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效防止轨道板上拱的隧道底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效防止轨道板上拱的隧道底部结构。
技术介绍
无砟轨道有利于高速行车、减少维修和养护工作量、降低作业强度和改善作业条件,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无砟轨道得到了大量运用。因此,设计规范要求长度1000m及以上隧道,当条件适宜时,宜采用无碴道床。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开通的高铁线路(不含200km/h及以下城际铁路)中有44条采用了无砟轨道,共计铺设各类型无砟轨道约3.2万铺轨公里。目前无砟轨道总体运营良好,极大减小维修、养护同时提高旅客舒适性。较十多年前相比,近年来我国建成或新建铁路隧道断面更大、速度更高且埋深更大、地应力更高、地质条件更复杂,隧道建设难度越来越大,部分运营或在建隧道局部出现隧底隆起上拱、填充开裂导致轨道变形,影响无砟轨道正常运营。而一些隧道采用增设预应力锚杆(索),拆除仰拱后,部分隧道上拱变形得以控制,而部分隧道轨道仍然在持续变形,严重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效防止轨道板上拱的隧道底部结构,隧道结构包括初期衬砌结构(11)和二次衬砌结构(12),以及设置在二次衬砌结构(12)下部横向两侧的水沟结构(13),轨道板(20)位于两侧水沟结构(13)之间,其特征是:所述轨道板(20)下沿纵向、横向间隔设置桩(21),桩(21)下端穿过初期衬砌结构(11)和二次衬砌结构(12)至深部岩层,桩(21)上端与轨道板(20)固结为一体,初期衬砌结构(11)和二次衬砌结构(12)上固定设置供桩(21)穿过的套筒(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效防止轨道板上拱的隧道底部结构,隧道结构包括初期衬砌结构(11)和二次衬砌结构(12),以及设置在二次衬砌结构(12)下部横向两侧的水沟结构(13),轨道板(20)位于两侧水沟结构(13)之间,其特征是:所述轨道板(20)下沿纵向、横向间隔设置桩(21),桩(21)下端穿过初期衬砌结构(11)和二次衬砌结构(12)至深部岩层,桩(21)上端与轨道板(20)固结为一体,初期衬砌结构(11)和二次衬砌结构(12)上固定设置供桩(21)穿过的套筒(22)。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华,巩江峰,陈昂,朱勇,杨昌宇,邸成,郑伟,喻渝,陈锡武,卿伟宸,张磊,殷召念,陈柯霖,王若晨,王健宏,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