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线集约型共构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7556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社区管线集约型共构体,包括:主共构体,包括套管约束部件和多个套管,套管平行间隔设置,套管约束部件包覆在多个套管外并用于限制套管的位移;支共构体,与主共构体连接并用于接入社区楼宇;管线转化井,相邻主共构体之间以及主共构体与相邻支共构体之间均通过管线转化井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专利技术把社区服务管线集中纳入到主共构体和支共构体内埋入地下,能够为社区服务管线提供稳定良好的存在环境,延缓管线老化和保护管道不被土壤侵蚀,延长管线寿命,同时设置管线转化井,目的是在社区管线更换、维修、增加时无需社区现场开挖,均在管线转化井内实现,也便于管线使用过程中动态管理,并对社区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社区管线集约型共构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社区管线集约型共构体。
技术介绍
社区强电弱电线缆架空盘综错节,造成漏电与火灾频发,给社区居民造成了生命威胁和财产损失。直埋管线腐蚀老化严重,频繁开挖更换管线给社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现有技术一:现有社区管线多以强弱电缆架空和供热、给排水管线直埋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现有技术一的缺点:强弱电缆架空不但影响社区环境,其裸露空中长期风吹日晒雨淋,加速线缆外皮老化而剥落,易引发触电危险和诱发火灾,直接威胁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直埋管线周围环境为潮湿、微生物活跃的酸/碱/盐土壤,这会加速管线侵蚀,增加管线更换频次。同时,直埋管线更换、维修和增加管线需多次开挖,这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的交通出行。现有技术二:将管线纳入到综合管廊内,综合管廊内设置附属设施。现有技术二的缺点:社区内服务管线相较于大市政管线体量小,单独将管线纳入到综合管廊内部,建设成本高,对社区居民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综合管廊空间大,施工方式为大开挖或盾构,施工风险大,对社区占地紧张的周围楼宇结构施工不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社区管线集约型共构体,以达到延长管线寿命的目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社区管线集约型共构体,包括:主共构体,包括套管约束部件和多个套管,套管平行间隔设置,套管约束部件包覆在多个套管外并用于限制套管的位移;支共构体,与主共构体连接并用于接入社区楼宇;管线转化井,相邻主共构体之间以及主共构体与相邻支共构体之间均通过管线转化井连接。进一步地,套管约束部件为套管约束器,套管约束器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套管空腔,多个套管穿设在对应的套管空腔内,每个套管与对应的套管空腔之间的缝隙填设有细沙层。进一步地,套管约束部件为混凝土外壳,混凝土外壳能够包覆在多个套管的外周。进一步地,多个套管包括强电套管、弱电套管和给水套管。进一步地,支共构体呈套管状结构,支共构体用于将主共构体中的管线接入对应的社区楼宇。进一步地,管线转化井包括:操作空间,与主共构体相连;分支口,设置在操作空间的上方,支共构体通过分支口与主共构体连接。进一步地,管线转化井设置有蓄水空间,位于操作空间的下方。进一步地,管线转化井还包括安装通道,安装通道由操作空间朝向地面方向延伸,且安装通道的轴线与竖直方向具有夹角。进一步地,安装通道的上端口处设置有防水盖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把社区服务管线集中纳入到主共构体和支共构体内埋入地下,能够为社区服务管线提供稳定良好的存在环境,延缓管线老化和保护管道不被土壤侵蚀,延长管线寿命,同时设置管线转化井,目的是在社区管线更换、维修、增加时无需社区现场开挖,均在管线转化井内实现,也便于管线使用过程中动态管理,并对社区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布局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主共构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管线转化井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社区服务管线流程图。图中附图标记:10、主共构体;11、套管约束部件;12、强电套管;13、弱电套管;14、给水套管;20、支共构体;30、管线转化井;31、操作空间;32、分支口;33、蓄水空间;34、安装通道;35、防水盖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社区管线集约型共构体,包括主共构体10、支共构体20和管线转化井30。主共构体10包括套管约束部件11和多个套管,套管平行间隔设置,套管约束部件11包覆在多个套管外并用于限制套管的位移。支共构体20与主共构体10连接并用于接入社区楼宇。相邻主共构体10之间以及主共构体10与相邻支共构体20之间均通过管线转化井30连接。本专利技术把社区服务管线集中纳入到主共构体10和支共构体20内埋入地下,能够为社区服务管线提供稳定良好的存在环境,延缓管线老化和保护管道不被土壤侵蚀,延长管线寿命,同时设置管线转化井30,目的是在社区管线更换、维修、增加时无需社区现场开挖,均在管线转化井30内实现,也便于管线使用过程中动态管理,并对社区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管线约束部件11包覆多个套管,可以通过管线约束部件11选取的不同材质来提高多个套管的抗压强度,避免套管损毁。同时还可以约束套管移动,便于后期维护维修。上述套管为防腐套管,能够更加有效的保护内部穿设的管线不发生损毁。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套管约束部件11为套管约束器,套管约束器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套管空腔,多个套管穿设在对应的套管空腔内。该管线约束器可以为多个套管提供支撑力,避免套管与管线约束器埋入地下后因压力过大而产生破裂。同时,该管线约束器可以约束套管的位移,避免套管发生松散。套管间空隙需以细沙填实,确保上部覆土压实不脱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管线约束器可以为耐腐蚀且抗压的材料制成。该管道约束形式适用于上部载荷较小的非机动车道或绿化带下时使用。本实施例中,上述管线约束器的纵向截面形状为矩形,当然从受力角度分析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比如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取。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上述套管约束部件11为混凝土外壳,混凝土外壳能够包覆在多个套管的外周。具体操作时可以在套管敷设至设定位置后将混凝土浇筑在多个套管处,使混凝土充斥于多个套管之间并包覆在多个套管顶部和下部,使混凝土凝固形成混凝土外壳。上述混凝土外壳需具有一定厚度,以保证足够的支撑强度,达到防止套管变形的目的。专利技术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上述多个套管包括强电套管12、弱电套管13和给水套管14,强电套管12的直径大于弱电套管13的直径,给水套管14的直径与强电套管12的直径相同。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可以根据所穿设的管线选择合适直径的套管,能够避免套管直径过大造成浪费,达到节约生产成本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主共构体10的纵向截面长度在1400至1500mm之间,高度在900mm-1000mm之间,整体的体积很小,能够减小主共构体10埋入地下时的挖掘宽度,节约工作成本。支共构体20呈套管状结构,支共构体20用于将主共构体10中的管线接入对应的社区楼宇。管线由支共构体20接入社区楼宇前通过套管形式进行分支进入楼宇前检查井,通过楼宇前检查井完成共构管线与楼宇管线的衔接。如图3所示,管线转化井30包括操作空间31、分支口32、蓄水空间33、安装通道34和防水盖板35。操作空间31与主共构体10相连。分支口32设置在操作空间31的上方,支共构体20通过分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社区管线集约型共构体,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共构体(10),包括套管约束部件(11)和多个套管,所述套管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套管约束部件(11)包覆在多个所述套管外并用于限制所述套管的位移;/n支共构体(20),与所述主共构体(10)连接并用于接入社区楼宇;/n管线转化井(30),相邻所述主共构体(10)之间以及所述主共构体(10)与相邻所述支共构体(20)之间均通过所述管线转化井(30)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社区管线集约型共构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共构体(10),包括套管约束部件(11)和多个套管,所述套管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套管约束部件(11)包覆在多个所述套管外并用于限制所述套管的位移;
支共构体(20),与所述主共构体(10)连接并用于接入社区楼宇;
管线转化井(30),相邻所述主共构体(10)之间以及所述主共构体(10)与相邻所述支共构体(20)之间均通过所述管线转化井(3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社区管线集约型共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约束部件(11)为套管约束器,所述套管约束器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套管空腔,多个所述套管穿设在对应的所述套管空腔内,每个所述套管与对应的所述套管空腔之间的缝隙填设有细沙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社区管线集约型共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约束部件(11)为混凝土外壳,所述混凝土外壳能够包覆在多个所述套管的外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社区管线集约型共构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套管包括强电套管(12)、弱电套管(13)和给水套管(14)。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清峰崔海龙王燕红阙良刚季明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