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除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6959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流体除磁装置,其包括:罐体,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连接且相互可分离的罐体底段、罐体中段和罐体顶段,其中,罐体底段的底部设置有物料入口,罐体顶段的顶部开口,一侧设置有物料出口;顶盖,设于罐体顶段顶部的开口处;钢丝网板,由被磁化后的钢丝制成,横向布置于罐体内;若干磁棒组件,各磁棒组件在罐体内均匀分布且竖向延伸并穿过钢丝网板,磁棒组件的顶部固定于顶盖的底面上。本装置中,由于流体是从罐体底部进入的,然后由罐体顶部流出,因此一方面可以解决底部藏料堵塞的情况,另一方面流体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会穿过两层磁性的钢丝网板,同时加上磁棒组件的配合,除磁效果能够大幅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体除磁装置
本技术涉及流体除磁领域,尤其涉及流体除磁装置。
技术介绍
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使用电能来代替传统的化石原料,特别是汽车和数码产品行业,更多的使用锂电池来提供电能,因此对锂电池的使用需求越来越高。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过程中,原料中原有夹带或机器磨损会造成溶液中含有磁性异物,磁性异物的存在给锂电池的安全性能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磁性异物的控制是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的关键。目前,锂离子电池材料对磁性异物的要求非常高,普通国内电池厂家对锂电池正极材料磁性异物含量的要求一般为100ppb左右,高端厂家要求磁性异物含量一般为50ppb以下。可见,磁性异物含量的高低是衡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所以,在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生产过程中就必须严格把控磁性异物颗粒的尺寸、种类和总含量。现有的流体除磁器,大多利用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与流体除磁器中的磁棒接触来吸附除去流体中的磁性异物,但由于流体在管道中流速往往较高,且流体与磁棒的接触面积较小,装置内还存在一些流向盲区,经过流体除磁器的细微磁性异物难以被高效的吸附除去,导致除磁效果不佳,影响产品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除磁效果较好的流体除磁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流体除磁装置,包括:罐体,该罐体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连接且相互可分离的罐体底段、罐体中段以及罐体顶段,其中,所述罐体底段的底部设置有物料入口,所述罐体顶段的顶部开口,一侧设置有物料出口;顶盖,该顶盖盖设于所述罐体顶段顶部的开口处;钢丝网板,该钢丝网板由被磁化后的钢丝制成,横向布置于所述的罐体内;若干磁棒组件,各磁棒组件在所述的罐体内均匀分布且竖向延伸并穿过所述的钢丝网板,磁棒组件的顶部固定于所述顶盖的底面上。进一步的,所述钢丝网板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布置于罐体底段与罐体中段的衔接处以及罐体中段与罐体顶段的衔接处。进一步的,所述顶盖的顶部还设置有手柄。进一步的,所述顶盖与所述罐体顶段通过不锈钢卡箍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物料入口和物料出口均为法兰结构接口。进一步的,所述钢丝网板的磁场方向与所述磁棒组件的磁场方向一致。进一步的,还包括罐体支脚,该罐体支脚设置于所述罐体底段的下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流体从罐体底段的物料入口进入后,在流至罐体顶段的物料出口的过程中,必然会先后穿过两层磁性的钢丝网板,同时流体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竖向的磁棒组件也能起到除磁的功能,因此在竖向的磁棒组件以及横向的磁性钢丝网板的共同作用下,除磁效果相较于现有的流体除磁器而言得到了大幅提升;可见,本装置在锂电池生产领域中,可以解决三元前驱体生产过程中,流体除磁过程存在大量吸附盲区、吸附效率低、处理效果差,最终导致产品中含有大量磁性异物的问题,可减少对最终产品性能的不良影响,使产品中磁性异物大量降低,保障生产的连续稳定运行;(2)由于本装置为可拆卸的三段式结构(即罐体底段、罐体中段以及罐体顶段),因此拆装、清洗都非常容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流体除磁器清洁不易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流体除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罐体,2-顶盖,3-钢丝网板,4-磁棒组件,5-手柄,6-不锈钢卡箍,7-支脚,11-罐体底段,12-罐体中段,13-罐体顶段,111-物料入口,131-物料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流体除磁装置,其包括罐体1、顶盖2、钢丝网板3以及若干磁棒组件4。所述的罐体1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连接且相互可分离的罐体底段11、罐体中段12以及罐体顶段13,其中,所述罐体底段11的底部设置有物料入口111,所述罐体顶段13的顶部开口,一侧设置有物料出口131。所述的顶盖2盖设于所述罐体顶段13顶部的开口处,且顶盖2与罐体顶段13可分离。所述的钢丝网板3由被磁化后的钢丝制成,钢丝网板3横向布置于所述的罐体1内。各所述的磁棒组件4在所述的罐体1内均匀分布且竖向延伸并穿过所述的钢丝网板3,磁棒组件4的顶部固定于所述顶盖2的底面上;即,当提起顶盖2时,磁棒组件4能随顶盖2一起被提起,以便更换磁棒组件、清理磁性异物等。优选的,所述钢丝网板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布置于罐体底段11与罐体中段12的衔接处以及罐体中段12与罐体顶段13的衔接处。优选的,所述顶盖2的顶部还设置有手柄5,以便提起顶盖2时握持。优选的,所述顶盖2与所述罐体顶段13通过不锈钢卡箍6连接。当然,在密封效果没有问题的情况下,罐体底段11与罐体中段12、罐体中段12与罐体顶段13也可采用不锈钢卡箍6连接。采用不锈钢卡箍6连接的方式,使得拆装都非常方便。优选的,所述的物料入口111和物料出口131均为法兰结构接口。优选的,所述钢丝网板3的磁场方向与所述磁棒组件4的磁场方向一致,以避免出现因磁极相斥,导致安装时难以使磁棒组件4顺利穿过钢丝网板3的问题。另外,本装置还包括罐体支脚7,该罐体支脚7设置于所述罐体底段11的下方,用于承载整个罐体1的重量。工作时,由于流体是从罐体底段11底部的物料入口111进入的,因此可以解决设备底部藏料堵塞的情况;另外,流体进入后在流至罐体顶段13的物料出口131的过程中,必然会先后穿过两层磁性的钢丝网板3,同时流体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竖向的磁棒组件4也能起到除磁的功能,因此在竖向的磁棒组件4以及横向的磁性钢丝网板3的共同作用下,除磁效果相较于现有的流体除磁器而言得到了大幅提升。可见,当本装置在锂电池生产领域中运用时,可以解决三元前驱体生产过程中,流体除磁过程存在大量吸附盲区、底部藏料堵塞、吸附效率低、处理效果差,最终导致产品中含有大量磁性异物的问题,可减少对最终产品性能的不良影响,使产品中磁性异物大量降低,保障生产的连续稳定运行。另外,由于本装置为可拆卸的三段式结构(即罐体底段11、罐体中段12以及罐体顶段13),因此拆装、清洗都非常容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流体除磁器清洁不易的问题。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流体除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罐体(1),该罐体(1)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连接且相互可分离的罐体底段(11)、罐体中段(12)以及罐体顶段(13),其中,所述罐体底段(11)的底部设置有物料入口(111),所述罐体顶段(13)的顶部开口,一侧设置有物料出口(131);/n顶盖(2),该顶盖(2)盖设于所述罐体顶段(13)顶部的开口处;/n钢丝网板(3),该钢丝网板(3)由被磁化后的钢丝制成,横向布置于所述的罐体(1)内;/n若干磁棒组件(4),各磁棒组件(4)在所述的罐体(1)内均匀分布且竖向延伸并穿过所述的钢丝网板(3),磁棒组件(4)的顶部固定于所述顶盖(2)的底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流体除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罐体(1),该罐体(1)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连接且相互可分离的罐体底段(11)、罐体中段(12)以及罐体顶段(13),其中,所述罐体底段(11)的底部设置有物料入口(111),所述罐体顶段(13)的顶部开口,一侧设置有物料出口(131);
顶盖(2),该顶盖(2)盖设于所述罐体顶段(13)顶部的开口处;
钢丝网板(3),该钢丝网板(3)由被磁化后的钢丝制成,横向布置于所述的罐体(1)内;
若干磁棒组件(4),各磁棒组件(4)在所述的罐体(1)内均匀分布且竖向延伸并穿过所述的钢丝网板(3),磁棒组件(4)的顶部固定于所述顶盖(2)的底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除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网板(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布置于罐体底段(11)与罐体中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婷婷颜加明林江阳锐孙宏宋方亨
申请(专利权)人:宜宾光原锂电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