跨区域内墙和围设于所述高跨区域内墙外围的高跨区域外墙。所述高跨区域外墙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高跨区域外墙相互连接围合成回形结构,相邻所述高跨区域外墙之间连接有第一立柱。所述高跨区域内墙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高跨区域内墙相互交叉呈网格状设置且交叉处连接有第二立柱,每一所述高跨区域内墙的两端连接于位置相对的所述高跨区域外墙,所述高跨区域内墙和所述高跨区域外墙之间连接有第三立柱。所述低跨区域墙体包括低跨区域内墙和围设于所述低跨区域内墙外围的低跨区域外墙。所述低跨区域外墙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低跨区域外墙相互连接围合成回形结构,相邻所述低跨区域外墙之间连接有第四立柱。所述低跨区域内墙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低跨区域内墙相互交叉呈网格状设置且交叉处连接有第五立柱,每一所述低跨区域内墙的两端连接于位置相对的所述低跨区域外墙,所述低跨区域内墙和所述低跨区域外墙之间连接有第六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第五立柱以及第六立柱的柱脚分别连接有承台,相邻承台之间连接有基础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土方回填时,所述低跨区域地下室的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至低跨区域的相应的首层梁板的板底位置,所述高跨区域的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至高跨区域的相应的次梁底的位置;再实施后续主次梁以及外墙剩余段的施工,在高跨区域和低跨区域的主次梁施工的时候,外墙剩余一段和梁一起浇筑,在所述高跨区域和所述低跨区域的主次梁施工的时候,无须预留多余的钢筋,减少了钢筋连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能解决井字梁预留过多钢筋导致的质量问题,且无需二次开挖、首层梁砖胎膜砌筑等。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的回填式地下室单体的首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的高跨区域的地下室外墙以及低跨区域的地下室外墙施工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的高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以及低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施工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的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施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中,浅基坑挖深约1.5m~2.8m,根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浅基础地上结构建筑高度超过28m,需要设置地下室。由于此类工程的特殊性,浅基础区域不宜设置有功能性的地下室,根据施工需求,设置高低跨回填式地下室,由于回填式半地下结构的设计,对施工难度提出了要求。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4所示为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具体施工步骤如下:步骤一,施工地下室墙体,地下室墙体包括高跨区域墙体和低跨区域墙体,高跨区域墙体施工至高跨区域的次梁31底位置,低跨区域的墙体施工至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41的板底位置。步骤二,回填高跨区域地下室3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以及低跨区域地下室4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高跨区域地下室3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至次梁底位置,低跨区域地下室4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至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41的板底位置。其中回填采用40%粗砂或砾砂+10%瓜子片+50%级配石子;砂石料含水率在(8~10)%,含泥率小于3%;砂石回填须分层夯实,每层虚铺厚度250mm,用平板式振动器压实6~8遍或蛙式打夯机压实3~4遍,压实系数≥0.97。步骤三,浇筑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41,施工高跨区域的主次梁,高跨区域的主次梁施工至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32的板底位置。步骤四,进行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32的板底模支设、钢筋绑扎,浇筑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32。在高跨区域和低跨区域的主次梁施工的时候,外墙剩余一段和梁一起浇筑,无须预留多余的钢筋,减少了存在钢筋连接的质量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能解决井字梁预留过多钢筋导致的质量问题,且无需二次开挖、首层梁砖胎膜砌筑等,其中井字梁是高低跨区域的主次梁。高跨区域墙体包括高跨区域内墙和围设于高跨区域内墙外围的高跨区域外墙。高跨区域外墙的数量为多块,多块高跨区域外墙相互连接围合成回形结构,相邻高跨区域外墙之间连接有第一立柱。高跨区域内墙的数量为多块,多块高跨区域内墙相互交叉呈网格状设置且交叉处连接有第二立柱,每一高跨区域内墙的两端连接于位置相对的高跨区域外墙,高跨区域内墙和高跨区域外墙之间连接有第三立柱。低跨区域墙体包括低跨区域内墙和围设于低跨区域内墙外围的低跨区域外墙。低跨区域外墙的数量为多块,多块低跨区域外墙相互连接围合成回形结构,相邻低跨区域外墙之间连接有第四立柱。低跨区域内墙的数量为多块,多块低跨区域内墙相互交叉呈网格状设置且交叉处连接有第五立柱,每一低跨区域内墙的两端连接于位置相对的低跨区域外墙,低跨区域内墙和低跨区域外墙之间连接有第六立柱。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第五立柱以及第六立柱的柱脚分别连接有承台1,相邻承台1之间连接有基础梁2,其中承台1是桩与柱或墩联系部分,承台1用于承载上部结构荷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土方回填时,所述低跨区域地下室的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至低跨区域的相应的首层梁板的板底位置,所述高跨区域的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至高跨区域的相应的次梁底的位置;再实施后续主次梁以及外墙剩余段的施工,在高跨区域和低跨区域的主次梁施工的时候,外墙剩余一段和梁一起浇筑,在所述高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施工地下室墙体,所述地下室墙体包括高跨区域墙体和低跨区域墙体,所述高跨区域墙体施工至高跨区域的次梁底位置,所述低跨区域的墙体施工至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位置;/n回填高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以及低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所述高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至所述次梁底位置,所述低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至所述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位置;/n浇筑所述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施工所述高跨区域的主次梁,所述高跨区域的主次梁施工至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位置;/n进行所述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模支设、钢筋绑扎,浇筑所述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施工地下室墙体,所述地下室墙体包括高跨区域墙体和低跨区域墙体,所述高跨区域墙体施工至高跨区域的次梁底位置,所述低跨区域的墙体施工至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位置;
回填高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以及低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所述高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至所述次梁底位置,所述低跨区域地下室的内部空间间隙的土方回填至所述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位置;
浇筑所述低跨区域的首层梁板,施工所述高跨区域的主次梁,所述高跨区域的主次梁施工至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位置;
进行所述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的板底模支设、钢筋绑扎,浇筑所述高跨区域的首层梁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跨区域墙体包括高跨区域内墙和围设于所述高跨区域内墙外围的高跨区域外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跨区域外墙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高跨区域外墙相互连接围合成回形结构,相邻所述高跨区域外墙之间连接有第一立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回填式地下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跨区域内墙的数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雨生张正洪方伟强王文超朱远真余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